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3篇
林业   205篇
农学   122篇
基础科学   106篇
  91篇
综合类   866篇
农作物   92篇
水产渔业   59篇
畜牧兽医   837篇
园艺   222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施肥措施对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河北省曲周县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2年6月采集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CF)、低量EM堆肥(EML)和高量EM堆肥(EMH)4种施肥处理的土壤,结合物理分组、密度分组和粒径分组将土壤划分为大、中、小团聚体组分、颗粒有机碳组分(POM)和矿质组分,探究0—10,10—20,20—60,60—100cm 4个土层中不同组分SO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9年的耕作,在0—10cm土层,与CK处理相比,3个施肥处理(CF、EML、EMH)可以显著提高全土以及各个组分的SOC含量(33%~63%);10cm以下土层,仅2个有机肥处理可以提高20%~67%的SOC含量。对于0—100cm土层,与CK相比,EMH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增加速率(1.17tC/(hm2·a))是化肥处理(CF)的11.7倍。0—10cm土层3个施肥处理(CF、EML、EMH)条件下,20μm矿质组分SOC饱和度(65%~82%)显著高于CK处理(64%),10cm以下土层,CK、CF、EML处理之间SOC饱和度(50%)无显著差异,但EMH处理SOC饱和度显著高于另3个处理。研究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应关注10cm以下土层SOC的变化;对于土壤SOC水平较低的华北平原,土壤固碳空间较大,其中有机肥是较为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2.
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指导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明确探照灯在迁飞性害虫监测方面的优势并合理利用,为轨迹分析设定生物学参数提供数据支撑,合理设置亮灯时间,节约诱虫成本。【方法】2012年和2013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时控开关控制的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自动分时段诱集取样,6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3:00、23:00-01:00、01:00-03:00、03:00-05:00和05:00-06:00,7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2:30、22:30-00:00、00:00-01:30、01:30-03:00、03:00-04:30和04:30-06:00。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稻纵卷叶螟的主迁入峰期,6月底本地稻纵卷叶螟开始迁出,7月上、中旬大量迁出。在不同的迁飞期分别选择探照灯上出现的突增高峰日作为迁飞高峰期,进行单个晚上扑灯节律分析。划定单个晚上的扑灯高峰时段,把每个时段的诱虫量分别与当晚的时段平均诱虫量进行比较,卡方检验诱虫量显著大于平均诱虫量的时段定为扑灯高峰时段。【结果】稻纵卷叶螟年度间扑灯量有所不同,但年度间种群动态变化趋势较一致,均以第3代和第4代的诱集量最多。稻纵卷叶螟两年的扑灯节律具有稳定性,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迁飞个体的降落由于飞行力的差异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迁飞途中陆续不断地发生,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时后半夜扑灯高峰较多,一般一晚上会有两个扑灯高峰,以01:00-03:00和03:00-05:00时段出现扑灯高峰频次较高;迁出期和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均主要集中在19:30-21:00和21:00-22:30时段。探照灯因能诱到高空至少500 m以内的昆虫种群,使得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与在传统诱虫灯下有所差别。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日落后大规模起飞,23:00-01: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短,飞行了3 h,05:00-06: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长,飞行了10 h。在进行迁入虫源分析时,以具体到某一天的扑灯高峰时间为起始时间逆推至黄昏的起飞时刻,得出的虫源地分布可能会更加准确。【结论】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探照灯比传统诱虫灯得到的扑灯信息更全面,明确稻纵卷叶螟的扑灯节律可以为轨迹模拟提供更加准确的轨迹分析时间参数。  相似文献   
993.
