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399篇
  免费   14616篇
  国内免费   9183篇
林业   8920篇
农学   7070篇
基础科学   7054篇
  13184篇
综合类   62104篇
农作物   8775篇
水产渔业   6134篇
畜牧兽医   20561篇
园艺   9413篇
植物保护   5983篇
  2025年   42篇
  2024年   2772篇
  2023年   3125篇
  2022年   6162篇
  2021年   5815篇
  2020年   5598篇
  2019年   5430篇
  2018年   3784篇
  2017年   6246篇
  2016年   4171篇
  2015年   6266篇
  2014年   6541篇
  2013年   7938篇
  2012年   10818篇
  2011年   11166篇
  2010年   10764篇
  2009年   9583篇
  2008年   9481篇
  2007年   8432篇
  2006年   6806篇
  2005年   5438篇
  2004年   3350篇
  2003年   1974篇
  2002年   2113篇
  2001年   1918篇
  2000年   1752篇
  1999年   668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0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6篇
  1962年   3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6篇
  1955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山西晋南地区桑树高产管理,首先要合理施肥,配方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根据不同季节施以不同的肥料,适时进行浇水,及时中耕除草,综合防治虫害,合理进行采摘和剪伐,使桑树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72.
2006-2008年通过固定样地调查和大量野外观察,进一步系统研究柽柳条叶甲Diorhabda elongata deserti-cola Chen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柽柳条叶甲仅危害柽柳属Tamarixspp.植物,在克拉玛依1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第1代历期50~60d,第2代历期25~30d,第3代历期30d左右。以成虫和蛹越冬,越冬成虫多分布在柽柳枯枝落叶层或树隙中。越冬蛹分布在地下20~30cm的土层中,94.6%以上的蛹能成功越冬,91.1%的各代成虫聚集在50cm以上的高度取食;越冬代出蛰成虫、第1代和第2代成虫有迁移现象,第3代成虫不迁移,直接就地越冬。成虫迁移主要是为了自身补充营养和产卵,使后代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仅在1km2范围内迁移,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迁移方向主要与风向有关,1次最大迁移直线距离为3km。柽柳条叶甲危害时虫口密度很大,柽柳鳞状叶表皮被吃光,枝条大量枯死,一般在2~3年内很难恢复,所以没有反向回迁现象。  相似文献   
73.
3个构树无性系幼龄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培育的3个构树无性系幼龄材为试验材料,对其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并揭示不同构树无性系幼龄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构树1号木材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最大,分别为684.95 μm和57.51,构树3号木材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最小,分别为482.65 μm和34.73;3个构树无性系木材的纤维...  相似文献   
74.
基于PG含量变化研究软枣猕猴桃采摘时期及贮藏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地区软枣猕猴桃每年8~9月成熟,含有丰富的Vc和营养物质,而耐贮性较差。本文以野生软枣猕猴桃为试验材料,根据软枣猕猴桃中PG含量变化研究软枣猕猴桃最佳采摘时间和最佳贮藏条件。研究表明,中国辽宁省鞍山地区野生软枣猕猴桃最适宜采摘期宜选在8月末至9月初,果实果胶酶活性1010.72μg/h·g左右。  相似文献   
75.
马铃薯淀粉废水中提取饲料蛋白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德录 《饲料广角》2007,(13):32-34
通过蛋白提取和菌细胞提取技术,处理马铃薯淀粉生产中的蛋白液可以降低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减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得到利用价值高的饲料蛋白质.实现淀粉生产废水的循环利用。该技术解决了淀粉生产废水污染环境这一制约马铃薯淀粉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达到了节约水资源和蛋白质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76.
根据资料综合报道165种储木及建筑木材上的腐朽菌,其中担子菌133种,子囊菌32种;引起褐色腐朽的有28种,白色腐朽137种。详细记载了每种真菌的腐朽类型、寄主和生长环境、地理分布。生长在原(储)木上的腐朽菌有三色拟迷孔菌、红缘拟层孔菌、毛盖采孔菌等8种;生长在枕木上的有褐褶菌Gloeophyllum spp.、囊孔菌Hirschioporus spp.、栓菌Trametes spp.、炭团菌Hypoxylon spp.等43种;生长在干燥环境下火烧木材上的有炭生褐褶菌、黑轮层炭壳等5种,潮湿环境下的有12种,其中裂褶菌、皱褶栓菌、黑轮层炭壳等能生长在栽培菇类的木段上,成为污染杂菌;生长在建筑木材上有5种,如皱褶栓菌、冷杉附毛菌、伏果圆炷菌(干朽菌,泪菌)等,其中伏果圆炷菌能生于各种木质物和建筑木材上,是危害最大的腐朽菌之一。  相似文献   
77.
