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3篇 |
免费 | 89篇 |
国内免费 | 13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47篇 |
农学 | 94篇 |
基础科学 | 51篇 |
150篇 | |
综合类 | 885篇 |
农作物 | 66篇 |
水产渔业 | 117篇 |
畜牧兽医 | 275篇 |
园艺 | 143篇 |
植物保护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65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84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32篇 |
2009年 | 132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29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86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优质杂稻新组合中优117在贵州种植的表现:农艺性状好,生长优势强,米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2005-2006年在贵州水稻区试中,平均产量达650.69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44%.其生育期155 d,株型松紧适中,株高116.75 cm,结实率74.91%;食味品质综合分优于对照;栽培上要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综合防虫治病,并合理布局品种,避开稻瘟病区和海拔1 200 m以上秋风冷害频繁地区. 相似文献
183.
番茄施用纪高氨基酸有机肥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纪高氨基酸有机肥对番茄应用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纪高氨基酸有机肥能使番茄植株生长健壮,具有明显的增产抗病效果。 相似文献
184.
腐霉利在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浓度的腐霉利在3种光源下的光化学降解途径,并考察了溶液pH、硝酸盐和H2O2对腐霉利水溶液光化学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光源下,腐霉利水溶液的光解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腐霉利的光解速率在紫外灯下是高压汞灯下的近2倍,其半衰期在高压汞灯下为43.6 min,在紫外灯下仅为28.2 min;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在浓度2~8 mg.L-1范围内,腐霉利的光解速率与其初始浓度呈负相关;随着溶液pH的增大,腐霉利的光解速度加快;硝酸盐对腐霉利的光解表现为光猝灭效应;而H2O2对腐霉利的光解有显著的光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5.
基于GIS的江西省中低产田等级评价和改造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采用GIS技术,以多因素图件叠加后的最小图斑为评价单元,在GIS支持下将江西省303.3万hm^2农田分为六等,从空间特性和属性两方面对江西省低产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江西省低产田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造江西省低产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6.
红光和远红光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远红光和红光对番茄幼苗形态调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金棚1号"番茄为试材,设置白天远红光(白天番茄幼苗放在白光LED灯和远红光LED灯下12h,夜间黑暗)、夜间红光(白天番茄幼苗放在白光LED灯下12h,夜间用红光LED灯处理12h)和对照(白天番茄幼苗放在白光LED灯下12h,夜间黑暗)3个处理,研究白天远红光和夜间红光对番茄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和特性,茎、叶中内源性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含量以及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白天远红光处理番茄幼苗的株高显著增加,番茄开花提早,番茄幼苗茎、叶中GA3和IAA含量明显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第1穗果的单果质量及单株产量均降低;夜间红光处理番茄幼苗株高显著降低,番茄开花延迟,番茄幼苗叶片中GA3和IAA含量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升高,番茄第1穗果单果质量及单株产量显著增加。【结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应用远红光和红光,实现对番茄幼苗株高、开花时间和营养生长阶段的精确调控。 相似文献
187.
188.
目的 观察利用负重状态下离心收缩的方式是否诱导人体肱二头肌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OMS)模型。方法 实验对象从在校大学生中招募志愿者60名,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造模组做负重状态下离心收缩运动两组,每组25个,每个动作操作时间20秒,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通过观察志愿者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主观酸痛阈、主观体力等级评定量表(RPE)、DOMS临床评价(CEC)等级来评价模型是否成功。结果 造模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后24 h和48 h主观酸痛阈低于对照组,试验后72 h CK高于对照组,试验后即刻、24 h、48 h、72 h RPE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后即刻、24 h、48 h、72 h、120 h CE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试验后与试验前比较,试验后24 h、48 h和72 h主观酸痛阈明显低于试验前,试验后48 h、72 h和120 h CK高于试验前,试验后即刻、24 h、48 h、72 h RPE明显高于试验前,试验后即刻、24 h、48 h、72 h、120 h CEC高于试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重状态下离心收缩可以诱导肱二头肌DOMS模型,各项指标变化符合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89.
近红外光谱结合特征变量筛选方法测定茶汤中的氨基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透射方式获取茶汤的近红外光谱,利用特征变量筛选方法从茶汤的近红外光谱中提取氨基酸光谱信息,建立茶汤中氨基酸含量的快速检测模型.分别利用间隔偏最小二乘法(iPLS)和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从茶汤的近红外光谱中提取微弱的氨基酸信息,建立其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利用两种方法筛选的特征变量都避开了水的强吸收峰影响,但利用siPLS方法建立的模型性能明显好于iPLS的.最优的siPLS模型对校正集样本的相关系数为0.912,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为0.185;用预测集中独立样本检验模型性能,其相关系数为0.887,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202.研究结果可为液体茶饮料中的成分实时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0.
稻田土壤古菌群落组成对秸秆还田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古菌群落的演替规律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开展室内稻田土壤淹水培养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第0、15、30 d和60 d时不同量小麦秸秆(0、1%、2%和5%)施用下两种类型的稻田土壤(高砂土和黄泥土)古菌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导致土壤pH显著降低,而土壤电导率(EC)、总碳(TC)、总氮(TN)、碳氮比(C/N)以及土壤孔隙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还原性亚铁[Fe(Ⅱ)]和总铁(Fe)含量显著增加,并且当秸秆还田量为5%时,上述土壤指标改变量最大。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两种类型稻田土壤的优势古菌均为奇古菌门(Thanumarchaeota)。在淹水培养的0~30 d,秸秆还田对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影响,维持在97%~98%;然而,在培养的第60 d,与未施用秸秆相比,秸秆施用下两种类型稻田土壤中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并且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奇古菌门丰度的降低程度越大。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两种不同类型土壤的古菌群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表明土壤类型是土壤古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与未施用秸秆的土壤相比,5%秸秆施用显著改变了高砂土古菌群落结构,而1%秸秆施用显著改变了黄泥土壤古菌群落结构。进一步对不同量秸秆施用下土壤古菌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秸秆施用量为5%时高砂土壤古菌群落显著不同于秸秆施用量为1%和2%的土壤,而1%和2%秸秆施用量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对黄泥土,仅秸秆施用量为1%和2%时古菌群落存在着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究土壤古菌群落迁移的驱动因子,冗余分析(RDA)发现,pH和C/N比是秸秆还田下两种类型土壤古菌群落迁移的重要影响因子。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性质来调控古菌群落结构,而不同类型土壤的古菌群落结构对秸秆还田的响应亦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