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69篇
  免费   1221篇
  国内免费   1897篇
林业   1882篇
农学   2038篇
基础科学   1250篇
  2773篇
综合类   7852篇
农作物   1186篇
水产渔业   794篇
畜牧兽医   2989篇
园艺   1205篇
植物保护   1218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375篇
  2022年   889篇
  2021年   1009篇
  2020年   922篇
  2019年   903篇
  2018年   617篇
  2017年   909篇
  2016年   685篇
  2015年   950篇
  2014年   983篇
  2013年   1208篇
  2012年   1590篇
  2011年   1636篇
  2010年   1519篇
  2009年   1303篇
  2008年   1247篇
  2007年   1241篇
  2006年   939篇
  2005年   807篇
  2004年   446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349篇
  2000年   346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8 毫秒
991.
杂交水稻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产量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991-1992年全国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中15个迟熟组新组合在22个参数试点的汇总资料,运用朱军等提出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产量性状的稳定性分析,并选择了不同地区选送的组织进行线性对比。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解小麦品种的抗寒机制,对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对照品种济麦22在低温驯化及封冻阶段植株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驯化阶段对照品种济麦22新叶的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淬灭(qP)显著高于东农冬麦1号,低温驯化结束后济麦22的这些参数迅速降低,显著低于东农冬麦1号新叶相应的值;调查期内东农冬麦1号新叶的初始荧光(Fo)变化稳定,降幅为26.2%,济麦22新叶Fo的降幅为52.8%;两品种老叶的荧光参数值变化趋势接近一致,低温驯化结束后东农冬麦1号老叶的Fm、qN、qP值显著高于济麦22老叶相应的值.在生产上可以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品种抗寒性进行鉴定,鉴定时期为低温驯化期结束、封冻期开始时,鉴定的部位应为植株新叶.  相似文献   
993.
采用三种常用的窗口函数,对牛瘤胃4 种生理状态下胃电(峰电位和慢电位)的频谱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不同窗函数下频谱中幅值的特性,并分析确定了作者课题组频谱分析时的窗口函数——汉宁窗。  相似文献   
994.
油菜应用BN调节剂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菜品种甘杂1号为材料,研究应用BN-3、BN-4调节剂对促进油菜生长发育的作用,结果表明:喷施BN使油菜生育期提前1-2d,增加角果面积22.99-324.60cm^2/株,增加角果0.6-25.5个/株,每角粒数增加0.9-2.4粒,千粒重提高0.05-0.20g,比不施用BN对照增加产量12.2%-14.7%。以抽薹期BN-36mg/kg和始花期BN-36-8mg/kg浓度的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5.
为了解越冬期测墒补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依据0~40 cm土层进行测墒补灌。设置5个试验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越冬期不灌水(W1)、越冬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70%(W2),越冬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75%(W3)及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各灌溉60 mm(W4),其中W1、W2和W3处理在越冬期补灌基础上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的65%和70%,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总灌水量为W4>W3>W2>W1>W0。在灌浆中期,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表现为W4>W2、W3>W1>W0,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W4>W2>W3>W1>W0;W2处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与W4处理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W0、W1和W3处理;各处理籽粒产量表现为W4>W2、W3>W1>W0;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W2>W1、W3>W4>W0。依据0~40 cm土层进行测墒补灌,小麦越冬期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达70%的W2处理的补灌水量低于W3和W4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优,分别为8 864. 46 kg·hm-2和22.14 kg·hm-2·mm-1,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  相似文献   
996.
黄早四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22  
曾三省  任蕤  刘新芝 《玉米科学》1996,4(1):001-006
优良自交系黄早四是我国玉米育种和种子生产中最重要的骨干材料之一,它具有配合力高、植株紧凑、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突出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近二十年来,由黄早四组配的杂交种,经省市以上审定推广的就有42个,黄早四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亿亩以上,每年种植面积在5千万亩以上,为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它组配的玉米杂交种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我国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黄早四还是我国重要的种质材料,一大批黄早四衍生系及其杂交种育成。本文还讨论了优良地方种质的重新筛选改良,杂种优势模式和建立自交系发放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7.
改良昌7-2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3个玉米自交系,按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成42个杂交组合,随机区组排列,田间品比鉴定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结果表明,西农672产量配合力高于昌7-2和7117,穗长、结实长、穗行数和行粒数性状的配合力高于昌7-2、PH6wc和7117;西农672出籽率性状配合力低于昌7-2,株高配合力低于PH6wc,高于昌7-2,也高于7117;西农672穗位高配合力高于PH6wc和7117,低于昌7-2。西农672出籽率配合力与PH6wc相近;叶面积系数、穗长、穗行数、结实长、行粒数比昌7-2高,百粒重、小区产量配合力比PH6wc略低。用PH6wc来改良昌7-2得到的西农672,综合性状改良效果较为显著。用PH6wc改良昌7-2育成西农672与用昌7-2×武117育成的7117和昌7-2相比较,其产量配合力、产量性状、农艺性状配合力等均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研究不同春小麦品种年际间碳同位素分辨率(Δ)的稳定性及其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选择不同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品种Δ及不同部位Δ的差异,并分析了Δ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同一品种的Δ差异很小,稳定性好,同一年份不同品种的Δ差异较大,旱地小麦品种的Δ低于水地小麦品种。同一品种不同部位Δ存在较大差异,叶片Δ与茎秆Δ很接近,且高于籽粒Δ。不同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差异较大,旱地小麦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低于水地小麦品种,Δ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9.
不同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明确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和石新616研究了不同灌水次数(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0、1、2和3水,分别用W0、W1、W2和W3表示)和施氮量(0、112.5和225 kg/ha,分别用N0、N1和N2表示)对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2007年度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总茎(穗)数的影响较显著.W1、W2和W3的成穗数显著高于W0,W1、W2、W3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施氮水平间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均差异显著,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大部分生育时期不同灌水次数的LAI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施氮量的LAI差异显著,N2的LAI显著高于N1和N0.灌水次数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施氮量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以致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主效应均达到显著标准.4种灌水水平的产量以W3最高,W0最低;3个施氮量中N1产量最高,N0最低.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各产量构成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W0和W1条件下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W2和W3条件下N1产量最高,且与N0差异显著.2007-2008年度试验中,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LAI和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在河北平原地区常年降水(小麦全生育期100 mm左右)和中等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3次,施氮量为N 112.5~225 kg/ha以及丰水降雨年份和较高肥力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1或2次,相应地施氮225或112.5 kg/ha,可以分别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00.
戴春霞  刘芳  葛晓峰 《茶叶科学》2018,38(3):281-286
茶鲜叶含水率是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实现茶叶加工过程中茶鲜叶含水率的快速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高光谱技术分析茶鲜叶含水率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对茶鲜叶高光谱图像感兴趣区域光谱数据的提取,利用4种不同的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提取特征波长,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特征波长和茶鲜叶含水率定量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卷积平滑处理后的正交信号校正的预处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法所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茶鲜叶含水率预测效果最佳,模型校正集、交叉验证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7、0.8342和0.7749,最小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91、0.0311和0.0371。由此可见,高光谱技术能有效的实现茶鲜叶含水率的检测,这为茶叶加工业中衡量茶叶品质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