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9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1192篇
林业   1250篇
农学   1443篇
基础科学   790篇
  1711篇
综合类   4041篇
农作物   666篇
水产渔业   438篇
畜牧兽医   2005篇
园艺   398篇
植物保护   66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453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330篇
  2017年   413篇
  2016年   377篇
  2015年   519篇
  2014年   488篇
  2013年   601篇
  2012年   689篇
  2011年   791篇
  2010年   712篇
  2009年   686篇
  2008年   672篇
  2007年   667篇
  2006年   579篇
  2005年   509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350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299篇
  1998年   217篇
  1997年   199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6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Siberian Pine (Pinus sibirica) is an ecolo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in pristine forests throughout northern Rus-sia. Four provenances of P. sibirica were introduced from Mongolia and Russia to the Greater Xing’an Range (the Daxing’anling), northeast China in 1993.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genetic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introduced four Pinus sibirica provenances. Heights (H), basal diameters (BD), survival rates (SR) and crown lengths (CL) of different families were measured as primary outcomes in different growth years. Results of data analyses demonstrated high coefficients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PCV) and heritability (H2) for H, BD and CL at 18 years after introduction. PCV and H2 increased with age. Correlations of growth traits between any two growth year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positive, bu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smaller when the growth year interval was larger. Correlations between H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factors decreased gradually, indicating that with long-term subsistence in the new environm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source environment declined. Colligation of multiple traits to estimate provenances showed that Novosibirsk, Tomsk, and Altai Mountains had higher survival rates and biomass, and proved more suitable for introduction and plantation in the Greater Xing’an Range in China.  相似文献   
912.
[目的]比较速生桉纯林、红椎纯林及两林交界处林地的昆虫群落结构,探讨速生桉人工林对红椎林昆虫群落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规划速生桉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PS定位样地,用目测、套袋震落、采集鉴定等方法,调查速生桉人工纯林、红椎纯林、两林交界处桉树林和红椎林等4种林分的昆虫种类及种群数量,并分析其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等指数.[结果]4种类型林地共查得昆虫15目74科148种12874头.4种类型林地昆虫群落目数排序为:交界处的红椎林=红椎纯林>交界处的速生桉林>速生桉纯林;科数排序为:交界处的红椎林>红椎纯林>交界处的速生桉林>速生桉纯林,种数排序与科数相同;个体总数排序为:速生桉纯林>红椎纯林>交界处的速生桉林>交界处的红椎林.4种类型林地昆虫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排序相同,为交界处的红椎林>红椎纯林>交界处的速生桉林>速生桉纯林;昆虫群落物种均匀度指数排序为:交界处的红椎林>红椎纯林>速生桉纯林>交界处的速生桉林.[结论]速生桉林昆虫物种多样性低于红椎林,交界处昆虫物种多样性高于纯林.速生桉林与红椎林相邻种植对双方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13.
韩洋  张苗  赵欢  程继夏 《绿色科技》2014,(2):172-175
指出了清洁生产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模式,是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唯一战略选择。结合企业实例概述了清洁生产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经过计算得出了清洁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给了企业一个衡量的标准。清洁生产为经济效益的实现提供了更好的途径,经济反过来为清洁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研究结果表明:清洁生产需要和经济相互协调,以保证在清洁生产方式下达到环境与经济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14.
稚鳖“白点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从患“白点病”的稚鳖心血、肝脏和体表脓灶分离到3种细菌,分别感染健康稚鳖,仅1种致病。根据该菌的形态、营养要求、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特点,作者认为:稚鳖“白点病”的病原为温和气单孢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痢特灵、氟哌酸、红霉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等7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土霉素等3种抗生素低度敏感;青霉素、麦迪霉素、杆菌肽、复方新诺明和大蒜、辣蓼、柏叶、鱼腥草和高锰酸钾对该菌无抑制或杀灭作  相似文献   
915.
青蛤〔Cylinasinensis(Gmelin)〕是生活于潮间滩涂的埋栖型双壳贝类,从80年代以来,我国从南到北开始进行青蛤投苗养殖。由于青蛤人工育苗一直未成功,依赖的自然苗种紧缺,成为限制青蛤养殖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苗种是青蛤养殖之本,依靠越来越少的自然苗种,青蛤养殖就不可能大的发展,为此,笔者总结了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考察了几个搞得较好的青蛤半人工育苗场,深受启示,认为在青蛤全人工室内育苗尚不能提供大量贝苗的现实条件下,大力推广半人工育苗技术,是促进青蛤养殖发展的重要措施。一、选好青蛤半人工育苗场地能养殖青蛤…  相似文献   
916.
附红细胞体病是以溶血性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特征的人畜共患的血液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为附红细胞体。本病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尸体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在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17.
结合生物资源学课程特点及以往授课经历和经验,本文从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实践教学3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为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为促进课程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18.
本文从价格、生产、市场等方面对2013年辽宁省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研究,对产生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2014年畜牧业生产形势的发展分析预测,明确指出未来生猪、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品种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养殖意见,对养殖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9.
孵卵温度与中华鳖性别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孵化温度孵化同一批中华鳖受精鳖卵,于相同条件下饲养150天后鉴定它们的性别。结果表明在32℃条件下孵化的中华鳖雄性比例达到72.1%,而在27℃条件下孵化的中华鳖雄性比例则只有42.3%。由此证明:通过人为控制孵化温度可以决定中华鳖的性别比例,其结论是孵化温度较高,则雄性比例较大。该结论为有目的地人为决定中华鳖性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