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9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16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0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噪声会对鱼类行为和生理造成各种负面影响,研究噪声的影响在鱼类资源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噪声对鱼类听力、信息掩蔽、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的研究在实验声场场景、声波粒子运动、实验设置形式和试验周期监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当前的研究缺陷,提出了模拟真实声场场景、探测声波粒子运动对鱼类的影响、开展多样化形式的噪声暴露实验并进行周期性监测等建议,为噪声对鱼类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92.
 【目的】研究母鼠妊娠期铅镉联合暴露对新生鼠大脑bcl-2、Bax、c-fos mRNA表达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的保护作用。【方法】35只怀孕SD母鼠被随机分为7组,即A组为对照组(饮用蒸馏水)、B组为铅组(300 mg?L-1)、C组为铅+NAC组(300 mg?L-1 +20 mmol?L-1)、D组为镉组(10 mg?L-1)、E组为镉+NAC组(10 mg?L-1+20 mmol?L-1)、F组为铅+镉组(300 mg?L-1+10 mg?L-1)、G组为铅+镉+NAC组(300 mg+10 mg?L-1+20 mmol?L-1)。采用饮水染毒,染毒时间为21d,分娩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生鼠大脑bcl-2、Bax、c-fos 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bcl-2 mRNA表达降低,除B组外,D组、F组均差异显著(P<0.05),Bax、c-fos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其中以F组作用最为明显;NAC拮抗组与相应染毒组比较,除C组bcl-2 mRNA表达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Bax、c-fos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铅镉联合表现协同毒性效应,NAC对铅、镉致新生鼠大脑凋亡基因表达异常引起的脑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3.
BMP-15基因主要在哺乳动物卵巢中表达,对卵泡的发育和分化起重要作用,克隆了牛BMP-15成熟肽编码区的cDNA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旨在为BMP-15在牛繁殖性能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根据其他物种BMP-15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牛的cDNA序列。从牛卵巢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牛BMP-15cDNA序列。将此片段克隆到PMD18-T载体中,经菌落PCR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分析验证,证实所克隆序列BMP-15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符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特征。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包含有1 185 bp组成的开放读码框(ORF),该ORF编码394个氨基酸,与绵羊、猪、人、小鼠等动物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分别为98.5%,87.6%,74.0%,69.4%。  相似文献   
294.
【目的】准确获取红富士苹果的分级指标,为实现多特征融合的苹果分级提供依据。【方法】以均值滤波、全局亮度均衡化与图像裁剪方法,预处理实验所需的苹果图像;使用K-means聚类算法、OTSU最大类间方差法,将苹果灰度图转换为二值图;利用二值图与苹果原图的异或运算,提取苹果轮廓;采用苹果的二值图计算苹果的果实区域大小;使用颜色空间转换RGB-HSV中H通道划分果实红色区域;通过构建掩膜、形态学操作判断果体是否含有缺陷及计算其面积;构建最小外接矩形计算苹果的果径及果形;利用KNN分类算法实现多特征融合的苹果在线自动分级。【结果】基于K-means聚类与KNN分类相结合的苹果在线分级方法,在优于传统图像阈值分割效果的基础上,特级果分级准确率为97.14%,一级果分级准确率为100%,二级果分级准确率为93.75%,等外果分级准确率为100%,综合分级准确率达到97%。【结论】100个苹果测试准确率达到97%,验证了该分级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295.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采煤沉陷区玉米生物量反演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索运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监测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扰动下原有生态系统破坏及地表耕地损毁程度的方法,以高潜水位矿区开采沉陷导致地面积水所引起的农作物渍害影响为例,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在传统植被指数的基础上引入红边波段进行扩展,优选了22种植被指数,结合田间同步实测生物量数据,采用经验模型法分别构建了一元回归、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多元逐步回归(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ML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BPNN)的生物量反演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估测精度(EA)3个指标筛选出最佳模型。最后,基于最佳模型进行研究区玉米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反演和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的植被指数均与生物量显著相关,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估算精度最高,其决定系数R2为0.83,比其他模型增加了0.10~0.17,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为178.72 g/m2,比其他模型减少了29.65~60.23 g/m2,估测精度EA可达到79.4%,比其他模型提高了3.3%~7.1%。这说明红边波段更适于采煤沉陷区作物生物量的估算,引入红边波段构建生物量反演模型,可以显著提高采煤沉陷影响下玉米生物量无人机遥感反演模型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煤沉陷盆地内玉米生物量主要分布于592~1 050 g/m2,其面积占研究区的74.4%,地表生物量低于352 g/m2的作物面积达到14.1%,玉米整体长势受采煤扰动影响较为严重,玉米生物量呈现从沉陷盆地边缘往中心逐渐降低的趋势。本文研究为同类型其他高潜水位矿区土地损毁监测与评价、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等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96.
