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84篇 |
免费 | 396篇 |
国内免费 | 77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91篇 |
农学 | 721篇 |
基础科学 | 325篇 |
706篇 | |
综合类 | 2710篇 |
农作物 | 583篇 |
水产渔业 | 369篇 |
畜牧兽医 | 1147篇 |
园艺 | 317篇 |
植物保护 | 2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58篇 |
2020年 | 248篇 |
2019年 | 257篇 |
2018年 | 184篇 |
2017年 | 311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253篇 |
2014年 | 312篇 |
2013年 | 386篇 |
2012年 | 415篇 |
2011年 | 413篇 |
2010年 | 480篇 |
2009年 | 333篇 |
2008年 | 340篇 |
2007年 | 317篇 |
2006年 | 287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169篇 |
2003年 | 315篇 |
2002年 | 580篇 |
2001年 | 393篇 |
2000年 | 239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对5只鬣羚幼仔(2♀3♂)在非麻醉状态下测量了体尺与体重,并进行了行为观察.鬣羚幼仔出生至50日龄体重、体长、后足长、肩高、胸围、耳长和尾长均随幼仔日龄增加呈增长趋势,日增重平均值0.24 kg,相对增长194%,生长系数为3.01,至50日龄时体重增长了2倍.观察发现,幼仔17日龄采食树叶,55日龄出现爬跨行为.研究结果显示,幼仔平均55日龄学习爬跨行为,为其自身独立生活与成年后的繁殖后代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圈养条件下过早地隔离将不利于鬣羚饲养.5月龄时幼仔与母亲有争抢食物的行为,因而此时可将幼仔与母兽分开. 相似文献
52.
汾河河漫滩三种草本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草本群落是汾河河漫滩的主要植被类型。在对汾河河漫滩植被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 3种广泛分布的典型群落 :北水苦荬群落、水莎草 +狼把草群落和苔草群落 ,用收获法对它们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这 3种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 785.9g/ m2 、4 94 .6g/ m2 和 34 5.5g/ m2 ,与其它草地群落相比 ,大于荒漠草地和典型草原 ,小于草甸草原。各群落的建群种或共建种的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和各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均大于 70 %。北水苦荬群落和水莎草 +狼把草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 >地下部分生物量 ,苔草群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 <地下部分生物量。另外 ,通过对群落特征、干鲜重比率以及群落生物量的综合分析得出 ,水因子是影响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的主导因子 ,这 3种群落的分布呈现显著的水分生态梯度 相似文献
53.
苜蓿种带真菌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来自我国新疆,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宁夏,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北和江苏等11个省(自治区)苜蓿产区的30个审定登记品种的38个苜蓿种子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种带真菌检测研究;测定了21种25个真菌分离物对苜蓿幼苗根组织的入侵性及19种真菌对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本试验采用体外培养法研究三聚氰胺(Melamine,MEL)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MEL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2、10、50、250和1 250mg·L-1,培养时间分别为0、1、2、4、6、8、12、24和48h,测定了培养液中MEL的浓度变化,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和NH3-N浓度。结果表明:MEL在瘤胃液中培养48h没有被降解(P>0.05),添加MEL降低了干物质降解率(DMD)(P<0.05),提高了丁酸的摩尔比例(P<0.05),MEL为1 250mg·L-1时会降低丙酸摩尔比例(P<0.05),提高了乙∶丙酸比值(P<0.05)。MEL抑制瘤胃微生物生长,不能作为瘤胃微生物非蛋白氮来源。 相似文献
55.
冬油菜茬后复种青贮玉米品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辟饲料生产新途径,在冬油菜(Brassica napus)茬后复种青贮玉米(Zea mays),开展品种筛选试验。对9个参试品种生育期、植株形状、产草量等指标的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饲粮2号和文玉5号属中熟品种,茎秆最粗,且饲粮2号鲜草产量最高,为79 303.7 kg·hm-2,其干物质为18 855.9 kg·hm-2;文玉5号鲜草产量次之,其干物质产量最高,为20 127.6 kg·hm-2。综合分析认为,饲粮2号和文玉5号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适于在当地冬油菜茬后复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6.