以3头体况良好,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前期奶牛为试验动物,在日粮精粗比为55∶45的前提条件下,采用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不同过瘤胃淀粉日粮对泌乳奶牛消化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组不同日粮对营养物质的采食、排泄以及消化利用有着一定的规律性。3组不同日粮之间的采食量和消化率无明显差异(P>0.05);低过瘤胃淀粉日粮组的粪NDF排出量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其他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粪中其他营养物质的排出量3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2组均使尿氮排出量降低,其中高过瘤胃淀粉日粮组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并且高过瘤胃淀粉日粮的氮沉积量和可消化氮转化为沉积氮的效率也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其他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了金华城区20份土壤样品中的7种指示性PCBs(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38,PCB153,PCB180),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和来源。结果显示金华城区PCBs残留总量在0.111~2.688μg.kg-(1干重)之间,相比国内外其他城市污染程度较轻。和我国其他地区相类似,PCBs的构成中主要以低氯代的三氯联苯和四氯联苯为主,即可能的污染源是我国历史上生产和使用较多的1号PCB,但个别点也显示2号PCB或进口PCBs污染的存在。PCBs污染程度为工业园区〉农田〉公园,说明城市中PCBs的污染源仍是工业园区,其他区域的污染可能来自于大气传播。农田土壤在作物采收后直接暴露在空气污染中,可能是导致其PCBs含量高于公园土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应用草畜结合标准化技术是当今畜牧业生产与发展的主导方向,其宗旨就是因地制宜,把品种、土地、管理、加工、利用等牧草和家畜生产环节的国内外各项最新技术成果按照标准组装起来,配套应用。依托高科技,达到大幅度提高牧草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目的,通过饲喂家畜转化,实现高效益。2008~2011年,本地区通过应用草畜结合标准化技术,提高了牧草和家畜生产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相似文献   
996.
为加快小麦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优化品种结构,为我县小麦品种布局提供科学参考,促进种子事业发展,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特设立本试验。  相似文献   
997.
酿酒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动态与爆发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长季酿酒葡萄园空气中霜霉病菌孢子囊进行逐日逐小时捕捉,并对病情进行调查,记载气象资料,对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动态及病害爆发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期对病害爆发进行预测,用于指导该病的防治.结果表明:8月至9月上中旬为整个生长季中孢子囊飞散的高峰;孢子囊的日飞散动态是昼少夜多,8:00之前和18:00之后孢子囊飞散量占全天的87%.全天各小时段孢子囊飞散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6 9,P<0.01),而与空气温度呈显著负相关(R=-O.676 7,P<0.01).品种、地势、空气温度、降雨量和菌量等综合因素共同影响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998.
生长季酿酒葡萄白腐病分生孢子飞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葡萄白腐病的流行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生长季酿酒葡萄园空气中葡萄白腐病菌分生孢子逐日、逐小时捕捉,同时记录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对酿酒葡萄白腐病菌分生孢子的飞散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月至8月为整个生长季中孢子飞散的高峰期,影响孢子飞散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温度和湿度。一天中孢子飞散的动态是昼少夜多,18:00~8:00孢子飞散量占全天的95.56%,孢子飞散的最高峰为19:00~7:00。一天中各小时段孢子飞散量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0.898 5,P&lt;0.01;与温度呈负相关R=-0.823 5,P&lt;0.01。  相似文献   
999.
光面爆破技术在隧道开挖中的应用研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广林 《森林工程》2009,25(6):70-73
光面爆破开挖技术,是当今岩石隧道开挖中,普遍推广和要求使用的一项应用技术。采用光面爆破技术、提高炮眼钻眼精度、控制好爆破药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开挖成洞质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和破坏、将隧道超挖控制在允许值以内,而且,还可以节约炸药用量和喷射混凝土材料、缩短初支时间、加快工程进度,使围岩承载结构体系受力均匀,对施工安全十分有利。本文根据不同围岩级别的光面爆破设计进行对比摸索,施工中积累一些光面爆破的经验,总结归纳了一些隧道光面爆破经验公式和系数,为光面爆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公路隧道浅埋段塌方冒顶的预防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广林  吴风  周旺 《森林工程》2009,25(5):70-72
公路隧道开挖穿越地层覆盖较薄的浅埋段时,由于受地质状况的影响和施工方法不当,常会发生隧道塌方和冒顶事故。小的塌方冒顶体几十立方米渣石,大的塌方冒顶体几百立方米,堵塞整个隧道,不但严重的制约了隧道工程进展,同时也危及到洞内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处理既增加工程投资又影响工程进展。隧道开挖初期支护不及时、受雨水和爆破震动影响,引发关键性楔体围岩坠落,造成开挖成洞段塌方冒顶。隧道施工中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冒顶,文章以金溪岭隧道为例,就其洞身浅埋段塌方冒顶治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