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34篇 |
免费 | 784篇 |
国内免费 | 5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50篇 |
农学 | 842篇 |
基础科学 | 515篇 |
952篇 | |
综合类 | 2226篇 |
农作物 | 384篇 |
水产渔业 | 262篇 |
畜牧兽医 | 868篇 |
园艺 | 294篇 |
植物保护 | 34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33篇 |
2023年 | 165篇 |
2022年 | 322篇 |
2021年 | 358篇 |
2020年 | 378篇 |
2019年 | 346篇 |
2018年 | 214篇 |
2017年 | 355篇 |
2016年 | 248篇 |
2015年 | 369篇 |
2014年 | 346篇 |
2013年 | 366篇 |
2012年 | 462篇 |
2011年 | 436篇 |
2010年 | 423篇 |
2009年 | 331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265篇 |
2006年 | 266篇 |
2005年 | 215篇 |
2004年 | 101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87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105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52.
超高压提取丹参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常温下超高压提取丹参素的最优工艺.采用超高压常温提取,正交试验对丹参素超高压提取工艺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素的含量,并与传统的热回流提取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优选的最优工艺为:提取压力300 MPa,溶剂乙醇浓度80%,溶液pH 13,浸泡时间16 h,在此条件下丹参素得率为0.465%.超高压提取不仅得率高、时间短、耗能低,而且提取产物易于分离、纯化,同时超高压提取可以维持在低温下进行,特别适宜于受热不稳定化合物的提取,该技术适合中药有效成分的快速提取. 相似文献
53.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与土壤的表面化学特性密切相关,研究土壤的表面化学特性对于从微观领域了解污染物行为及其变化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并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危害,保护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增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国内外开始研究应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黏土矿物或土壤进行修饰,使土壤的表面性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增大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1,2],研究表明,利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可以显著增强土壤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能力[3~7],但对于重金属离子却具有不同的作用[8~1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离子交换能力是与土壤对污染物吸持直接相关的土壤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54.
废鸡油脂制取生物柴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柴油作为一种绿色清洁替代型燃料,受到科研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原料油脂的廉价稳定供应是生物柴油产业化的关键.该文对来源于鸡肉制品加工的废鸡油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潜力进行了探索,在NaOH催化剂作用下,通过与甲醇转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试验考察了醇油摩尔比、NaOH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油脂转化率的影响,并对制备的生物柴油样品进行了燃料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炼制鸡油较为适宜的转酯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醇油摩尔比9:1、NaOH用量1.3%、反应时间90~120 min,获得油脂转化率约90%.试验生物柴油样品多项理化指标能够满足EN14214生物柴油标准及国内O#柴油标准. 相似文献
55.
水稻田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排放源。尿素氮肥施用是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但其对稻田土壤中产甲烷古菌的影响规律仍不清楚。通过模拟水稻生长季节可能的田间温度变化,本研究设置水稻土施加尿素(N,400 mg/kg干土)与未施加尿素两个处理,在15℃、25℃、37℃以及50℃下进行为期100天的厌氧培养,定期测定了培养过程中甲烷累积量以及土壤理化因子如p H、NH_4~+-N以及有机碳的变化,并运用基于16S r RNA基因的T-RFLP(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了产甲烷过程中古菌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中低温范围内(15~37℃),尿素对水稻土产甲烷有抑制作用,但在50℃高温下尿素对水稻土产甲烷量没有显著影响。尿素可能通过改变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来影响甲烷的产生,在15~37℃范围内,尿素降低了水稻土产甲烷古菌群落的稳定性,增大了其在不同时间的差异性;而在50℃高温时,尿素对水稻土产甲烷古菌稳定性和差异性的影响不明显。不同温度下,尿素均降低了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ceae)的丰度,且随着温度的变化,尿素对水稻土产甲烷机制的改变可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6.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早世代选择效果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选育优质农作物品种已成为我国农作物育种的重要任务。提高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则是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探讨提高蛋白质含量的选择方法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利用3个杂交组合早世代以蛋白质含量高、中、低3组进行选择,分析蛋白质含量选 相似文献
57.
本文利用风廓线雷达的基本产品、Micaps实况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沈阳城区发生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是在冷涡背景下,高空存在横槽、逆温,触发的局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前高空由西北风转为偏西风,预示着横槽的到来,风廓线雷达对冷空气侵入的判别提前于常规观测资料。1000 m以下水平风的变化与降雹时间及强度有较好的对应。高空水平风速≥12 m/s的风速带在降雹前1h达到峰值。高空急流区在冰雹发生前20~25min出现急流动量下传,为冰雹的产生提供动力条件。降雹阶段探测高度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空气湿度增大和高层存在大量冰晶粒子所致。冰雹过程中,冰晶粒子主要集中在1900 m以下。降雹前25min垂直风切变增大,并在降雹前20min达到极值,垂直风切变的变化与急流的变化相对应。垂直速度达到极值对应的并不是降雹的开始,低层信噪比>60 dB,对应降雹开始,信噪比对于冰雹的敏感程度比垂直速度高。垂直速度大于4 m/s与降水的开始、结束时间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8.
不同大小棚旱育苗方式对棚温及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剖析大、中、小3种棚膜旱育苗方式在吉林稻作区的孰优孰劣,以‘通引58’、‘通禾836’、‘通禾835’为试材,采用吉林稻区目前普遍推广的大棚、中棚、小棚旱育苗方式,就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秧苗素质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3种旱育苗方式不同时间段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高低均表现为:大棚旱育苗>中棚旱育苗>小旱育苗。不同旱育苗方式出现超过水稻生物学上限温度次数多少表现为:大棚旱育苗>小棚旱育苗>中棚旱育苗规律;出现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次数多少表现为:小棚旱育苗>中棚旱育苗>大棚旱育苗。在秧苗素质方面,不同旱育苗方式之间的株高、根数、地上干重和出苗率差异显著,其高低、多少均呈现大棚旱育苗方式>小棚旱育苗>中棚旱育苗规律;叶龄、茎数上大棚旱育苗显著高于其他2种旱育苗方式,而中棚、小棚旱育苗差异并不显著;地上干重大棚和中棚旱育苗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二者都显著大于小棚旱育苗。生产中提倡使用大棚旱育苗方式,其次是中棚旱育苗,但大棚一定要提早和延长通风炼苗的时间;而小棚旱育苗在吉林省夜间积温较低地区建议不用或少用,若用应留意夜间低温,进而采取保温措施。 相似文献
59.
本文利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8个陆地棉亲本及其F1在不同环境下的农艺和纤维品质性状,在估算遗传方差分量、遗传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各类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预测F1和F2的杂种优势,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较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表明,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显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显性相关系数值较大,利用杂种优势在早期世代可以得到协同改良,纤维品质性状间易实现协同改良。杂种优势分析表明,F1和F2的皮棉产量均具有显著的超亲优势,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60.
全射流喷头水力尺寸对运转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研究全射流喷头水力尺寸与可靠性的关系入手,寻找提高产品可靠性的方法。提出了影响喷头工作稳定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为主射流的附壁时间及主射流的附壁力。探讨了接嘴插拔深度及其内孔直径、作用区位差S、盖板出口位差H1和H2、出口间隙C等关键水力尺寸及其相互之间配合对主射流附壁时间及主射流的附壁力的影响,进而得出对喷头可靠性的影响。最后得出要使喷头运转稳定可靠,需对喷头的水力尺寸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水力尺寸间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