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6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735篇
林业   664篇
农学   705篇
基础科学   618篇
  920篇
综合类   3276篇
农作物   505篇
水产渔业   326篇
畜牧兽医   1275篇
园艺   365篇
植物保护   326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332篇
  2019年   296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382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406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587篇
  2011年   631篇
  2010年   599篇
  2009年   586篇
  2008年   527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464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11.
为明确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对华中地区不同主栽水稻品种的适合度,利用两性生命表分析华中地区的5个主栽水稻品种C两优、岳优、深两优、华两优和红良优对褐飞虱生活史参数的影响,并模拟取食5个水稻品种后褐飞虱的种群动态.结果 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显著影响,取食华两优和红良优的褐飞虱...  相似文献   
112.
晚籼杂两优277氮、磷、钾施肥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二次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两优277的施肥技术,建立了产量对氮、磷、钾施肥量的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并提出了优化施肥方案,即获得每公顷7 681.3kg以上产量的合理施肥量应为氮(N)180.0~207.0 kg,磷(P2O5)91.5~105.0 kg,钾(K2O)132.0~159.0 kg.  相似文献   
113.
两系杂交晚籼两优277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较强、米质优、熟期适宜等特点,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潜江、荆门的制种实践,总结出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培育适龄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促进父母本平衡生长和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等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14.
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分子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滤和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串联,对姬松茸子实体粗多糖进行分级纯化,工艺简单可行,操作方便。可将姬松茸多糖按分子量分成>30万Da、30万~8万Da,8万~1万Da以及<1万Da 4个级别,所得多糖质量分布比例约为5∶1∶3∶1。在低温下干燥制备的姬松茸多糖制品,纯度均高于70%,多糖总回收率高达75.60%。  相似文献   
115.
为明确黄土高原旱地春玉米减肥增效的科学生产模式,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试验设计,以氮肥梯度(N1:225 kg/hm2;N2:275 kg/hm2;N3:325 kg/hm2)为主区,在播种前、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20%、40%条件下,以氮肥后移比例(传统追肥M1:拔节期40%;氮肥后移10% M2:拔节期30%+开花后10 d 10%;氮肥后移20% M3:拔节期20%+开花后10 d 20%;氮肥后移30% M4:拔节期10%+开花后10 d 30%)为副区,测定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硝酸还原酶(NR)活性、花期和成熟期茎秆叶片氮含量变化、花后氮素转运特征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M4处理显著增加了拔节期之后玉米叶片NR活性,同一氮肥运筹模式下,中氮(N2)提高了灌浆期及灌浆期之后玉米叶片NR活性,高氮(N3)反而抑制NR活性。氮肥后移提高了花期、成熟期玉米茎秆叶片氮含量,成熟期N3处理下氮肥后移处理M2、M3、M4较传统追肥M1处理分别高10.1%、14.7%和23.5%。同一施氮水平下,氮肥后移比例越大,玉米茎秆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越高,而N2水平下,M4处理显著增加了叶片对籽粒的贡献率。N2和N3水平下M4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但N2处理纯利润显著高于N3处理。施氮275 kg/hm2且氮肥后移30%(拔节期追肥27.5 kg/hm2+开花后10 d追肥82.5 kg/hm2)有利于玉米增产,促进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116.
豫西长期不同耕作下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河南洛阳长期定位试验(1999—2021年),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化学和生物性状的影响,采用隶属度函数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评估豫西长期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肥力差异。选取传统耕作(CT)、免耕(NT)、深松(SS)和小麦-花生轮作(TC)共4个耕作处理,采集0~20和20~40 cm的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等指标,分析不同耕作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深松和小麦-花生轮作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而在20~40 cm土层小麦-花生轮作和传统耕作土壤养分含量更高。(2)相比于传统耕作,免耕显著提升了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19.14%;免耕和深松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小麦-花生轮作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碱性磷酸酶酶活性最高。(3)4种耕作措施下0~20 cm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小麦-花生轮作>免耕>深松>传统耕作,20~40 cm土层为小麦-花生轮作>传统耕作>深松>免耕。综上所述,免耕和深松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等指标,改善了土壤肥力质量,小麦与豆科作物轮作也提升了土壤肥力质量。因此,与传统耕作相比,在豫西开展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17.
