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林业   73篇
农学   86篇
基础科学   54篇
  184篇
综合类   241篇
农作物   60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45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研究结果表明,同羊春毛纤维类型数量比例较30年前有所改善.比秋毛弯曲明显整齐,弯曲率大,光泽好,摩擦效应大;17种氨基酸含量及总量也多于秋毛;伸度和强度的集中性及含硫量差于秋毛;表面结构也不及秋毛好,特别是含硫量还低于羊毛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122.
以希拉穆仁草原建群种羊草(Leymuschinensi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nevski)及其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C、N、P质量分数,并计算生态化学计量比,分析建群种养分限制格局及养分再吸收规律。结果表明:①植物叶片的C、N、P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398.74、24.41、1.55 g/kg,枯落物的为362.53、14.79、1.17 g/kg,3种植物叶片的C、N、P质量分数与其枯落物的差异显著(P<0.05)。②植物在枯落之前会将养分转移,防止养分的流失,N、P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范围分别在13.51%~77.49%、2.65%~49.51%,N的回流率大于P,进而使其具备了较强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③3种植物叶片的N/P、C/N、C/P变化范围分别在11.81~21.70、15.76~16.59、195.47~273.37,枯落物的变化范围分别在7.72~17.05、17.71~64.46、215.43~487.46,3种植物叶片与枯落物的N/P、C/P差异显著(P<0.05)。④植物叶片N/P均值为16.95,枯落物N/P均值为12.31,说明植物的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研究结果可为荒漠草原提供草地管理指导。  相似文献   
123.
中国小麦历史品种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籽粒硬度是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由位于5D染色体短臂的一对主效基因和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为了解我国早期小麦品种的硬度分布规律,本试验以来自全国10个省市的126份历史品种和高代品系为材料,对其SKCS硬度和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历史品种中软质麦所占比例较高,为42.9%,显著高于先前报道的我国当前主栽冬麦品种中的软质麦比例;硬质麦所占比例为44.4%,显著低于先前报道的我国主栽冬麦品种中的硬质麦比例。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 PinaD1b类型和 PinbD1b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2.9%和39.3%,其余硬质类型均为 PinbD1p类型,为17.8%。截至目前,所发现的 PinbD1p类型均在中国品种中,由于早期中国与其他国家种质资源交换较少,因此,中国可能是 PinbD1p类型的起源地。在对各种puroindoline类型的硬度比较后,发现除各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与野生型硬度差异达显著水平外, PinaD1b类型硬度值也显著高于 PinbD1b PinbD1p类型,而后二者之间硬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4.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育种提供参考,以黄淮麦区35个主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其进行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鉴定,并对各参试品种的灌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5个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 GluA1、GluB1 GluD1位点分别只有2、5和4种亚基类型,分别以Null、7+9和2+12亚基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71.4%、45.7%和62.7%。依据 GluB1 GluD1位点的亚基特点,将参试品种(系)分为三类。对这三类品种(系)的灌浆期粒重增长特性分析发现,第I类(亚基组合:7+8/2+12)品种(系)灌浆速率较快,最终粒重较高;第II类(亚基组合:7+9/2+12)品种灌浆持续时间较长,但灌浆速率不及第I类,最终粒重较高;第III类(亚基组合:7/5+10或7+8/5+10)品种(系)灌浆持续时间较短,且灌浆速率较慢,最终粒重不高。三类品种(系)相比,粒重增长速率在灌浆前期基本相同,但35 d以后,第III类品种(系)粒重增长速率明显减慢,这可能是导致其最终粒重显著低于前两类品种(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5.
干旱胁迫对野生和栽培大豆根系特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4份野生大豆(永5、永26、永46、永52)和4份栽培大豆(中黄13、冀豆12、秦皇10、秦皇29)为材料,用不同浓度(0%,10%,20%,30%)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探讨干旱胁迫对野生和栽培大豆幼苗根系特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不同大豆材料的根系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大豆抗旱性与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呈正相关,与平均根直径呈负相关;隶属函数综合评定结果表明4份野生大豆的抗旱性均强于栽培大豆,其中栽培大豆中黄13抗旱性最差.干旱胁迫下,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含量均比0%PEG6000有所增加,但不同材料间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表现趋势不同,说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抗旱生理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6.
Kaeberlein M  Steffen KK  Hu D  Dang N  Kerr EO  Tsuchiya M  Fields S  Kennedy BK 《Science (New York, N.Y.)》2006,312(5778):1312; author reply 1312
Calorie restriction (CR) increases life span in yeast independently of Sir2. Lamming et al. (Reports, 16 September 2005, p. 1861) recently proposed that Sir2-independent life-span extension by CR is mediated by the Sir2 paralogs Hst1 and Hst2. Contradictory to this, we find that CR greatly increases life span in cells lacking Sir2, Hst1, and Hst2, which suggests that CR is not mediated by Sir2, Hst2, or Hst1.  相似文献   
127.
对玉米丸粒化种子在单粒排种装置窝眼充种过程进行分析 ,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优选出适合于丸粒化玉米种子的型孔轮式排种器 ,即型孔中间位置、直径 15mm、偏心角度 +14°的型孔轮式排种器。通过试验各项试验指标均满足机械精量播种的要求 ,为玉米丸粒化种子在现有播种机上实现机械精量播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8.
新型玉米秸秆切碎机设计及动刀片磨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玉米秸秆加工过程中水分流失,以及满足鹅类等畜禽所需饲料粒度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采用三维切割方式的玉米秸秆切碎机。介绍了切碎机主要结构和设计参数,对切割前、后的青玉米秸秆进行了水分测试、饲料粒度分析,并对动刀片进行了磨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切割后秸秆水分损失率约为31.9%,饲料颗粒的三维尺寸为8~10 mm的颗粒约占78%,切碎机的实际生产率与理论生产率基本接近;动刀片磨损过程大致分为线磨损率分别呈高速磨损、减速磨损和稳定磨损3个阶段。在每一磨损阶段,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刀片的线磨损量和线磨损率均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29.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河北省棉田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于2011-2015年在河北省沧州植棉区开展了棉田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包括色板诱杀、性信息素、频振式杀虫灯和高效生物农药应用等,并逐步构建了针对棉田绿盲蝽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根据相关研究发现,该绿色防控技术对棉田绿盲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常规防治区相比,减药控害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