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5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541篇
林业   693篇
农学   755篇
基础科学   345篇
  751篇
综合类   1491篇
农作物   355篇
水产渔业   176篇
畜牧兽医   879篇
园艺   159篇
植物保护   31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ABSTRACT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 a human pathogen frequently found in seafood. Once the seafood is contaminated by V. parahaemolyticus, it can become a vehicle for foodborne illness. The conventional culture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V. parahaemolyticus are time-consuming and cannot differentiate pathogenic strains from nonpathogenic ones. In this study, a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chnique was investigated for detecting tdh, chiA, and toxR of V. parahaemolyticu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ultiplex PCR was determined by testing 28 strains of V. parahaemolyticus, 15 non-V. parahaemolyticus strains, and fresh seafood spiked with cells of V. parahaemolyticus. All the strains were analyzed for production of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DH) and chitinase. This study showed that both the chiA and toxR are excellent markers for detecting V. parahaemolyticus strains, and a multiplex PCR targeting chiA and tdh genes can be applied to simultaneously detect environmental and pathogenic V. parahaemolyticus.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确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因子,在收集2000—2006年鲁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现状,并利用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鲁西南地区人为能量投入对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中农膜的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4.6 kg/hm2增长到2006年的20.5 kg/hm2;化肥投入相对稳定(1200~1300 kg/hm2),但总量仍增加;农药的投入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11.03 kg/hm2);排灌机械、农用车辆的投入呈增长趋势,而单位面积劳动力的投入不断下降,2006年与2000年相比约减少0.65人/hm2。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NPP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历年均以东部(枣庄、济宁)高,平均NPP分别为616 g C/(m2?a)和588 g C/(m2?a),西部(菏泽)低,仅有448 g C/(m2?a);年际间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农田NPP主要受人为能量投入的影响而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不大。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和农田灌溉比例在逐步回归模型中可以解释本区农田NPP方差的74.6%。因此,化肥、农膜、有效灌溉比等人为能量投入是影响该地区农田NPP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不同木聚糖酶对小麦面团流变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添加木聚糖酶到小麦面粉中,采用TA-XT Plus物性仪Kieffer实验测定小麦面团在拉伸中最大阻力,和最大阻力点的拉伸长度即延展性,研究同种木聚糖酶对不同品种小麦面团及不同木聚糖酶对同品种小麦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聚糖酶对小麦面团拉伸的最大阻力随着酶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大阻力处延展性随着酶量的增加而增大,木聚糖酶对小麦面团都具有软化和松弛作用。同时,木聚糖酶对不同种小麦面团流变影响程度不同;不同来源的木聚糖酶对小麦面团的流变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994.
海南甘蔗野生种资源的收集与遗传多样性初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丰富中国甘蔗野生资源库,充分了解和发掘具有良好品性的野生材料,对海南省海口、澄迈、临高、儋州、白沙等16个县(市)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了采集,共采集白茅8份、斑茅39份、荻7份、割手密26份、芒14份(其中五节芒4份),涉及5个属6个种,共94份。测定株高、茎粗、锤度、叶长和叶宽5个主要农艺性状,并对斑茅和割手密进行了相关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研究表明,海南甘蔗野生种资源性状差异显著,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存在较大相关性,而锤度与其他指标不相关;斑茅和割手密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187~0.558及0.206~0.432;斑茅和割手密分别分为四类群和三类群,其中斑茅Ⅱ和Ⅳ类群具有较大的生物量,而割手密Ⅰ和Ⅲ类群具有良好的锤度品质潜力,可推荐作为甘蔗育种的上游材料。  相似文献   
995.
李清昀  苏晓毅 《北京农业》2011,(12):126-127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校园环境越来越受重视。太原大学汾东新校区的景观规划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融入历史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新时代的书院。  相似文献   
996.
苏佳凯 《北京农业》2011,(36):128-129
能源是我国环境问题的核心,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随着资源有限性和环境压力加大,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当前世界能源消费以化石资源为主,其中中国等少数国家是以煤炭为主,其他国家大部分则是以石油与天然气为主。按目前的消耗量,专家预测石油、天然气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也只能维持一二百年。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常规能源结构,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都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997.
介绍了荻的生长和生物质特性,着重论述了荻作为能源草开发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并简介了荻在能源、造纸和环保中的作用以及荻的防洪固堤、食用、饲用和药用功能等。结合现阶段对荻的研究情况,概述了在荻的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8.
杨稣  邓俊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470-2471,2475
当前我国已处于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即将进行"十二五"规划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区域经济也面临转型和发展。发达地区部分经济存在升级和迁转,后发地区存在经济的起步和发展。承接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是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选择,这一过程如何科学规划对于后发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和相关产业的综合效益,环境问题是后发地区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定量了解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关系及其变化强度与剧烈程度,笔者基于地学信息图谱分析,运用ERDAS8.5和ARC/INFO9.2软件,以马尔柯夫空间概率模型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及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模型,利用绥化市31年(1980-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4期的空间数据(1980年、1995年、2000年、2010年)合成一系列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通过图谱分析来了解绥化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耕地大幅度增加,其净增面积346.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超过13%,未利用地(滩地和沼泽地)面积急剧减少,净减少面积为440.9 km2,沼泽地完全消失。草地面积略有增加,增加面积12.1 km2,林地面积减少,减少面积为11.4 km2。城市建设用地净增加面积为29.7 km2。在过去的31年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急剧上升,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化明显,城市化进程加快,本研究区中部的滩地与沼泽地变化最为剧烈。  相似文献   
1000.
北疆干旱荒漠地区春小麦与苜蓿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北部阿勒泰草原的农牧业生产主要是在荒漠瘠薄的戈壁地上开发和发展起来的,作物灌溉制度的确定,对于北疆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田灌溉管理以及自然植被生态恢复等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联合国“2817项目”春小麦和苜蓿灌溉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初步得到达到该地区小麦和苜蓿高产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春小麦应采用“量少次多”的灌溉制度,灌溉定额为433 mm,灌水次数为10次,其中最优灌水定额抽穗前60 mm,其他生育阶段灌水定额为30~45 mm;苜蓿打3茬灌溉定额为849 mm,灌水次数为15次,第1茬的第1水灌水定额在60 mm,第2、3茬的第1水灌水定额为67 mm,其他水灌水定额在40~60 mm。研究显示,春小麦达到高产的处理是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苜蓿达到高产的最优方案是幼苗期、蔓枝延长期和开花成熟期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45%和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