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79篇 |
免费 | 1105篇 |
国内免费 | 151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84篇 |
农学 | 1074篇 |
基础科学 | 736篇 |
1661篇 | |
综合类 | 9704篇 |
农作物 | 1314篇 |
水产渔业 | 866篇 |
畜牧兽医 | 2724篇 |
园艺 | 1426篇 |
植物保护 | 8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6篇 |
2023年 | 373篇 |
2022年 | 840篇 |
2021年 | 815篇 |
2020年 | 858篇 |
2019年 | 817篇 |
2018年 | 566篇 |
2017年 | 945篇 |
2016年 | 618篇 |
2015年 | 986篇 |
2014年 | 1032篇 |
2013年 | 1187篇 |
2012年 | 1662篇 |
2011年 | 1617篇 |
2010年 | 1492篇 |
2009年 | 1407篇 |
2008年 | 1374篇 |
2007年 | 1289篇 |
2006年 | 1076篇 |
2005年 | 864篇 |
2004年 | 532篇 |
2003年 | 283篇 |
2002年 | 373篇 |
2001年 | 301篇 |
2000年 | 283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3篇 |
1956年 | 6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香溪河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6年6月,在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设置5个样点,采集30个样品,通过五步连续提取法对Pb、Cd、Cu、和Cr重金属总量及形态进行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法探讨香溪河流域沉积物各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利用基于形态学研究的次生相和原生相比值法对香溪河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大小为PbCdCuCr,聚类分析将样点分为三类,其中贾家店(XX04)为一类,三岔沟(XX01)、水库干流与香溪河交汇处(XXCJ)为一类,峡口(XX06)、平邑口(XX08)为一类;形态分析表明,Cu主要以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以及残渣态存在,Cd主要以可交换态与残渣态存在,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样点XX04与XX06上Cd的污染最为严重,大部分都在中度污染以上。综合评价得出,Cd是香溪河沉积物污染较为严重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99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定量评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以重庆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重庆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重庆市2008--2012年生态足迹做出预测。结果表明:2000--2007年,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162226hm^2增加到1.57694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87810hm^2下降到0.447831hm^2;生态赤字从0.674416hm^2增加到1.129111hm^2,生态赤字持续扩大,预测2012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1.617362hm^2。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增加科技财政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生物生产量;控制环境污染;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粹制非农律设用她规模;引导人们合理消着,提高瓷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大巴沙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影响,选择体重25 kg左右的大巴沙三元杂种猪36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公母比例一致。试验分前期(25~60 kg)和后期(60~100 kg)2个阶段。高蛋白质组前期和后期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6.00%和14.02%,中蛋白质组分别为15.00%和13.02%,低蛋白质组为14.00%和12.02%。结果表明,与中蛋白质组、低蛋白质组相比,高蛋白质组全期日增重分别提高5.47%(P0.05)和10.31%(P0.05),全期料重比分别降低3.28%(P0.05)和11.72%(P0.05);3点平均背膘厚分别提高0.56cm(P0.01)和0.29 cm(P0.05);眼肌面积分别提高7.85%和降低3.45%;整个试验期每千克增重成本分别降低0.23元和1.05元。综合考虑,大巴沙三元杂种猪饲粮适宜的粗蛋白质水平为前期15.00%~16.00%、后期13.02%~14.02%。 相似文献
994.
采用碱溶液吸收法对福州市郊菜地土壤CO2排放特征及其与土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蔬菜生长期的土壤CO2排放通量在苗期和发育前期,它的日变化表现为黑夜白天;发育后期则为白天黑夜,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递减规律。此外,土壤CO2排放通量在苗期较大,不施肥(CK)、化肥(全部基施)、化肥(1/2基施+1/2追施)、化肥+长效肥力素(全部基施)、化肥+长效肥力素(1/2基施+1/2追施)、1/2有机肥+1/2化肥+长效肥力素(全部基施)、1/2有机肥(基施)+1/2化肥(氮钾肥追施+磷肥基施)+长效肥力素(追施)处理分别为2 379.08、2 482.93、2 129.94、1 299.02、1 890.04、2 293.61、3 029.99mg·m-2·d-1,而发育后期土壤CO2释放量相对较小。而且化肥+长效肥力素(全部基施)处理的菜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小,仅为209.96mg·m-2·d-1,而1/2有机肥(基施)+1/2化肥(氮钾肥追施+磷肥基施)+长效肥力素(追施)处理则较大,达到了3 029.99mg·d-1·m-2,表明化肥+长效肥力素(全部基施)培肥处理适宜在福州市郊菜地进行推广。指数回归分析可知,土壤15cm处的土层温度是影响菜地CO2释放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995.
为探讨地肤通乳散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效果、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先利用微量肉汤法测定地肤通乳散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再对患有乳房炎的奶牛进行治疗,观察治愈率和有效率,最后利用BATMAN、STRING、Cytoscape等数据库及软件对地肤通乳散治疗奶牛乳房炎作用靶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肤通乳散对无乳链球菌抑制、杀灭浓度均为1.52 mg·mL-1;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25 mg·mL-1,最小杀菌浓度是最小抑制浓度的2倍;对奶牛乳房炎的治愈率为63.16%,有效率可达89.47%。地肤通乳散中共筛选得到21个活性化合物,对应靶点173个,枢纽靶点5个。上述结果说明,地肤通乳散对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较高,临床疗效确切,可能主要通过枢纽靶点5'-核苷酸酶、白介素-8、雌激素受体1、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β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Janus激酶2、Toll样受体4、原癌基因RelA、NF-κB亚基和趋化因子CXCL12来治疗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996.
