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077篇 |
免费 | 1740篇 |
国内免费 | 359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751篇 |
农学 | 3520篇 |
基础科学 | 2179篇 |
4586篇 | |
综合类 | 14160篇 |
农作物 | 2216篇 |
水产渔业 | 1229篇 |
畜牧兽医 | 4863篇 |
园艺 | 2036篇 |
植物保护 | 18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8篇 |
2023年 | 588篇 |
2022年 | 1536篇 |
2021年 | 1674篇 |
2020年 | 1554篇 |
2019年 | 1533篇 |
2018年 | 1053篇 |
2017年 | 1629篇 |
2016年 | 1347篇 |
2015年 | 1748篇 |
2014年 | 1816篇 |
2013年 | 2260篇 |
2012年 | 2864篇 |
2011年 | 2788篇 |
2010年 | 2642篇 |
2009年 | 2306篇 |
2008年 | 2100篇 |
2007年 | 1848篇 |
2006年 | 1580篇 |
2005年 | 1248篇 |
2004年 | 648篇 |
2003年 | 517篇 |
2002年 | 568篇 |
2001年 | 516篇 |
2000年 | 478篇 |
1999年 | 392篇 |
1998年 | 277篇 |
1997年 | 192篇 |
1996年 | 221篇 |
1995年 | 209篇 |
1994年 | 195篇 |
1993年 | 165篇 |
1992年 | 139篇 |
1991年 | 118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81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3篇 |
1970年 | 3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3篇 |
1956年 | 9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草坪草种子活力的低温保存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30℃、-10℃、5℃和室内20~28℃(对照)对草地早熟禾、紫羊茅、高羊茅、剪股颖四种草坪草种子保存200d后分析得出,各草坪草种子要求冷藏温度不一样,恰当的低温保存可以保持原种子活力。草地早熟禾和剪股颖种子在-30℃~-10℃保存为好,紫羊茅以-30℃为佳,而高羊茅在200d内无需冷藏。 相似文献
102.
103.
BADH/pepB双价基因无选择标记表达载体转化苜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公农1号紫花苜蓿,以5~7d莆龄的无菌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和酸性蛋白酶(pepB)双价基因的无选择标记表达载体导入苜蓿子叶中,并用含有Na2CO3和NaHCO3碱性盐溶液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抗盐碱转化植株.碱性盐浓度48mmol/L宜于子叶愈伤诱导,有利于转化植株的获得.对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初步证明目的基囚序列已经整合剑苜楷基因组中.移栽成活的13棵碱性盐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有3棵植株呈阳性. 相似文献
104.
植物内整流K~+通道AKT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内整流K~+通道(Arabidopsis K~+transporter 1,AKT1)属于Shaker家族,是介导K~+吸收的重要通道,为质膜的K~+感应器,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调控气孔运动及植物蒸腾作用,能够提高植株的抗旱耐盐性,因而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概述了AKT1的结构、组织表达定位和表达调控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采用蛋白组学、基因工程技术及RNAi手段深入研究K~+、Na~+吸收及转运的协同调控机制,提高作物对土壤中K~+的利用效率及AKT1在植物生理代谢、抗逆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106.
为揭示奶牛阴道菌群结构与子宫内膜炎发生关系,本实验选择健康奶牛和患有子宫内膜炎奶牛各5头,采集其阴道粘液样品,提取样品总DNA,利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这两类奶牛阴道菌群结构的差异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奶牛阴道内乳杆菌属(p<0.05)、芽孢杆菌属(p<0.05)和魏斯氏菌属(p<0.01)的细菌数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炎奶牛,而子宫内膜炎奶牛阴道内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奶牛(p<0.05).研究结果表明,阴道菌群结构失衡可能是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7.
Liang Deng Hongyun Duan Xiang Zhang Shenming Zeng Changxin Wu Guocai Han 《Journal of Equine Veterinary Science》2014
China was one of the first countries to use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I) in equids, and it achiev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for it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AI to commercial horse breeding.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equine AI in China. The technique originated from the high demand for horses to be used in agricultur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military.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was identified as an ideal tool for Chinese horse breeding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native horses, especially during 1950-1970. Presently, AI is still practiced commonly in China, and it includes the use of fresh semen and transported cooled semen. The use of frozen semen has also been resumed to broaden the range of elite Sporthorse stallions and to preserve threatened or endangered native breeds.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optimum time for insemination depended mainly on transrectal palpation of the mare's ovaries. In addition to controlled methods of insemination, factors like volume and number of spermatozoa in the inseminate and timing and frequency of insemination were optimized to accomplish high fertility rates in the field. Production of hinnies and mules for agricultural labor and donkeys for meat and hide gelatin stimulated a nationwide upsurge of research into the reproductive physiology of and AI technology in donkeys.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further increases i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I techniques in the breeding of Chinese equids. 相似文献
108.
<正>中国饲料工业30年来,饲料生产企业如大浪淘沙,谈笑间,过往英雄无数。而诸如全球预混料巨头帝斯曼、美国康地集团、荷兰泰高集团,则凭借国际品牌优势,以及精湛的生产工艺、稳定的产品质量、系统的服务体系,在中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在全面分析玛曲牦牛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影响玛曲牦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