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29篇
  免费   2350篇
  国内免费   3995篇
林业   2545篇
农学   2311篇
基础科学   2206篇
  4465篇
综合类   16843篇
农作物   2604篇
水产渔业   1532篇
畜牧兽医   6081篇
园艺   2481篇
植物保护   1806篇
  2024年   269篇
  2023年   865篇
  2022年   1990篇
  2021年   1813篇
  2020年   1736篇
  2019年   1689篇
  2018年   1203篇
  2017年   1804篇
  2016年   1315篇
  2015年   1843篇
  2014年   1904篇
  2013年   2352篇
  2012年   3098篇
  2011年   3300篇
  2010年   2935篇
  2009年   2486篇
  2008年   2581篇
  2007年   2368篇
  2006年   1903篇
  2005年   1479篇
  2004年   870篇
  2003年   575篇
  2002年   622篇
  2001年   532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2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基于1∶5万和1∶50万2种不同比例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等指标,对试验区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并对不同比例尺DEM求算的坡度差异及其对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万DEM较1∶5万DEM综合了大量信息,求算的坡度整体上偏小而使分级结果多集中在微度侵蚀区;不同地貌单元受DEM信息综合的影响不同,地形平坦的山前岗地区受影响最大,而地形复杂的中山区受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72.
中国台湾番茄曲叶病毒侵染引起广东番茄黄化曲叶病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广东汕头番茄(Lycopersicon eseulentum)上发生的黄化曲叶病毒病,田间症状表现为病株明显矮化、病叶褪绿黄化、叶小且卷曲和叶质较脆硬。对该病毒代表分离物(BS)基因组DNA-A克隆和测定结果表明,其全长为2740nt(GenBank acces-sion No.DQ237918),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为闭合环状单链DNA,有6个ORFs,分别位于病毒链上的AV1、AV2及位于互补链上的AC1、AC2、AC3和AC4;在基因AV2与AC1之间有269nt的非编码区。BLAST结果显示,BSDNA-A与Begomovirus中来自亚洲的病毒同源性较高,而与美洲、非洲等地的相对较低;其中与中国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Taiwan virus,ToLCTWV)DNA-A全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7.7%,而二者的AV1、AV2、AC1、AC2、AC3和AC4基因及IR的同源性分别为98.6%、98.0%、98.0%、97.5%、96.3%、98.6%和96.6%,推导编码的6个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7%、99.1%、97.5%、95.6%、91.8%和99.0%%。全序列系统进化关系树显示,BS与ToLCTWV的亲缘关系最近,并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再与广东番茄曲叶病毒G2(Tomato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 G2,ToLCGDV-[G2]和广东番茄曲叶病毒G3(Tomato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 G3,ToLCGDV-[G3]形成一个大的分支,而与其它33种Begomovirus病毒的亲缘关系均相对较远。这些结果表明,BS应是ToLCTWV的一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973.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氮素和磷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氮素和磷素供应水平。在调节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氮素和磷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在调节秸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974.
稻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高玉蓉  许红卫  周斌 《土壤通报》2005,36(6):822-825
本研究以嘉善县陶庄农场内一块5.1hm2的水稻田为研究区,区内不规则采样,共128个采样点。以土壤的pH、有机质、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相应的统计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各养分属性的变异系数在6.3%~35.61%之间,pH为5.3%;采用地统计的半方差函数分析,发现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克立格方法进行最优内插,绘制了养分含量分布图,并对其空间变异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75.
以定西市安定区的复兴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布设径流小区进行径流泥沙观测和开展不同下垫面土壤入渗试验,确定了区域内径流泥沙产生的源地主要是荒坡和坡耕地,并据此建立了流域径流泥沙调控措施体系:坡耕地修梯田、造林种草或建设径流聚集工程,荒坡造林种草或建设径流聚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提高降水利用率,是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76.
人工合成gna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及其抗蚜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经密码子优化的、人工合成雪花莲凝集素(Galanthusnivalisagglutinin),gna基因及RbcS启动子构建了高效特异表达载体pBAC202,通过基因枪轰击小麦幼胚和幼穗,将外源gna基因导入到3个高产小麦(TriticumaestivumL.)品种中,获得42个转基因后代株系。对转基因后代植株进行了DNA点杂交、PCR及PCR-Southern验证,确认外源gna基因已成功地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进一步的凝集素活性检测表明,小麦叶片中表达的凝集素可使红细胞凝集,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转基因植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进行抗蚜虫(Rhopalosiphumpadi)试验,蚜口密度抑制率从19%~73%不等,部分株系抑虫效果较好。利用转基因的方式可将外源抗虫基因gna导入到小麦中,并可有效地增强小麦的抗蚜能力,为选育具抗虫特性的优质小麦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7.
磷在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的循环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高丽  周健民 《土壤通报》2004,35(4):512-515
沉积物中部分固定的磷可通过分解或溶解作用而释放磷酸盐到沉积物间隙水中;再生的磷可能释放到上覆水体中,或在沉积物中作为一种自生相而再沉淀,或被沉积物的其它组分所吸附。本文描述了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过程,并对影响磷循环的因子及其磷自沉积物释放的机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978.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沙尘暴发生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区域广阔,推进迅速,实施经验欠缺,因此目前存在科学规划、充分论证、有序推进不力,造林成活率低.科技支撑不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及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谨提出建议如下:(1)明确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正确定位;(2)增强退耕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实施综合治理的政策可操作性;(3)加大配套措施实施力度,确保退耕成果不反弹;(4)国家应明确政策,支持封禁,促进植被自然恢复;(5)重视粮食的风险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979.
ATP发光技术测定辐照前脱水蔬菜和调味品的含菌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用ATP发光技术测定脱水蔬菜和调味品的初始含菌量,发现脱水蔬菜和调味品中细菌ATP的生物发光强度与其初始含菌量之间显著相关,从样品的制备到获得ATP发光强度结果的检测过程仅需1~2h。该技术可用于辐照灭菌前的微生物检测。  相似文献   
980.
高明  杨浩  刘磊  唐敏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82-285,287
环境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为测量土壤侵蚀和沉积速率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然而这两种核素只能提供中长期(45年和100年)的土壤再分配的速率,因此有必要研究示踪个别事件或短周期的土壤再分配的速率作为示踪中长期土壤再分配速率的有益补充,7Be(半衰期53.3 d)作为自然放射性核素,能够满足示踪个别事件或短周期的土壤再分配的需要,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土壤再分配过程一般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引起的,需要评价他们各自对土壤再分配过程的影响程度,用于评价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用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讨论了7Be产生规律以及沉降特点,阐述了7Be在土壤再分配过程中的示踪原理,并对现有土壤侵蚀定量估算模型进行阐述并改进了模型,提出了今后应用7Be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