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9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719篇
林业   518篇
农学   393篇
基础科学   401篇
  574篇
综合类   3510篇
农作物   499篇
水产渔业   342篇
畜牧兽医   1101篇
园艺   540篇
植物保护   403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345篇
  2021年   347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313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454篇
  2012年   617篇
  2011年   615篇
  2010年   617篇
  2009年   521篇
  2008年   518篇
  2007年   498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从贵州省三穗县6个规模养鸭场发病或濒死鸭各脏器中分离细菌,经细菌培养特性、染色、镜检并结合生化试验和PCR鉴定,共计分离出137株7个属的细菌,其中埃希氏菌、葡萄球菌、鸭疫里默氏杆菌为主要优势分离菌.随机选取3种优势菌稀释成含菌量为109 CFU/mL的菌悬液,按0.3 mL/只腹腔注射BALB/c小鼠,统计其死亡率,并观察其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分析其致病性.结果显示,埃希氏菌和葡萄球菌均可引起BALB/c小鼠的死亡,致死率分别为23.3%和16.7%,对死亡小鼠进行剖检可见明显病变;而鸭疫里默氏杆菌对BALB/c小鼠基本无致病性,致死率为0;生理盐水对照组致死率为0.结果表明,养鸭场细菌性疾病存在混合感染且情况严重,3种主要分离菌中埃希氏菌和葡萄球菌对小鼠存在致病性,而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小鼠基本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992.
叶绿体在植物碳水化合物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关碳水化合物代谢在叶绿体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却知之甚少。从水稻中克隆了一个Oryza sativa Branching Enzyme 1 (OsBE1)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糖苷水解酶13家族的蛋白。OsBE1与拟南芥AtBE1的一致性为66%,但与水稻典型淀粉分支酶的一致性仅约为40%。该基因的T-DNA插入功能缺失突变体osbe1幼苗白化,且其白化表型不能用外源糖类拯救。osbe1突变体幼苗最终在三叶期死亡。淀粉染色表明,osbe1突变体中淀粉的含量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osbe1突变体叶绿体数目较少,且无明显的基质片层结构。构建了OsBE1基因过量表达载体pCAMBIA1300-35S-OsBE1,并将其转化水稻中花11。获得的108株转基因水稻中,77株表现不同程度的黄化。本文初步揭示了碳水化合物代谢调控叶绿体发育的机制,并为深入研究糖苷水解酶BE1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求“光合元”生物菌肥在新疆戈壁地带滴灌条件下的效果和最佳施肥浓度.[方法]以在戈壁滩开发4年的成龄密植南疆红红枣为研究对象,比较枣树的花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土壤肥力、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分析不同浓度处理的差异,选出最优施肥浓度.[结果]处理z2的坐果数最多;处理组y3能显著提高叶绿素的含量;土样中,处理z1的N和K含量最高;叶样中,处理x1的N含量最高;处理组x1,y3净光合速率的增长率最高;处理z1的VC含量最高;处理x3可溶性总糖最高;处理z2的经济效益最高,达129元/棵,处理组z1其次,为127.33元/棵.[结论]最适宜的浓度配比为处理z2.但是处理z1的果实品质则优于处理z2.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为筛选耐旱纤维亚麻的诱变条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YOI303纤维亚麻品种种子经不同时间和浓度EMS诱变处理后,对处理的种芽盆栽后得到的幼苗进行控水试验,研究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理化响应.[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YOI303纤维亚麻幼苗的株高有下降趋势,而根长、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POD活性呈总体上升趋势,但不同时间和浓度EMS处理组幼苗在多种理化指标差异较大.[结论]经0.05; EMS处理3h所得的幼苗耐旱性最好,其次是0.025; EMS处理9h组和0.1; EMS处理3h组.  相似文献   
995.
