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9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林业   257篇
农学   329篇
基础科学   206篇
  483篇
综合类   1270篇
农作物   249篇
水产渔业   227篇
畜牧兽医   517篇
园艺   189篇
植物保护   20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2006~2007年对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并结合1977~1978年、2004年汉江中下游的历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汉江中下游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下降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近5×108粒(尾)下降到2004年以后的不足1×108粒(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占鱼类卵苗总径流量的比例也从19.0%下降到了1%以下;产卵场数量减少了1处,产卵场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2.
为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棉花化学打顶剂,筛选适于棉花的化学打顶剂配方,选择杀菌剂戊唑醇、除草剂二甲戊灵和抑芽剂氟节胺3种药剂,于2020年在河南安阳进行棉花化学打顶试验,研究其化学打顶效果.结果表明: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SC)258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330 g·L-1二甲戊灵乳油(E...  相似文献   
163.
杨辉霞  王芳  单雷  毕玉平 《大豆科学》2003,22(4):296-300
简要介绍了大豆的两类主要贮藏蛋白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基因的组织、结构和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编码大豆球蛋白5种亚基的基因均已被克隆,Gy1和Gy2紧密连锁,Gy3、Gy4和Gy5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每个基因都包含四个外显子和三个内含子,其外显子的同源性很高,其调控序列也具较强的保守性。β—伴大豆球蛋白的基因为至少15个成员的大家族,至少分布在两条染色体上,主要集β—于三个区域,它们之间的同源性很高,但各亚基都有其独特的表达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64.
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研究了添加外源优势菌种固态发酵云南晒青绿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主要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多酚类、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寡糖和多糖的变化最明显。发酵40天后,多酚类物质下降了约60%,儿茶素类下降了80%,黄酮类下降了55%,茶红素下降了90%,水溶性寡糖下降了65%,水浸出物下降了25%,而茶黄素、水溶性总糖和灰分的变化不大。但茶褐素类物质增加了4.5倍,水溶性多糖也增加了5.7倍。这说明多酚类物质、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类、寡糖及多糖类物质可作为云南普洱茶的特征成分用于品质判定。实验结果还表明,利用优势菌种发酵晒青绿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熟普洱茶,其理化成分含量可达到陈年普洱茶的水平。实验结果同时还表明,离开了微生物和湿热作用,晒青绿茶是难以形成普洱茶特有品质风格的。  相似文献   
165.
根据已构建苦瓜果实均一化文库中获得的1个与SAMDC基因相关的EST序列,采用3′RACE技术,克隆获得1个苦瓜SAMDC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McSAMDC(GenBank登录号为KC632099).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l900bp,5′UTR和3′UTR分别长501、325bp.该cDNA序列存在3个开放读码框(微型tORF、上游读码框uORF和主读码框mORF),其中mORF长1077bp,编码35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9.31ku,含有酶原剪切位点结构域和蛋白快速降解有关的PEST二个保守结构域.二级结构分析显示,McSAMDC含有无规卷曲(45.53%)、α-螺旋(29.33%)、伸展链(19.83%)、β-转角(5.31%).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cSAMDC与拟南芥(CAA69073.1)、琴叶拟南芥(XP002882231.1)和雪里红(AAS45435.1)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69%、68%和68%.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McSAMDC定位在细胞质中.荧光定量结果表明,McSAMDC在果实膨大期表达量最高,并随之迅速下降,并从成熟初期至完全成熟期该基因表达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方式的酸化剂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选择1日龄、体重接近的健康白羽肉鸡512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正常对照组(NC组)饲喂基础饲粮和基础饮用水,阳性对照组(PC组)饲喂基础饲粮+20 mg/kg维吉尼亚霉素和基础饮用水,饮水酸化剂组(WA组)饲喂基础饲粮和基础饮用水中添加0.1%酸化剂,饲粮酸化剂组(FA组)饲喂基础饲粮+0.2%酸化剂和基础饮用水。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NC组相比,WA和FA组的欧洲效益指数显著提高(P<0.05),且与PC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NC组相比,FA组的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2)与NC组相比,WA和FA组的21日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21和42日龄十二指肠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且与PC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NC组相比,FA组的42日龄空肠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21日龄回肠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且与PC组无显著差异(P>0.05)。3)与NC组相比,FA组的...  相似文献   
167.
Li  Shan  Yang  Yuechao  Li  Yuncong  Gao  Bin  Tang  Yafu  Xie  Jiazhuo  Zhao  Hongcheng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2020,20(3):1454-1467
Purpose

Crops grow poorly in saline-sodic soils,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these soils can be dramatically improved with proper amendments.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either organic or inorganic soil amendments, whereas few studies address options of combining organic and inorganic amendmen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new organic and inorganic soil amendments which can lower the soil pH, replace sodium, and improve soil structure.

