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9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820篇
林业   426篇
农学   351篇
基础科学   259篇
  737篇
综合类   3564篇
农作物   513篇
水产渔业   408篇
畜牧兽医   1353篇
园艺   489篇
植物保护   350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310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438篇
  2012年   649篇
  2011年   702篇
  2010年   634篇
  2009年   574篇
  2008年   581篇
  2007年   538篇
  2006年   434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6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5篇
  1953年   3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1.
自然生长状态下贮藏甜高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晋甜2号为材料,对自然生长状态下贮藏甜高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甜高粱茎杆重量、出汁率和总糖量逐步下降,茎汁含糖量逐步增加,气候因素对甜高粱田间自然贮藏的影响极大。在我国北方,如果秋末冬初,气温快速下降至枯霜冻,甜高粱茎秆可以在田间自然冷冻贮藏,直到来年2月上旬平均气温回升到0℃以上为止。在此期间,加工企业可随加工进度,到田间按需收割,从而减少贮藏空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52.
抗白粉病小偃麦异附加系的选育及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为供体、感白粉病的普通小麦优质品种晋太170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从其BC1F4杂种后代中选育出小偃麦种质系CHadd7001和CHadd7002。形态学、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44。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CHadd7001,CHadd7002及其供体亲本TAI7047对白粉病均免疫,而受体亲本晋太170则高感白粉病,说明其抗性可能均来源于中间偃麦草。  相似文献   
53.
廖春燕  方美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218-16220
[目的]对β-淀粉酶的固定化工艺进行探讨。[方法]以D301大孔阴离子树脂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吸附法固定化β-淀粉酶,测定酶活性。[结果]加酶量为500 U/g(树脂,湿重),pH值为5.6,在45 ℃下恒温振荡3 h,固定化酶的酶活可达180 U/g载体。[结论]制备的固定化酶,其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储藏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4.
通过调查将保定环城林带分成不同郁闭度、林带宽度、群落结构。并定点定时测定绿地中心和对照点的湿度、温度、噪音、粉尘、空气中细菌数。结果表明,林带绿地郁闭度、宽度增加,其降温增湿、滞尘、降噪功能越明显,而抑菌能力却下降;群落结构类型对林带生态效益的影响依次是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  相似文献   
55.
本试验探索波尔山羊羔羊超数排卵的可行性及体外受精效果。应用4种不同的促性腺组合,对16只7周龄的波尔山羊进行超排,并对采集的卵子实施体外受精。共获得卵母细胞918枚,其中超排处理Ⅰ组到Ⅳ组的可用卵母细胞数分别为49,87,429,293枚,各组间差异显著(0.01〈P〈0.05)。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24h后与上游法获能的精子体外受精,48h后各组的卵裂率分别为27%,21%,60.2%,69%,其中CIDR+PMSG+FSH处理组、GnRH+FSH处理组、PMSG+FSH处理组差异极显著(P〈0.01);6d到10d各组囊胚率分别为7%,6.5%,18%,13%,PMSG+FSH处理组、GnRH+FSH处理组、CIDR+PMSG+FSH处理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CIDR+FSH处理组和CIDR+PMSG+FSH处理组能显著提高超排效果,两组获得的卵子受精后的卵裂率和囊胚率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56.