文化构筑景观,景观传达文化,景观设计是将文化从抽象转化为具象的过程。景观设计师、景观感知者与场所三者本身特定的文化背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影响了景观内容,从而形成特有的景观特征。针对当今带状绿地景观设计的创新要求,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景观设计策略。以环县环江旅游风情线为例,详细分析了环县自然资源文化、经济文化、地域文化等多种文化对带状绿地景观构建的影响,具体阐述了基于环县多元文化的带状绿地景观设计策略。为恶劣环境下带状绿地景观设计的实践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研究.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措施土壤机械成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0-40 cm土层,88542整地和人工草地的粗砂粒平均含量高于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最大田间持水量: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毛管持水量: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土壤总孔隙度: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毛管孔隙度: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土壤的透气性: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有机质的含量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变化为: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化为: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结果表明,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变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其中人工造林整地对土壤容重、持水量、土壤养分的促进作用均优于其它利用方式,有利于植被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997.
N+离子注入陆地棉花粉对胚珠DNA及M1代cD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胚珠DNA的SSR标记分析,在DNA水平上检测氮离子束诱变后胚珠的多态性变化,结果表明,离子注入陆地棉花粉后再给雌蕊授粉,会对胚珠的DNA多态性产生影响,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花粉中精细胞的DNA序列;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分离N+离子诱变花粉和对照正常花粉分别给雌蕊授粉后产生的M1代植株叶片间表达有差异的cDNA片段,建立差异表达cDNA文库。已测序的有50个缩减cDNA克隆,根据BLAST网络服务检索查询EMBLGen、 Bank、DDBJ和PDB的核苷酸序列数据库以及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序列联配,结果发现52%序列在数据库中都有同源的棉属来源的EST。38个EST与其他物种已知基因部分区域的同源性为56%-100%,占总EST的76%;5条EST序列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到同源性序列,但其功能(占10%)尚不清楚;9个EST能在数据库中发现为推测蛋白,占18%;4个EST在GenBank中没有查到对应的同源序列,占8%。  相似文献   
998.
对橘小实蝇不育雄虫和福建7个不同地区的野生雄虫共37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mtDNA COI)基因进行了部分序列测定。在获得的650bp序列中,共有72个变异位点、32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3种;对所有单倍型聚类分析发现,单倍型在系统树中的分布散乱,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地理分布族群;结合遗传变异指数(Fst)和净遗传距离(Da)分析认为橘小实蝇不育雄虫与野生虫源间、不同来源的野生虫源间已存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研究认为应用昆虫不育技术防治橘小实蝇,在饲养过程中需针对不同防治区引进野生虫源复壮,以确保不育雄虫和野生虫源相匹配,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99.
三个棉花雄性不育株花药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Cy的~(60)Co γ射线对陆地棉品种苏棉22号的花粉进行辐照处理,处理后的花粉给雌蕊授粉,并收获种子.从M_1群体中选取3个雄性不育株,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研究.通过与对照比较,3个雄性不育株各个时期的败育特征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的主要败育特征是一致的: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至小孢子发育阶段都有败育,小孢子母细胞、绒毡层和中层细胞以及花药的形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小孢子母细胞有微核及双核现象、减数分裂阶段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质膨胀、绒毡层及中层细胞异常等.  相似文献   
1000.
冻土环境下泄漏油污的微生物修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il spills have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cold environments with the ever-increasing resource exploitation,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accidental leakage of oil. Several techniques, including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recover spilled oil from the environment. Bioremediation is a promising option for remediation since it is effective and economic in removing oil with less undue environmental damages. However, it is a relatively slow process in cold regions and the degree of success depends on a number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properties and fate of oil spilled in cold environments, and the major microbial and environmental limitations of bioremediation. The microbial factors include bioavailability of hydrocarbons, mass transfer through the cell membrane, and metabolic limitations. As for the environmental limitations in the cold regions, the emphasis is on soil temperatures, freeze-thaw processes, oxygen and nutrients availability, toxicity, and electron acceptors.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cases of success in the polar reg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Arctic and sub-Arctic regions. However, the 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for bioremediation in cold environments remain la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