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2篇
  免费   369篇
  国内免费   493篇
林业   470篇
农学   647篇
基础科学   312篇
  1056篇
综合类   1585篇
农作物   413篇
水产渔业   313篇
畜牧兽医   1170篇
园艺   190篇
植物保护   33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324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1年   9篇
  1970年   8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14篇
  196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转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国土空间转型研究对综合评估国土空间变化、探求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变化系统的耦合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基于多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对该省国土三生空间进行分类评价,运用地学信息图谱论并结合转型理念,分析并揭示了1980—2018年国土空间时空转型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国土以农业生产空间为主,城镇生活空间扩张幅度显著高于农村生活空间,水域生态空间和工矿生产空间面积波动变化,其他生态空间面积持续性下降;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国土空间转型特点,2000—2018年比1980—2000年转型更为强烈。1980—2000年以农业生产空间转型至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转型至生产空间为主,2000—2018年则主要为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交互转型;1980—2000年涨势图谱主要为工矿生产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2000—2018年新增国土总面积为1980—2000年的3.42倍,其中农村和城镇生活空间分别增长至4.29倍和2.65倍;城镇生活空间落势图谱面积均偏低,而农村生活空间萎缩面积持续增长、生态空间迅速萎缩。  相似文献   
132.
油菜联合收获后含杂油菜籽复清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庆喜  王昌  何坤  袁佳诚  万星宇 《农业机械学报》2021,52(10):175-185,232
针对现有油菜联合收获机收获作业时油菜籽粒细小不易分离导致收获后籽粒含杂率高、人工复清劳动强度大、缺乏晾晒前机械化复清装备的生产实际问题,设计了一种适于油菜联合收获机作业后含杂油菜籽的复清机。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确定了螺旋输送装置、离心振动式筛分装置和侧向风选装置的结构及其运行参数,解析了离心振动式筛分装置离心过程和振动过程,基于CFD分析了清选罩壳内部气流场状态。以振动频率、垂直振幅和离心风机出风口风速为影响因素,以油菜联合收获后含杂油菜籽复清机籽粒含杂率和筛分效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了较优运行参数组合。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振动频率在12.08~14.61Hz,垂直振幅在3.59~3.64mm,离心风机出风口风速在5~7m/s范围内时,清选性能较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含杂率因素主次为离心风机出风口风速、振动频率、垂直振幅,影响筛分效率因素主次为振动频率、垂直振幅、离心风机出风口风速,确定较优参数组合:振动频率为14.61Hz、垂直振幅为3.61mm、离心风机出风口风速为7m/s,在此参数组合下,油菜联合收获后含杂油菜籽复清机的籽粒含杂率平均值为0.53%,筛分效率平均值为98.39%,符合油菜籽粒后续存储标准(含杂率小于3%)。  相似文献   
133.
初始含水率对斥水黏壤土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初始含水率对斥水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二维土箱的滴灌模拟试验,设置6个初始含水率水平(4.78%,7.28%,9.97%,13.64%,16.07%,19.02%),研究了初始含水率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宽深比、累积入渗量、入渗速率和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并评价了不同入渗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含水率的提高,湿润锋运移相同深度所需时间呈逐渐减小趋势,两者较好满足幂函数关系,湿润锋宽深比逐渐减小;累积入渗量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大;入渗速率整体趋势为逐渐减小,其中斥水程度峰值含水率附近的处理出现入渗速率短暂提高的现象;Kostiakov模型能够较好反映斥水黏壤土的入渗规律,且斥水程度越大,模型拟合精度越低;随着斥水程度增加,土壤水分逐渐向湿润体垂向中间区域集中,并出现过度饱和现象.该研究可为斥水土壤的入渗理论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4.
NaCl溶液处理亚热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与模型优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传旺  王辉  武芸  卢佳宇  刘常 《农业机械学报》2018,49(4):290-296,329
携带大量盐分的低质水长期灌溉导致土壤存在极大的物理化学特性退化风险,为了探究盐分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的差异性,采用压力膜法对亚热带地区粘性潮土、沙性潮土、红壤、紫色土、水稻土等5种土壤进行室内测定,对比分析了各土壤在0、5、10、15 g/L等4个钠盐浓度水平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差异,并利用RETC软件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确定了各土壤不同钠盐浓度水平下相应的最优拟合模型。结果表明:钠盐处理均可提高各土壤的持水能力,且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影响显著;钠盐处理减少了粘性潮土、沙性潮土和红壤的有效含水率,分别最大减少了40.8%、30.5%、31.5%,却提高了紫色土、水稻土有效含水率,分别最大提高了45.7%、28.9%。粘粒含量少或低浓度盐溶液处理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BC模型拟合最优,而粘粒含量多且高浓度盐溶液处理的以DP-M模型拟合最优。  相似文献   
135.