为探究来源于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病牛的皮特不动杆菌对小鼠的致病性,对其进行相关毒力基因的检测和小鼠致病性试验,试验内容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和各器官载菌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牛源皮特不动杆菌ZZCNC1807-6和ZZCSF1807-9菌株对小鼠均具有较强的致死性,对小...  相似文献   
118.
近几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大量DNA分子标记的出现,使得在分子水平上利用连锁不平衡进行QTL精细定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应用于人类疾病基因定位领域中的方法逐渐地移植到畜禽的QTL定位中,同时结合畜禽的特点对精细定位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连锁不平衡原理同源相向检测、传递不平衡检测和系谱传递不平衡检验等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评价企鹅珍珠贝金唇选育系和白唇选育系的育种性能,为企鹅珍珠贝良种选育及优质珍珠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H)和广西(G)群体的金唇(J)、白唇(B)选育群体F2为亲本,构建4个自繁选育系(J-HH、J-GG、B-HH和B-GG)和2个杂交选育系(B-HG和J-GH),观察并统计6个F3选育系的珍珠层边缘颜色变异情况,综合比较6个F3选育系的生长性能及珍珠层颜色差异,并比较金唇选育系和白唇选育系左右壳及不同测量位点颜色的差异.[结果]3个金唇选育系群体的贝壳珍珠层颜色变异率为0,3个白唇选育系群体的贝壳珍珠层颜色变异率为2.0%~5.5%,表明白唇表型相对于金唇表型为显性.金唇选育系左壳较右壳颜色更亮、偏黄红、鲜艳,其色差为2.77;白唇选育系右壳较左壳颜色暗、偏蓝绿,其色差为6.01.不论是金唇选育系还是白唇选育系,都是下测量位点比上测量位点颜色更暗、偏蓝绿,但同壳两测量位点的颜色差异较小.3个金唇选育系群体的体质量均显著大于3个白唇选育系群体(P<0.05,下同),金唇选育系与白唇选育系的贝壳珍珠层边缘颜色参数(L*、a*、b*、C*和ho)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金唇选育系中,J-HH选育系生长性状及贝壳珍珠层颜色的综合评价值(Pi)均最高,分别为0.390和0.415;在白唇选育系中,B-HH选育系生长性状及贝壳珍珠层颜色的综合评价值(Pi)均最高,分别为0.108和0.722.[结论]6个企鹅珍珠贝F3选育系的生长性能和珍珠层颜色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J-HH选育系可作为生长和金唇协同选育的最佳选育系,B-HH选育系可作为生长和白唇协同选育的最佳选育系.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研究不同条件下,黄薇Heimia myrtifolia的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情况。  方法   以黄薇为材料,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研究不同温度、蔗糖质量浓度和硼酸质量浓度对黄薇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萘乙酸、赤霉素、6-苄基腺嘌呤对黄薇柱头可授性的影响,并对黄薇花粉与柱头进行电镜扫描观察。  结果   ① 不同温度、蔗糖质量浓度、硼酸质量浓度对黄薇花粉的萌发生长影响差异明显,培养黄薇花粉适宜温度为35℃,蔗糖适宜质量浓度为50.0~150.0 g·L-1,硼酸适宜质量浓度为0.5~1.0 g·L-1;②黄薇柱头可授性受时间影响,在开花6~8 h柱头可授性最强;③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薇柱头可授性影响差异明显,提高黄薇柱头可授性最适质量浓度为萘乙酸10.0 mg·L-1、赤霉素200.0~400.0 mg·L-1、6-苄基腺嘌呤20.0 mg·L-1;④黄薇柱头直径为425.78~546.93 μm,花粉极轴长为23.15~26.74 μm,赤道轴长为18.02~20.03 μm,属小型花粉。  结论   黄薇人工授粉的最佳时期在开花后6~8 h,结合一定质量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