The effect of bentazone at 10 and 100 ppm in two soils on 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populations was investigated for 32 weeks.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caused reductions in carbon dioxide output and oxygen uptake in both soils, In soil I (pH 6.4, organic C 1.7%) an increase in total mineral nitrogen occurred throughout but in soil H (pH 5.6, organic C 3.7%) a reduction in both mineralization of nitrogen and nitrification was observed from week 22 onwards. In general, populations of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were resistant to or stimulated by bentazone, especially in soil II at 100 ppm. With bacteria, including cellulolytic and spore formers, cellulolytic fungi and actinomycetes, there was some inhibition even at the low concentration, effects being more pronounced in soil II than in soil I. The herbicide at 20 ppm had very little effect on growth and morphology of four fungal species in pure culture. Residue analyses showed that bentazone degraded more rapidly in soil II than in soil I although appreciable effects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in both soils. Evaluation simultanée de diverses réactions de la microflore du sol à la bentazone. L'effet de la bentazone à 10 et 100 ppm sur les activités et les populations microbiennes a étéétudié pendant 32 semaines. La concentration la plus forte a provoqué des réductions du dégagement de dioxyde de carbone et de l'absorption d'oxygéne dans les deux sols. Dans le sol I (pH 6,4, teneur en carbone organique 1,7%) un accroissement de I'azote mineral total s'est constamment manifesté, mais, dans le sol II (pH 5,6, teneur en carbone organique 3,7%) une réduction simultanée de la minéralisation de I'azote et de la nitrification a été observée a partir de la 22ème semaine. D'une façon générale, les populations de champignons et d'actinomycétes se sont montrées résistantes à la bentazone, ou même stimulées par elle, en particulier pour le sol II à la concentration de 100 ppm. Avec les bactéries, y compris les formes sporultés et cellulolytiques, les champignons cellulolytiques et les aainomycétes, il s'est produit une certaine inhibition même à la concentration faible, ces cffets étant plus prononcés dans le sol II que dam le sol I. L'herbicide à 20 ppm n'a eu qu'une trés faible action sur la croissance et la morphologie de quatre espéces de champignons en culture pure Des analyses de résidus ont montré que la bentazone s'est dégradée plus rapiderment dans le sol II que dans le sol I, bien que des effets appréciables soieni apparus dans toute l'expérience avec les deux sols. Gleichzeitige Erfassung verschiedener Reaktionen der Bodenmikroflora auf Bentazon Es wurde die Wirkung von Bentazon (10 und 100 ppm) über 32 Wochen auf die mikrobielle Aktivität und auf die Mikroorganismenpopulationen zweier Boden untersucht. Durch die höhere Konzentration ging in beiden Boden die Abgabe von Kohlendioxid und die Aufnahme von Sauerstoff zurück. Im Boden I (pH 6,4; org. C l,7%) wurde während der gesamten Versuchszeit ein Anstieg des mineralischen Stickstoffs festgestellt, während im Boden II (pH 5,6; org. C 3,7%) ein Rückgang in der Stickstoffmineralisierung und der Nitrifikation ab der 22. Woche zu beobachten war. Im allgemeinen waren die Pilz- und Actinomycetenpopulationen gegenüber Bentazon resistent oder sie wurden durch das Herbizid gefördert, besonders im Boden II bei 100 ppm. Beiden Bakterien, einschliesslich zellulolytischer und sporenbildender Arten, den zellulolytischen Pilzen und Actinomyceten wurde eine geringe Hemmung, sogar bei der niedrigen Konzentration, festgestellt. Diese Effekte waren im Boden II stärker als im Boden I ausgeprägt. In Reinkultur hatten 20 ppm Bentazon nur eine gennge Wirkung auf das Wachstum und die Morphologie von vier Pilzarten. Rückstandsuntersuchungen ergaben, dass Bentazon im Boden II schneller ais im Boden I abgebaut wurde, es kam aber in beiden Böden zu deutlichen Effekten.  相似文献   
297.
为观察母鼠围产期铅暴露对仔鼠各组织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保护效应,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低水平铅暴露后的仔鼠血液、大脑、骨骼、肝脏和肾脏等组织中的铅、锌、铜、铁、锰和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染铅组所测组织铅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锌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铁含量、肾脏硒含量及骨骼铁、铜、硒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NAC拮抗组与染毒组比较,各组织铅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血液和肾脏锌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98.
了解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为拉萨河中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选取了拉萨河中下游17个样点,于2015年5月、8月和2016年11月进行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水样153份,分析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该流域原生动物类群组成中稀有种、偶见种和常见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与理化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1)3个季节,稀有种80种,占总物种的40%;偶见种95种,占总物种的48%;常见种21种,占总物种的11%;恒见种1种,占总物种的0.5%。(2)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物种类群组成中偶见种是原生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的重要贡献者。(3)多样性指数表明,Richness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春季和夏季高于秋季,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春季高于秋季高于夏季。(4)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中下游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流域均具有显著差异,且流域差异相比季节差异较大。(5)根据Mantel检验分析原生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环境因子中,水温(WT)、总溶解性固体(TDS)、盐度(Salt)、电导率(EC)、总磷(TP)及溶解氧(DO)是影响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