施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关键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入土壤后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营养元素的吸附能力,还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生物固氮能力,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生物炭的输入将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氮素的循环和转化,本文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综合分析总结了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重点从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矿化、氮素损失以及硝化、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过程的影响过程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生物炭对氮素转化的作用机理及对环境的长期正负效应研究,特别是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方面的研究,同时提出相关研究应建立在统一的生物炭标准之上,以明确区分生物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8.
China is a major producer of oats; the annual harvested area of 350,000 ha yields approximately 465,000 tons, giving an average yield of 1.33 tons/ha. The bran is not used for animal feed as it is of poor digestibility and low nutritive content and is considered a waste byproduct. Therefore, it is advantageous to produce a value-added product from the bran. We extracted the native polysaccharide, a linear (1-3)-, (1-4)-linked beta-glucan (OBG) from the oat bran and synthesized a sulfated derivative OBGS containing 36.5% sulfate. OBGS had potent activity against a primary isolate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1)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at a concentration (EC(50)=5.98 x 10(-4) microM) approximately 15,000 times below its cytotoxic concentration. OBGS was also active postinfection (EC(50)=5.3 x 10(-4) microM) and protected pretreated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EC(50)=5.2 x 10(-2) microM) washed free of the compounds prior to infection. Thus, OBGS has potential as a vaginal microbicide and is the first such report for oat bran derived sulfated beta-glucan.  相似文献   
79.
连续施用鸡粪对露地黄瓜产量、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连续4年施用不同量鸡粪条件下,探究露地黄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效果以及土壤性质的变化,以明确露地黄瓜生产中鸡粪的适宜用量。  【方法】  以黄瓜品种‘津优35号’为试材,2015—2018年在甘肃张掖进行了连续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两个土壤类型 (灌漠土和潮土)和5个鸡粪施用水平:不施用鸡粪 (对照,CK),15 t/hm2 (CM15)、30 t/hm2 (CM30)、45 t/hm2 (CM45) 和60 t/hm2 (CM60)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8年黄瓜结果盛期,采集黄瓜整株和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黄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容重、pH、有机质含量和酶 (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 活性。  【结果】  与不施用鸡粪 (CK) 相比,CM15处理增产效果不显著,CM30、CM45和CM60处理黄瓜产量显著提高26.4%~33.0% (灌漠土) 和48.7%~50.1% (潮土),这3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用鸡粪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黄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Vc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效果以CM15、CM30处理较好。土壤容重和pH降幅随鸡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加大,有机质含量增幅随鸡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持续施用鸡粪30~60 t/hm2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和pH。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以CM30、CM45处理较高。黄瓜产量与土壤容重和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黄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硝酸盐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鸡粪施用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和pH,增加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鸡粪施用对土壤容重、pH、有机质和酶活性的改良效果与黄瓜产量效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黄瓜可溶性固形物与土壤容重,可溶性糖与土壤pH,硝酸盐与土壤pH和有机质密切相关。综合考虑鸡粪施用量在黄瓜产量、品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上的效果以及肥料效益,灌漠土和潮土均推荐施用30 t/hm2鸡粪。  相似文献   
80.
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渭北旱塬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农地、苹果地和苜蓿地3个土层深度(0~20、60~80、280~300 cm)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趋势。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特性。在0~20 cm土层,空间变异性尺度为9~16 m,60~80 cm土层为5~12 m,280~300 cm土层为5~10 m,空间变异性程度随尺度变化。自相关尺度为1~17 m,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变异性在0~20、60~80和280~300 cm分别占总空间变异性的89.95%~94.15%、83.75%~97.64%和85.16%~93.85%,明显大于随机部分的空间变异性。从苜蓿地、苹果地到农地,空间自相关的尺度逐渐增大。各向异性分析表明,农地和苜蓿地在表层(0~20 cm)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而苹果地的土壤水分含量接近各向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