一品红不同品种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畅  苏家乐  刘晓青  李倩中  陈璐  陈尚平 《园艺学报》2009,36(10):1519-1524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了一品红4个品种‘金多利’、‘圣诞天使’、‘索诺拉飞雪’、‘旗帜’叶片光强依赖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 ‘金多利’初始荧光( Fo ) 、最大荧光( Fm ) 和可变荧光( Fv ) 值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品种。在各个光强( PAR, 0~2 171μmol·m- 2 ·s- 1 ) 下, 表观电子传递速率( rETR) 、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 和光化学淬灭( qP ) 的变化趋势一致, 均为‘金多利’ > ‘圣诞天使’ > ‘索诺拉飞雪’ > ‘旗帜’, 在高PAR下这种差异更明显。拟合参数最大潜在相对电子传递速率( rETRmax ) 、半饱和光强( Ik) 和光抑制参数(β) 也同rETR等具有一致变化。说明‘金多利’有较高的PSⅡ活性, 耐强光; 而‘旗帜’则光化学效率较弱, 高光强下易受光抑制。  相似文献   
136.
柴油机功率强化前后气缸盖的温度场模拟与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功率强化前后的柴油机分别进行了性能仿真计算,进而确定了缸盖温度场计算的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气缸盖进行三维稳态热分析,并考虑了冷却水沸腾换热的影响;在该柴油机的单缸试验机上进行了稳态温度场测量试验,分析了试验和计算结果;得到了火力面边界条件的设置规律、稳态温度场随工况的变化关系和单缸机与多缸机的稳态温度场差别.  相似文献   
137.
四川盆地丘陵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四川盆地丘陵区重庆市璧山县青杠墒情站点土壤水分每天的动态监测资料,用小波分析的谱相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的垂直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变化是个随机平稳的波动序列;就时间变异来看,其变异有一定的隐周期,大致可分为3~5月的次波动期、7~9月的剧烈波动期、10~2月的相对稳定期。就土壤的垂向变化来看,站点的0~10 cm的变异高于10~20、20~40 cm层变异;各层变异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可用互谱密度系数表示,但受降水、蒸发、作物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未表现出完全的同步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8.
AIM To investigate whether interleukin-1β (IL-1β) regulates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 phosphorylation at Ser1177 site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and to explore its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The HUVEC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control group,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group, IL-1β group, IL-6 group, SC79 [protein kinase B (PKB/AKT) specific agonist] group and SC79+IL-1β group.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tein levels of eNOS, p-eNOS-Ser1177, AKT and p-AKT-Ser473 in the HUVECs. Chemical colori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nitric oxide (NO) content in the culture medium of HUVECs. RESULT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eNOS-Ser1177 level in HUVECs treated with TNF-α and IL-6 was observed a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the protein level of p-eNOS-Ser1177 in the HUVECs and the content of NO in the culture medium of HUVEC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IL-1β group (P<0.05), and the protein level of p-AKT-Ser473 in the HUVECs was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 (P<0.05). The AKT agonist SC79 blocked the down-regulation effect of IL-1β on p-eNOS-Ser1177 level in the HUVECs and NO content in the culture medium of HUVECs (P<0.05). CONCLUSION IL-1β down-regulates the protein level of p-eNOS-Ser1177 in HUVECs and affects the activity of eNOS, which may be involved in AKT/eNOS signaling pathway.  相似文献   
139.
甘蔗叶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轻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充分利用甘蔗叶资源,在大田环境下动态监测甘蔗叶粉碎、焚烧和深埋3种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叶粉碎还田和深埋还田有利于甘蔗叶中有机碳及氮、磷、钾养分的缓慢释放;甘蔗叶焚烧还田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含量5.6~20.9 mg/kg和速效磷含量0.8~4.0 mg/kg,促进土壤中氮磷向有效态转化,焚烧还田初期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12.3~18.3 mg/kg,但焚烧会损失部分甘蔗叶中碳氮元素,也造成环境污染。综合分析认为甘蔗叶粉碎还田是比较省工、方便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0.
In this paper,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method was carried out to optimize the curing process of aeronautical composite X850/T800 in autoclave process. Four important curing parameters including curing pressure, heating rate, curing temperature and heat preservation time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sixteen samples were fabrica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four parameters mentioned above on the curing quality by interlaminar properties test and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The interlaminar properties and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quality of these samples were studied by the short-beam three points bending tes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espectively.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optimal curing process of X850/T800 composite laminate should be as follows: curing pressure of 0.6 MPa, heating rate of 1.5 °C/min, curing temperature of 160 °C, and heat preservation time of 12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