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65篇
  免费   2631篇
  国内免费   3278篇
林业   3346篇
农学   1849篇
基础科学   1535篇
  3785篇
综合类   21579篇
农作物   3339篇
水产渔业   2134篇
畜牧兽医   5491篇
园艺   3260篇
植物保护   1556篇
  2024年   299篇
  2023年   801篇
  2022年   1846篇
  2021年   1811篇
  2020年   1703篇
  2019年   1610篇
  2018年   1119篇
  2017年   2077篇
  2016年   1210篇
  2015年   2026篇
  2014年   2157篇
  2013年   2672篇
  2012年   3650篇
  2011年   3787篇
  2010年   3366篇
  2009年   3143篇
  2008年   3028篇
  2007年   2852篇
  2006年   2409篇
  2005年   1853篇
  2004年   1172篇
  2003年   733篇
  2002年   764篇
  2001年   744篇
  2000年   631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0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0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5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严重影响了我国乃至全球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近期研究发现,致病菌毒力质粒携带trb型Ⅳ型分泌系统(type Ⅳ secretion system, T4SS)可在高菌体密度下介导毒力质粒发生接合转移,从而导致AHPND致病菌多样性。为探究群体感应与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的关系,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群体感应系统的高密度调控子OpaR为研究对象,在致AHPND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cat(Vp2S01::cat)菌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paR基因缺失株Vp2S01::catΔopaR。比较了出发菌株和缺失株在生长性能、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opaR基因对T4SS基因表达量以及质粒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opaR基因缺失不影响细菌的生长特性和群集运动,但泳动能力显著增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接合转移实验显示,opaR基因缺失显著提高T4SS表达水平和接合转移效率。本研究为解析群体感应系统调控AHPND致病菌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为控制AHPND致病菌毒力质粒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2.
通过对杨树根癌病发病根系土样及健康根系土样链霉菌进行分离,得到63株链霉菌。并且使用纸片法测定了链霉菌及其无菌发酵滤液对根癌土壤杆菌的抑菌能力,得到有拮抗效果的链霉菌17株,其中5株链霉菌平板抑菌能力较强,抑菌圈直径大于3.0 cm。但这5株链霉菌无菌发酵滤液拮抗能力下降,甚至不表现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3.
长白山杜鹃花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杜鹃花的基因组DNA,所得的DNA纯度高、质量好,可用于RAPD分析.筛选出的杜鹃花RAPD反应的最佳体系为25μL反应体系中包括模板DNA20~200ng.引物10pmol,dNTPs100μmol·L-1,TaqDNA聚合酶0.5U,Mg2 2.5 mmol·L-1,10xbuffer缓冲液2.5 mmol·-1,其余部分用无茵超纯水补充.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37℃退火1min,72℃延伸2min,40次循环;72℃最终延伸7min.应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PCR扩增获得的RAPD指纹图谱带型清晰,重复性好,为长白山杜鹃花品种鉴定、分类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4.
为进一步发掘《北直农话报》等早期农业刊物的历史价值,从传播学角度,对其传播环境与制度、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渠道等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其以开通民智、振兴农业为宗旨、富民强国为目标、农学者与农业者为对象、科学思想与农学知识为内容,特别是其将强有力的组织传播、直接有效的人际传播融入具有间接和持久影响的大众传播,并使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巨大合力的传播机制值得肯定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5.
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我国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绿色农业的涵义入手,阐述了绿色农业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绿色农业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了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以试图指导我国绿色农业的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动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6.
黑龙江省春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SSR)技术对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2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在114份小麦品种中共检测到46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位点数为3~8个,平均为3.8个,平均遗传距离为0.7331。不同育种单位的小麦平均遗传距离有较大差异,最大差距为1.30倍。在对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遗传距离分析时发现,随年代的增加,遗传距离逐渐减小,且衰减速度呈加快趋势。聚类分析将114个春小麦品种大致分为3个类群,9个亚类群,较好地反映了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7.
花生幼叶丛生芽成苗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品种豫花14号4 d苗龄的幼叶诱导的丛生芽为研究对象,对丛生芽的伸长和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分别将丛生芽继代到4种不同的培养基上促进芽伸长,其中,以继代培养基MS+6-BA 2 mg/L+NAA 0.4 mg/L+AgNO32 mg/L植株再生率最高。当丛生芽长至3 cm左右时,移入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获得完整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28.
黄容  王永豪  王昌全  石松柏  陈玉蓝  李冰  王勇 《土壤》2021,53(4):794-801
以四川凉攀区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类型、植烟年限和前茬作物下植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分布和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植烟过程显著增加了土壤酚酸类物质的累积,变异系数均超过了50%,单类酚酸物质中以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最高(66.18μg/g);(2)除阿魏酸、肉桂酸外,1 600~2 000 m海拔高度的植烟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含量高于1 200~1 600 m海拔高度;海拔高度超过2 000 m后,土壤酚酸类物质(除水溶性酚外)的含量反而下降。(3)植烟水稻土酚酸类物质含量高于紫色土和红壤;对同一土壤不同区域而言,仁和区红壤的总酚和复合态酚平均含量和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盐源县,平均含量增幅分别为10.23%和20.51%。(4)植烟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非植烟土壤,除土壤水溶性酚以及会东县土壤的苯甲酸、肉桂酸平均含量的最大值均在植烟年限为1~3 a的土壤外,该烟区土壤的酚酸类物质含量随植烟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5)前茬未种植作物时(即冬闲),植烟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较高,促进了酚酸类物质的累积;光叶紫花苕为前茬作物时,对植烟土壤酚酸类物质有一定的消解作用,降低了土壤...  相似文献   
129.
坡地草带间距与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云南数百万亩坡耕地的科学利用措施,在云南宣威15°坡耕地上设置试验小区,连续两年系统研究了9m、13m、17m三水平草带间距与水土保持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坡耕地上种植草带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草带间距越小越有利于水土保持,但从控制水土流失和有利种粮耕作两方面综合考虑,草带间距以13m为宜.  相似文献   
130.
产中性纤维素酶真菌的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CMC平板初筛、摇瓶发酵复筛,从土样中筛选到1株能够产中性纤维素酶的真菌,经18S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瓶霉菌(Phialo phora sp.).该菌株在适宜的条件下摇瓶培养72 h,产生的内切葡聚糖酶活力可达到2.95 IU/mL.酶学性质初步研究显示,菌株所产内切葡聚糖酶活力的粗酶液最适pH值为6.0~7.0,且在此pH范围内具较高的稳定性;粗酶液的反应温度以40℃左右为宜,且在50℃以下具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Mn2 、Fe3 对酶反应有促进作用,Hg2 、Pb2 对酶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