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2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420篇
林业   370篇
农学   337篇
基础科学   426篇
  640篇
综合类   2234篇
农作物   434篇
水产渔业   291篇
畜牧兽医   1138篇
园艺   561篇
植物保护   417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264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326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458篇
  2012年   605篇
  2011年   631篇
  2010年   543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460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地形变量是土壤预测制图中重要的预测变量之一,为了满足中尺度土壤预测制图的精度要求,又能够减少数据的冗余,需要选择合适分辨率范围的地形变量。基于ASTER GDEM数据,对不同地形起伏状况的3个样区,通过重采样得到30 m、60 m、90 m、120 m、150 m共5组不同分辨率的DEM数据,分别选取土壤预测制图中常用的高程、坡度、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4组地形变量,通过地形信息熵、局部方差均值以及比例尺和空间分辨率的关系,选取巢湖流域用于土壤预测制图的地形变量提取的适宜分辨率范围。研究表明:对于特定比例尺的土壤预测制图,地形变量的提取需要综合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土壤预测制图的比例尺,二是地形变量提取的分辨率。中尺度土壤预测制图地形变量提取的适宜分辨率为30m,既能保留有实际意义的地形信息,又能满足土壤预测制图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2.
不同人工恢复林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其有机碳的分布,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理解土壤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采用于筛法和湿筛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实施人工恢复30年后,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和阔叶林(BF)3种典型林分在0~60 cm土层的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恢复林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以>2 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均在60%以上),而在水稳性团聚体中,以<0.05 mm粒径占优势.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顺序依次为BF(53.38%~84.27%) >SP(52.22% ~70.86%) >PB(22.70% ~47.83%).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PB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粒径)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高于相应土层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微团聚体的(<0.25 mm粒径)则低于后者,说明有机碳对于大团聚体的形成和水稳性具有积极作用.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增加,对总有机碳的积累具有正面影响.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高的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更高;因此,在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增加林下灌草覆盖等措施,增加有机碳的输入,促进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加速了退化土地的土壤结构改善和功能恢复.该研究可为南方严重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中的林分类型选择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县域水土流失消长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类活动扰动比较大的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和人类活动扰动比较小的青海省称多县为例,收集了2014—2015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等资料,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水力侵蚀模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7年与2014—2015年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面积的差异,对比了基于两期土地利用图和基于遥感影像变化得到的水土流失消长变化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两期土地利用图得到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大,基于遥感影像变化得到的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小,前者水土流失面积变化量是后者的64倍(称多县)和94倍(达拉特旗)。基于遥感影像变化得到的水土流失面积消长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水土流失面积消长量远小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量。本结果可为即将开展的全国水土流失消长评价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4.
禾田稻2号(代号松辽628)是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白粳1为母本、长白19为父本,双亲配组,有性杂交,后代材料经世代选拔培育,系谱法、穿梭育种,最终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好,结实率高,中感稻瘟病,米质好,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2020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相似文献   
95.
为研究碱蓬根际和内生细菌菌株对盐碱胁迫下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以龙牧801紫花苜蓿为供试品种,将前期从碱蓬根内(JG1)、根际土壤(JT4)和茎内(JJ5)筛选出的具有较强耐盐碱胁迫能力的根际及内生细菌菌株接种于苜蓿幼苗根部。接菌1周后将中性盐(NaCl、Na2SO4)和碱性盐(NaHCO3、Na2CO3)按NaCl∶Na2SO4∶NaHCO3∶Na2CO3=9∶1∶1∶9混合,并设置0、100、150、200 mmol·L-1盐碱浓度溶液浇灌苜蓿幼苗根部,进行盐碱胁迫处理。分析盐碱胁迫下碱蓬根际及内生细菌菌株对苜蓿生长及生理的影响,并通过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碱蓬根际和内生细菌菌株对盐碱胁迫下苜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株促生细菌均能缓解盐碱胁迫对紫花苜蓿生长的抑制作用,促进紫花苜蓿生长,不同促生细菌对盐碱胁迫下苜蓿促生效果为JT4>...  相似文献   
96.
遥控蔗叶切断还田机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蔗叶还田现状,设计研究了一种蔗叶还田机。该机采用遥控方式控制其行走,利用柔性刀高速旋转切断蔗叶,实现蔗叶还田。利用ANSYS软件对遥控蔗叶切断还田机机架进行了结构强度分析,表明其强度足够。初步试验表明:该机行走灵活稳定,蔗叶切断效果良好,结构简单,功耗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为明确库尔勒市及其周边果园香梨茎蜂的发生规律和为害情况及黄色粘虫板的诱杀效果,于2020年香梨茎蜂成虫活动期,利用黄色粘虫板按五点取样法定期调查成虫诱捕数量,分析其当年发生动态;并于香梨茎蜂活动期之后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调查未悬挂黄板果园与悬挂黄板果园的香梨茎蜂为害率,对比分析黄色粘虫板对香梨茎蜂为害的防控效果。经调查,香梨茎蜂主要在梨树花期前后为害,在4月中旬达到发生高峰期,成虫活动时间为19天(4月6—24日),主要通过雌成虫产卵行为为害新梢,在未挂黄板果园平均为害率为29.13%,悬挂黄板的香梨园平均为害率为13.60%,相较于未挂黄板的对照香梨园为害减少率为52.41%。香梨茎蜂成虫出枝活动期是防虫控害的关键时期,悬挂黄色粘虫板对香梨茎蜂的为害有明显的防控效果。建议当地4月在香梨园中大面积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减少香梨茎蜂的为害。  相似文献   
98.
基于ANSYS的玉米青贮机动刀片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刀片刃口变形崩刃是玉米青贮机切碎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应用有限元ANSYS软件,对滚筒式切割器直板式动刀片进行了应力分布和变形计算分析,求解出刃口的切割和剪切应力变化曲线,并结合动刀片磨损曲线,得出刃口变钝和崩刃是动刀片主要失效和破坏形式的结论;同时,提出了防止动刀片失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农田控制排水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控制排水已作为一项全新的农田水分调控模式在我国发展起来,一些农田控制排水试验研究表明,农田控制排水起到有效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以及高效合理利用管理水资源等目标.探讨研究基于多智能体的农田控制排水机理,建立农田控制排水各个目标的单个智能体系统,分析探讨单个智能体之间的协商等逻辑关系,可以实现农田控制排水多目标的协调统一,为农田控制排水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为农田控制排水软件开发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0.
对推车式离心雾化喷雾机进行性能试验研究,研究旋转式离心雾化特征、雾滴直径、雾滴沉降分布规律、雾滴沉积密度均匀性、风送低量喷雾效果等,掌握各参数相互匹配关系与工作机理,为进一步优化改进、产业化设计、关键部件精确工艺研究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