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6篇
  免费   619篇
  国内免费   1032篇
林业   1304篇
农学   1299篇
基础科学   753篇
  1512篇
综合类   4480篇
农作物   620篇
水产渔业   483篇
畜牧兽医   1892篇
园艺   703篇
植物保护   741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387篇
  2021年   477篇
  2020年   440篇
  2019年   487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453篇
  2016年   389篇
  2015年   533篇
  2014年   563篇
  2013年   693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961篇
  2010年   907篇
  2009年   833篇
  2008年   794篇
  2007年   813篇
  2006年   640篇
  2005年   563篇
  2004年   304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89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根据ae基因序列设计21对引物,对4个常规玉米自交系和4个具有aeae纯合基因型的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进行特异性PCR鉴定。结果表明,引物8可将具有AeAe基因型的普通玉米自交系与具有aeae基因型高直链淀粉玉米区分开来,为将普通玉米自交系快速改良成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62.
恩诺沙星在猪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常规饲养条件下,对健康猪按2.5 mg/kg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日2次,连续注射3 d.停药后第2、4、6、8、10、12、14天分别屠宰4头猪.分别采取每头猪的肌肉(注射部位)、脂肪(腹脂)、肝和肾脏等4种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残留量测定.结果表明:残留在肌肉、脂肪组织中的药物消除较快,第8天总残留量(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已下降至检测限(20μg/kg)以下;肝和肾脏组织中的药物消除缓慢,第14天测得猪肾中药物总残留量为40μg/kg.  相似文献   
63.
H5亚型禽流感疫苗对特禽及水禽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H5N2亚型禽流感疫苗,分别免疫SPF鸡、乌鸡、珍珠鸡、贵妃鸡、火鸡、鸭及鹅,免疫后采血测定其HI抗体,观察我国现有的H5N2亚型禽流感疫苗对特禽及水禽的免疫效力.结果,免疫后3周,SPF鸡、乌鸡、珍珠鸡、贵妃鸡、火鸡、鸭及鹅的平均HI抗体滴度分别为2 7.2、2 7.6、2 4.3、2 4.83、2 4.6、2 6.2及2 5.3,乌鸡两次免疫,其中一次HI抗体为2 9.65.试验证明,SPF鸡、特禽及水禽用H5N2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后,均能产生一定水平的HI抗体,但不同种类的家禽所产生的HI抗体滴度存在较大差异,以SPF鸡及乌鸡所产生的HI抗体滴度最高,而珍珠鸡、贵妃鸡及火鸡所产生的HI抗体滴度较低,水禽对H5N2亚型禽流感疫苗可产生一定水平的HI抗体.  相似文献   
64.
DHI知识问答(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DHI知识问答(一)”中,我们就DHI的概念、主要测试内容和开展DHI测试对牧场的一些基本要求,回答了读者的提问。在牧场进行采样后,样品在实验室如何进行分析,这是DHI实验室的具体工作,非常专业,在牧场负责饲养管理工作的人员不需要详细了解,我们不作介绍。大家关心的是,通过DHI测试的数据,除了在种公牛后裔测定中,作为评估公牛遗传素质的依据外,对牧场提高牛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改进饲养管理工作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主要回答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5.
用正交试验探讨温度、培养基、时间三个因素对嗜水气单胞菌β-hemA重组菌E.coliDH5α(PCB)基因产物表达量的影响,通过优化培养,选择最佳培养条件,显著提高了β的溶血素基因(β-hemolysisgene,β-hemA)产物的产量。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菌株在100mlTSB(添加0.05%酵母浸提物,1.8μg/mlZnCl2),37℃培养30h收获,其毒素蛋白含量为3258μg,毒素溶血价为17.44hu/μg,而在LB(100ml)和营养肉汤(100ml)中最高蛋白量和溶血活性分别为1260μg,14hu/μg和1199μg,8.22hu/μg。所选择的三个因子中对毒素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是培养基,其次是温度;而对溶血素影响最大的则是温度,其次为时间。最佳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培养基预热至37℃的情况下,PCB6h能进入对数期。  相似文献   
66.
