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3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林业   223篇
农学   108篇
基础科学   244篇
  353篇
综合类   1717篇
农作物   236篇
水产渔业   185篇
畜牧兽医   824篇
园艺   454篇
植物保护   25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489篇
  2011年   495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小麦近缘野生种抗除草剂Dalapon变异体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发掘小麦近缘野生种抗除草剂资源,用在培养基中添加除草剂的方法对几个小麦近缘野生种细胞系进行了变异体筛选。结果表明,从黑麦草T ove中筛选到了抗4.32 mm ol.L-1D alapon的愈伤组织,该浓度下愈伤组织存活率为0.56%;从长穗偃麦草R 123中筛选到了抗2.88 mm ol.L-1D alapon的愈伤组织,存活率为0.59%;从黑麦草N apoleon和卵穗山羊草Y 100中均筛选到了抗1.44 mm ol.L-1D alapon的愈伤组织,存活率分别为0.49%和0.56%;方穗山羊草A e42的抗性水平最低,为0.72 mm ol.L-1,愈伤组织存活率为0.33%。对存活愈伤组织进行细胞水平上的鉴定表明,其仍然保持对D alapon的抗耐性;从不同浓度D alapon下筛选到的存活愈伤组织均得到了有抗性的再生植株。在种子水平上对纤毛鹅观草进行筛选,得到了0.195%的抗性植株。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麦开颖性状的遗传规律,以5个开颖品种(系)(黄长芒大麦、沪1154、1430R、99-7122、扬0187)和1个闭颖品种(91单2)为亲本,采用6^2完全双列设计,配制杂种F1.开花期利用图象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测量亲本及杂种F1的开颖角度,并对所测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同时计算公共亲本的系列方差Vr和系列协方差Wr,以测验开颖性状的遗传模型.推断其显(隐)性基因频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亲本间和杂种间的F值分别为237.71^**和162.48^**,表明开颖角度在亲本间和杂种间的差异均这到极显著水平;(2)Wr依Vr的回归方程为Wr=4,5128+0.8968Vr,r=0+9339^**,回归系数与0的差异(t=5.23^**,df=4)达到极显著水平,与1的差异(t=-0.60,df=4)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回归截距与0的差异(t=0.86,df=4)也不显著,即开颖性状的遗传属完全显性类型;加性、显性和环境方差的估计数依次为45.922、20.321和1.210,说明加性遗传方差比非加性遗传方差更重要;开颖显性方向和程度随亲本和组合而有所不同,平均而言.开颖性状是减效基因表现为显性,即闭颖对开颖表现为显性;(3)15对正反交杂种F1中有3对的开颖角度存在正反交差异,表明大麦开颖性状有时还受到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辽宁省2004~2005年中晚熟水稻区试参试品种为试材,分析了水稻品种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差异,方差分析表明:水稻品种产量的变化主要受环境效应影响,年份×地点互作效应是影响产量的主要随机因素。每穴穗数、每穗总粒数、成粒率、千粒重都与产量有显著线性效应,每穴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每穗总粒数通过每穴穗数对产量表现为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水稻土养分及真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水稻秸秆长期还田对苏打盐碱土养分状况以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CK)、3.0(RS1)、7.5(RS2)、12.0(RS3)、16.5(RS4)t·hm-25个梯度秸秆还田量,于连续还田5 a后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养分含量以及真菌的相对丰度、Alpha多样性和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冬小麦幼苗期水分胁迫D-应答蛋白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以30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正常供水和-1.0 MPa PEG-6000胁迫两种处理及SDS-PAGE电泳技术,在抗旱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水分胁迫与非胁迫条件下D-应答蛋白在不同品种间表达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抗旱和中等抗旱品种经胁迫诱导后产生D-应答蛋白条带,而干旱敏感品种中没有出现此条带.该应答蛋白的分子量与已报道的抽穗期的分子量相当,约为66.2 kD.说明冬小麦幼苗期经水分胁迫后产生的D-应答蛋白与抽穗期水分胁迫后产生的应答蛋白完全一样,可以作为鉴定抗旱性的应答蛋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研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特征,了解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嘉陵江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和措施,同时为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2018年7月(夏)、10月(秋)以及2019年1月(冬)、4月(春),运用Biosonics DT-X分裂波束科学回声探测仪对嘉陵江中游蓬安段金溪航电工程干流江段进行了水声学探测,并辅以常规渔获物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科38种,其中蛇鮈、鲫、银飘鱼、黄尾鲴等中小型鱼类在数量上占优;鱼类密度分别为春季(0.8296±0.43)、夏季(0.8705±0.38)、秋季(0.5082±0.25)、冬季(0.3939±0.13)尾/m3;鱼体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春季(-63.15±5.03)、夏季(-52.85±14.45)、秋季(-46.42±15.85)、冬季(-44.77±15.28)dB;鱼体平均重量分别为春季0.03、夏季1.08、秋季11.19、冬季20.40 g/尾;鱼类资源量分别为春季0.4096、夏季0.2907、秋季0.3919、冬季0.5622 kg/m3;坝下鱼类密度显著高于坝上(F=12.67,P<0.05);坝上(F=7...  相似文献   
17.
研究硅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根细胞质膜H^+-ATPase、液泡膜H^+-ATPase、H^+-PPase和Ca^2+-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严重抑制黄瓜幼苗生长,根细胞质膜H^+-ATPase、液泡膜H^+-ATPase、H^+-PPase和Ca^2+-ATPase活性明显降低。硅处理明显提高盐胁迫黄瓜根液泡膜H^+-ATPase、H^+-PPase、Ca^2+-ATPase活性,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液泡膜质子泵活性,有效地防御了细胞质酸化,这可能是硅提高黄瓜耐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是:(1)推进“无教材教学”的教学模式;(2)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3)鼓励大学生发表论文;(4)鼓励大学生搞科研。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措施是:(1)加强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2)做好文献传递服务工作;(3)做大做强科技查新工作;(4)整合学术期刊网络投稿指南。  相似文献   
19.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我国新近育成的10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5个优良恢复系按NCⅡ设计,对籼型两系杂交稻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9项指标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除出糙率的非加性效应不显著外,其它米质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均有显著作用,其中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以加性效应为主,垩白率和垩白度以非加性效应为主。②F1大多数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受恢复系的影响比不育系大,仅垩白率受不育系的影响更大。③不育系以208S、GD-7S、GD-8S和Y3较好,恢复系以953077选籼最好,其后是扬稻6号和宁108。④9项主要性状遗传力大小依次为:长宽比、粒长、粒宽、粒厚、出糙率、整精米率、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活菌型酸奶具有肠道保健功能主要得益于其中的活性乳酸菌,但在产品运输、货架期内活性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直接限制了酸奶健康功效的发挥。[方法]引入细胞微囊化和复合生物防腐剂技术,通过筛选合适的芯材和囊材,构建了适用于活性乳酸菌的微囊包埋体系,并采用复合生物抑菌剂对酸奶体系进行微生物质控,通过添加酸奶稳定剂强化酸奶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实现在常温环境下活菌数的大幅提高。[结果]实现产品在常温30℃环境下保存30天,活性乳酸菌含量能达到初始含量的53.6%,微囊外微生物浓度为0,酸奶质地未有任何变化,脂肪上浮厚度为0.5 mm;风味评分8分以上,占比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