连翘不同种植模式根系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南沱镇为试验基地,研究了干旱胁迫下连翘不同种植模式根系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在连续伏旱的情况下,连翘林下种草的土壤含水量递减率均小于连翘林下不种草的土壤含水量递减率;随着坡度的增加,种草与不种草处理间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含水量递减率之间的差异变小;从连翘根部随水平距离增加其土壤含水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对于2~3a生的连翘其最佳保持水分的范围是在距根部45cm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7.
潜蝇姬小蜂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Iwao和Tayla’s回归模型以及6个聚集度指标(C、CA、M^*、M^8/m、I、K),对蚕豆田潜蝇姬小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属聚集分布,为田间调查及保护天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对两个国外孜然芹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生长发育进行观察比较,筛选更为适宜新疆的孜然芹引进品种.[方法]以两个国外孜然芹品种In - 10(印度)和M- 10(摩洛哥)为材料,分别进行冬播和春播,采用生物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孜然芹的生物学特性、产量构成性状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从物候学性状来看,两个不同品种之间,冬播孜然芹出苗、分枝、开花以及果实成熟的时间明显早于春播,春播两个品种之间的差异不大.两个相同品种之间,春播表现均优于冬播.从产量性状来看,印度孜然芹的产量高于摩洛哥孜然芹.[结论]印度孜然芹In - 10的生育期短,产量性状好,较适宜春季种植. 相似文献
999.
The Small-tail Han ewes with 3 years old, (48.7±2.0)kg body weight, carring the multi-lamb gene, were fed with the same diet, mating after one month.18 pregnant ewe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3 groups(groups 1(control group), 2 and 3).From 90 days of pregnancy, groups 2 and 3 were supplemented with aerosol OT(800 mg/kg) and paraformaldehyde(300 mg/kg), respectively, and the experiments of digestion and metabolism were carried on from 121 to 130 days of pregnancy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erosol OT and paraformaldehyde supplements on the voluntary intake, digestion and metabolism, lambing of late-pregnant ew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fed with aerosol OT, the voluntary intake of dry matter was increased by 13.0%(P<0.01);The amount of digestion of DM, OM, CP, cellulose and GE was increased by 12.4%(P<0.05), 14.4%(P<0.01), 23.2%(P<0.01), 15.2%(P>0.05) and 27.4%(P<0.01), respectively;The retention of N, Ca and P was increased by 31.1%(P<0.01), 48.5%(P<0.01) and 31.9%(P<0.01), respectively;The serum triglyceride and free fatty acid content tended to decrease;but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the dietary nutri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P>0.05);The loss of ewe postpartum weight was reduced by 61.9%(P<0.01), a nest of lamb weight was increased by 4.2%(P>0.05).In the condition of feeding paraformaldehyde, the voluntary intake of dry matter was increased by 12.6%(P<0.01);The amount of digestion of DM, OM, CP, cellulose and GE was increased by 15.4%(P<0.01), 16.2%(P<0.01), 22.4%(P<0.01), 14.2%(P>0.05) and 29.0%(P<0.01), respectively;The retention of N, Ca and P was increased by 33.5%(P<0.01), 48.9%(P<0.01) and 36.3%(P<0.01), respectively;But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the dietary nutrients were no significantly affected(P>0.05);The serum β-hydroxybutrate and free fatty acid content tended to decrease;The loss of ewe postpartum weight was reduced by 57.1%(P<0.01), a nest of lamb weight was increased by 11.1%(P<0.05).This study showed that by feeding aerosol OT or paraformaldehyde, the intake, digestibility of Ca, P and N could be improved in late-pregnant ewe, the body weight loss, body fat mobilization could be reduced, and the birth weight of litter could be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高温对亚洲柑橘木虱死亡率和活动行为的影响,为亚洲柑橘木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光照培养箱中模拟高温环境,研究40、42、44、45和46℃高温条件下亚洲柑橘木虱的死亡率;研究36~46℃逐渐升温对亚洲柑橘木虱活动行为的影响;在45℃下,研究不同光照对亚洲柑橘木虱死亡率的影响,以及36与45℃循环变温对亚洲柑橘木虱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在40、42、44、45和46℃高温条件下50%亚洲柑橘木虱死亡时间(LT50)分别为138.038、17.140.、11.695、10.593和0.337 h;95%亚洲柑橘木虱死亡时间(LT9s)分别为181.970、26.978、18.843、14.718和0.500 h:在36~46℃逐渐升温过程中,亚洲柑橘木虱的活动逐渐增强;高温(45℃)条件下暗处理的LT50和LT9s分别为6.353和8.913 h,均小于正常光照处理的10.593和14.718 h,而36与45℃循环变温的LT50和LT95分别为13.740和18.967 h,均大于恒温处理的10.593和14.718 h.[结论]高温导致木虱种群生存时间缩减是亚洲柑橘木虱在高温季节出现种群消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