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是景电灌区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衰败现状,分析退化原因,提出优化改造模式,为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从而发挥可持续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杨树为主要树种的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目前呈严重衰败状态,尤其在个人管护的区域,残缺断代现象严重,部分地方甚至基本消失;2)病虫危害,耗水、胁地严重而被砍伐,耕地次生盐渍化导致树木生长不良、枯死,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是造成农田防护林衰败的主要原因;3)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廊坊(P.langfangg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鸣山大枣(Jujube minshan)等树种为该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适宜树种,可采用农田防护林杨树优势树种轮换、针叶常绿树种优化改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营造等模式对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网进行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改造,将对完善防护林体系,保障景泰绿洲的安全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在动物内脏中的异常表达与某些疾病相关。应用RT-qPCR技术分别检测2岁~3岁健康公、母新疆驴内脏器官心、脾、肾、肝、小肠、大肠和肺中脂肪沉积相关基因H-FABP、PLIN1、LPL、HSL、PPARγ和FASN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新疆驴内脏器官中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性别对基因的差异表达影响较小;在各组织间,H-FABP基因在心脏、PLIN1基因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都显著的高于其他组织;LPL、HSL基因在心脏、肾脏的表达量较高;PPARγ基因在脾、肺中表达最高,而FASN基因在心、脾中表达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驴内脏器官有关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8.
黄酮类化合物影响卵磷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酮类化合物对机体有重要生理功能,能促进机体脂质代谢、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生产性能,是一类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本文综述了蛋黄卵磷脂在肝脏中合成过程和转运途径,探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提高蛋黄卵磷脂含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9.
为了解中国目前禽坦布苏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状况及病毒分子演化特征,对2010-2011年采集自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439份疑似家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分离毒株NS5基因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采集的187份家禽病料中检测出4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1.6%,而2011年采集的252份样品中检测出3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3.9%。对部分毒株的NS5基因测序表明,本研究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与已发布的同时期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NS5基因同源性在98%以上,与2010年前分离的鸡源及蚊媒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介于83.8%-85.8%之间;所有2010年后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毒株在系统进化上共同构成了一个进化分支。结果表明,2011年禽坦布苏病毒仍在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家禽中流行,病毒NS5基因的测序分析表明,到目前为止在家禽中流行的禽坦布苏病毒未出现明显的分子变异。  相似文献   
70.
Variation in the caprine DQA2 gen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PCR-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SSCP) and DNA sequencing. Eleven DQA2 alleles were defined by SSCP patterns from 23 goats. All the caprine alleles shared high sequence homology to ovine DQA2 sequences, and exhibited a pattern of polymorphism similar to DQA2 alleles from sheep and cattle but different from caprine DQA1 sequences. Thirty-eight AA positions in the alpha1 domain of caprine DQA2 molecules were polymorphic, and a high degree of polymorphism was observed in the putative antigen-binding region, with 74% of the positions being polymorphic.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caprine, ovine, and bovine DQA sequences revealed that the caprine DQA2 sequences identified here grouped with ovine DQA2, bovine DQA2, DQA3, and DQA4 sequences but are separate from the group of caprine DQA1 alleles. Nine of the caprine DQA2 sequences were more similar to ovine DQA2 alleles, whereas the remaining two we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ovine DQA2-like and bovine DQA3 alleles.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the caprine DQA2 sequences may represent two loci, which probably arose by either gene duplication or gene conversion events. Allelic lineages were evident for both DQA2 and DQA2-like loci, supporting the trans-species mode of evolution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ly complex genes. The high level of polymorphism and similarity between caprine and ovine DQA2 alleles suggests that the DQA2 gen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mune responses to shared pathoge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