不同中性洗涤纤维与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比值饲粮对肉用绵羊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与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比值(NDF/NFC)饲粮对肉用绵羊甲烷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4×4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将16只杜泊×小尾寒羊杂交羯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按维持水平饲喂NDF/NFC分别为3.02(饲粮1)、2.32(饲粮2)、1.58(饲粮3)、1.04(饲粮4)的全混合颗粒饲粮(玉米秸秆为粗饲料来源)。试验共进行4期,每期18 d,包括3 d的调整期、7 d的预试期和8 d的正试期,在正试期内测定甲烷产量、饲粮总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饲粮2的甲烷日排放量显著高于饲粮3和4(43.43 L/d vs.38.88和35.98 L/d;P0.05)。与饲粮1相比,饲粮2和3的每千克干物质采食量(DMI)甲烷排放量显著增加(38.00 L/kg DMI vs.42.24、41.69 L/kg DMI;P0.05),但是饲粮2、3和4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NDF/NFC的降低,每千克可消化有机物(DOM)的甲烷排放量逐渐降低,饲粮4的每千克DOM的甲烷排放量显著低于饲粮1、2和3(58.78 L/kg DOM vs.75.00、73.35和64.11 L/kg DOM;P0.05)。随着NDF/NFC的降低,每千克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NDFI)或酸性洗涤纤维采食量(ADFI)的甲烷排放量逐渐增加,且各饲粮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结合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甲烷排放效率,在维持水平下,采用NDF/NFC为1.04的玉米秸秆饲粮作为肉用绵羊甲烷减排的饲粮最合适。 相似文献
57.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处理水稻秸秆对肉用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器官发育的影响,旨在探索有效的生物制剂处理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体重为(24.00±2.42)kg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F1代公羔羊80只,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饲喂水稻秸秆饲粮)、Ⅰ组(饲喂细菌、酶复合青贮制剂处理的水稻秸秆饲粮)、Ⅱ组(饲喂复合酶制剂处理的水稻秸秆饲粮)、羊草对照组(饲喂羊草饲粮),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预试期为8d,正试期为60 d。结果表明:Ⅰ组、Ⅱ组和羊草对照组试验羊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Ⅰ组、Ⅱ组和羊草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试验羊屠宰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试验羊头、蹄、皮+毛、肺脏、肾脏、网胃、瓣胃、皱胃、小肠和大肠的重量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Ⅱ组和羊草对照组试验羊肝脏和瘤胃重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细菌、酶复合青贮制剂处理水稻秸秆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肉用绵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器官发育接近羊草的饲喂效果。 相似文献
58.
根据基因库中鸡γ-干扰素的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ConA诱导培养的广西10个地方优质品种鸡外周血淋巴细胞RNA中扩增了γ-干扰素基因,结果,均得到了大小为520 bp的特异性片段。将扩增产物纯化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获得重组质粒,经PCR和EcoRⅠ+SalⅠ双酶切鉴定后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广西10个地方优质品种鸡γ-干扰席基因均编码145个氨基酸的成熟蛋白,分子质量约为16.8ku,与哺乳动物和其他品种鸡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38.8%~39.0%和99.2%~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23.69/6~24.8%和97.6%~99.4%。 相似文献
59.
60.
一株经鸭胚传递的鸭副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表现疑似副黏病毒症状的1日龄雏鸭和死亡鸭胚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HA、HI和病毒中和反应鉴定为副黏病毒,命名为SDFCH株。按常规方法测得SDFCH株的生物学毒力指标MDT、ICPI和IVPI分别为56.6 h、1.78和2.59,鸭胚半数致死量LD50为10-8.5,表明SDFCH株为副黏病毒强毒株。用分离病毒对11日龄鸭胚和7日龄雏鸭攻毒,孵化出的雏鸭和攻毒的雏鸭均出现明显的剖检变化。根据GenBank中NDV F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鸭源Ⅰ型禽副黏病毒(APMV-1)SDFCH株的F基因。与已发表副黏病毒F基因相关序列对比结果表明:SDFCH株与鸭、鹅源副黏病毒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6.4%~98.0%之间,而与Lasota株同源性较低,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仅为84.4%和87.9%。表明该毒株相对于传统的Lasota株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