【目的】确定鸡源鲍氏志贺菌的进化地位。【方法】选用6条随机引物(P1~P6),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株鸡源鲍氏志贺菌、2株鸡白痢沙门菌、2株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和2株痢疾志贺菌共7株菌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同时对个别特殊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鸡源鲍氏志贺菌与其他15个相关菌株的进化关系。【结果】6条随机引物中有4条引物(P1,P2,P4和P6)能较好地在志贺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3种菌中检测到多态性分子标记;这4条有效引物共扩增出了64个DNA片段,其中7个菌株共有的谱带有3条,多态性片段有61条,多态率达95.3%。引物P2可根据扩增图谱将志贺菌和大肠杆菌与沙门菌鉴别出来;用引物P6对上述7株细菌进行扩增,发现同种菌株间谱带特别相似,其中鸡鲍氏志贺菌与人痢疾志贺菌扩增条带的相同率达66.7%,与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扩增条带的相同率达44.4%,而鸡白痢沙门菌与志贺菌的扩增谱带相差甚远,可用于3种细菌的鉴别。对扩增片段进行的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鸡源鲍氏志贺菌与人源志贺菌的进化距离最近。【结论】鸡源鲍氏志贺菌可能是人源志贺菌的一个变异株或新的亚种。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究激素敏感脂肪酶(HSL)基因在牦牛内的遗传多态性,为进一步揭示牦牛群体间遗传分化、开展牦牛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以及HSL基因在牦牛物种中的定位、表达调控等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和巴州牦牛共92头牦牛的HSL基因部分外显子I进行SmaI酶切多态性分析;统计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大小,进行卡方(χ2)适合性、独立性检验,并计算纯合度、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多态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态参数。【结果】3个牦牛群体在HSL基因外显子I具有SmaI酶切多态性,在该酶切位点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3个牦牛群体均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而BB基因型只在巴州牦牛中检测到。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的AA基因型频率最高,而巴州牦牛AB基因型频率最高;A等位基因频率在3个牦牛群体中均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为优势等位基因。适合性检验表明3个牦牛群体在该酶切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独立性检验表明九龙牦牛与麦洼牦牛、巴州牦牛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和差异极显著(P<0.01),而麦洼牦牛与巴州牦牛之间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测序分析表明,HSL基因外显子I第70位(从PCR产物测序片段的5′端计数)发生了单碱基突变(G→A),并导致了编码氨基酸由甘氨酸(G)变为精氨酸(R)。【结论】牦牛在HSL基因外显子I内具有SmaI酶切多态性,其多态性是因所分析序列内一单碱基突变(G→A)所致,该碱基转换导致了氨基酸由甘氨酸(G)变为精氨酸(R);在该酶切位点,九龙牦牛、麦洼牦牛和巴州牦牛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九龙牦牛与麦洼牦牛、巴州牦牛之间表现为差异显著(0.01<P<0.05)和差异极显著(P<0.01),而麦洼牦牛与巴州牦牛之间表现为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8.
利用磁珠富集和放射性杂交相结合构建了中华绒螯蟹基因组微卫星文库.并利用生物素标记的(GA)12探针进行微卫星片段的富集.将得到的片段与pGEM-T载体连接后转入DHSα大肠杆菌中,然后利用γ-32P同位素标记的(GA)12:探针进行第二次筛选.结果共获得微卫星基因组文库1 500个菌,杂交前菌落PCR检测阳性克隆率为62.5%;杂交后得到的阳性克隆为447个,占29.8%.经测序,有248个克隆含有重复次数大于5次的微卫星序列.在得到的微卫星序列中,重复单元除GA/CT外,还观察到三碱基、四碱基重复单元.根据侧翼序列没计引物164对,选择合成50对,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结果有21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目的条带,15对具有多态性.本研究对中华绒螯蟹基因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59.
野生与家养鹌鹑种群杂交后代遗传变异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种群间的杂交是丰富遗传变异最常见的手段,也是保护野生濒危物种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杂交后群体遗传变异水平和机制对动物遗传资源保护、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对中国境内分布的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鹌鹑群体及其杂交后代(F1、F2代)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1代鹌鹑群体每个座位平均检测出4.14个等位基因,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5834和0.6265,具有比杂交亲本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F2代遗传多样性有所降低,平均检测出3.57个等位基因,有4个等位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因遗传漂变而丢失;同时发现F1代、F2代与杂交亲本的遗传分化趋势不一致,F2代鹌鹑与野生日本鸣鹑遗传分化系数最大,为0.0712;而F1与之最小,仅为0.0275,表明鹌鹑杂交后代的遗传分化受分散过程的作用,主要受遗传漂变的影响。表明杂交可能是造成群体无定向分化及遗传多样性丧失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0.
研究了多重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体质量约6.8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补偿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内苹果酸脱氢酶(MDH)、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力及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鱼分为4组:对照组(CG,每日投喂)、试验1组(G1,每周投喂6d)、试验2组(G2,每周投喂5d)和试验3组(G3,每周投喂4d),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G1出现完全补偿生长,其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等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G1和G2的饲料效率显著提高;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MDH的活力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HSL的活力和mRNA表达则明显提高,恢复投喂后二者的活力和mRNA表达快速恢复,但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饥饿1d、连续投喂6d的投喂模式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来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同时,在循环饥饿条件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改变体内与脂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及mRNA表达为机体储备能量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