Materials and methods

Polyhalite (PL), microporous potassium-silicon-calcium mineral fertilizer (MF), furfural residue (FR), and fulvic acid (FA) were mixed with four different ratios to produce organic and inorganic soil amendments: PLFR, PLFA, MFFR, and MFFA. And their optimum mixing ratios were determined by comparing the potassium, calcium concentrations, and pH of filtrate after dissolution. Then, a leach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packing mixtures (mass ratio of soil to amendment = 219:1, equivalent to 13 t/hm2) of the saline-sodic soil with each one of these amendments plus two contrasts, gypsum (GP), and no amendment (CK). And the remediation effect was compared by pH, EC, ESP, texture, organic recombination degree of clay,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water-stable aggregates fraction, and enzyme (ure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catalase) activities of soil.

Results and discussion

After four times leaching experiment, soil treated with PLFR had lower pH and 25.86% lower exchangeable sodium than untreated soils. The water-stable small macroaggregate fractions and 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MFFR-treated soi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133% and 31%, respectively. Also, the total soil and 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s of the soils treated with MFFR in addition to its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reatments.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MFFR has more potential as a soil amendment to improve soil structure and quality and thus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saline-sodic lands for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68.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对于农田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当季有效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可为安徽省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秸秆还田率以及还田当季养分利用率进行估算,明晰了全省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4 699.9万t,秸秆资源分布上呈北部和中部较多、南部最少的特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为124.8万t,N、P_2O_5和K_2O分别为38.1万t、11.4万t和75.3万t,分别占全省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40.1%、32.1%和68.9%。理论上,秸秆全量还田,且养分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秸秆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大。但秸秆养分N、P_2O_5和K_2O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8.9%、52.3%和69.9%,实际秸秆N、P_2O_5和K_2O养分还田量仅占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5.6%、16.8%和48.2%,分别占农田养分总投入量的8.6%、6.4%和41.4%。通过秸秆还田,全省可减施化肥63.3万t,减施比例为19.8%, N、P_2O_5和K_2O减施比例分别为11.4%、17.2%、40.7%。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率和当季养分释放率,是推进全省化肥减施增效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69.
为了探究β-伴大豆球蛋白(7S)中α和α′亚基缺失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该文以东农47(对照)和3种不同蛋白亚基缺失型(α缺失、α′缺失以及α、α′缺失)大豆为原料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oyProteinIsolate,SPI),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技术分析其亚基组成,然后制备乳状液并测定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ζ-电位、粒径、微观结构、稳定动力学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及界面蛋白吸附量。结果表明:α′亚基缺失型SPI乳状液乳化活性指数最大,为87.59 m2/g;ζ-电位绝对值最大,为47.7 mV;粒径最小,为2.223μm;显微结构显示其分子最小且分布最均匀,稳定动力学指数最小;界面蛋白吸附量最大,为31.40%。4种不同SPI乳状液的稳定性结果由大到小为α′亚基缺失型、东农47、α亚基缺失型、α和α′亚基缺失型。研究结果可为高乳化性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0.
  【目的】  水稻秸秆和紫云英是稻田系统重要的原位有机肥源,明确长期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后水稻增产趋势、养分积累和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便对秸秆和绿肥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方法】  本试验为3年连续大田试验 (2016―2018年),以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1)早、晚稻秸秆不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 (CK);2)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不种植紫云英,即秸秆单独还田 (T1);3)早、晚稻秸秆全量还田,冬季种植紫云英,即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 (T2)。各处理均施用等量化肥。  【结果】  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轮作下水稻产量分别增加1.93%~9.15%和1.34%~12.48%,且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周年增产效果随着试验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份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性指数分析表明,连续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均有利于双季稻持续性高产稳产,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效果优于秸秆单独还田。连续3年6季还田后,秸秆单独还田和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2%和11.10%,其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比秸秆单独还田处理高76.47%。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不仅有利于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对晚稻养分积累也有一定的后效作用。与试验初始土壤养分含量相比,2018年晚稻收获后,对照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9.03%、11.11%、3.87%和10.57%。而相对于对照,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0.51%、25.00%、24.16%和20.37%;相对于秸秆单独还田处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7.14%和14.19%。  【结论】  在双季稻轮作系统中,连续秸秆–紫云英协同还田有利于早稻和晚稻获得高产和稳产,同时增加早稻氮、磷、钾养分积累,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是综合利用秸秆和绿肥资源较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