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Syn769。利用川麦42与含1BL/1RS易位系的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 F8),经3年4个环境的遗传评价,比较了川麦42的1BS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RIL群体中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株系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株系在分蘖力、成穗率、全生育期、小穗数、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6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 1B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而1R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分蘖能力和增加小穗数,1BS株系的籽粒平均产量比1RS株系增加2.91%。鉴于1RS染色体臂上的抗条锈病基因丧失抗性,其携带的黑麦碱基因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而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携带高抗条锈病基因YrCH42, 并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正向作用,因此建议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利用川麦42的1BS替换1RS染色体臂。  相似文献   
22.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相似文献   
23.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川麦47的抗条锈病SSR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7是利用高抗条锈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基因资源与四川高产小麦绵阳26杂交、有限回交育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7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7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台长29杂交,获得杂交F1、F2群体;对川麦47与台长29构建的F2群体(355株)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7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F2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研究表明,该抗条锈病基因位于小麦1B染色体上,与微卫星分子标记Xgwm11、Xgwm18、Xgwm273和Xgwm498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2CM,2.2CM,4.5CM,3.9CM。川麦47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24.
在当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本国带来经济效益。本文在借鉴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5.
采用纸床法研究了4种戊唑醇拌种浓度(药种比分别为1∶1 000、1∶500、1∶250)对10个四川小麦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清水相比,戊唑醇拌种对参试品种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但促进了发芽指数的提高。随着拌种浓度的增加,胚芽长和最长根长普遍呈下降趋势,川麦42、内麦836的降幅相对较小,但1∶1 000拌种浓度还促进了川育23胚芽长和最长根长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推荐的戊唑醇拌种剂量(药种比1∶1 000)对四川小麦多数品种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6.
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解析突破性高产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探讨双亲川麦42和川农16对其高产特性的贡献。【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的176个SSR和683个DArT标记对川麦104及其亲本进行分析,了解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根据已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分析来源于双亲的染色体区段对川麦104产量相关性状的贡献。【结果】在川麦104的双亲具有差异的859个多态位点中(22个位点缺失),有522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来源于川麦42,315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来源于川农16;川麦104更多地继承了川麦42的遗传成分(60.8%);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遗传位点在A、B和D基因组分布不同,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在A、B和D基因组所占比例分别为55.00%、60.20%和67.27%;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等位位点在21条染色体上的分布也不同,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主要分布于3A、5A、7A、1B、5B、7B、3D、4D、5D和7D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等位位点主要分布于4A、3B、4B、6B、1D、2D和6D染色体上。川麦104来源于双亲的染色体区段(遗传距离大于5 cM)共68个,总长度为3 089.6 cM;来源于川麦42和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分别为36和32个,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主要分布在3D、5D、7A、7B和7D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主要分布在3B、4B和6D染色体上;在A和D基因组川麦104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比川农16的多,B基因组中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比川麦42的多。在1B、1D、2B、4A、4D、5A、5B、5D和7A染色体上,9个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以及5个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富集了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其中,在1BS和4A染色体上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携带增加穗粒数的QTL等位位点;在1D、2B和4A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携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QTL等位位点;5B染色体上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和4A、4D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均携带增加千粒重的QTL等位位点,这些QTL的聚合对川麦104的产量三因素有增效作用。【结论】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高穗粒数特性来源于川麦42,多穗数特性来源于川农16,其千粒重特性双亲均有贡献,表明双亲的正效产量性状QTL重组是川麦104的高产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27.
春化是指某些植物需要在低温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才能诱导开花的过程,是植物适应寒冷冬季的一项重要功能.小麦中主要的春化基因是VRN-1基因,分别为VRN-A1,VRn-B1和VRN-D1.本课题通过使用PCR分子标记技术测定了骨干亲本南大2419的69个衍生系品种的VRN-1基因型.结果表明:在所有测试品种中,显性VRN-A1的频率为4.3 %,显性VRN-B1的频率为30.4 %而显性VRN-D1的频率为81.1 %.显性VRN-A1和VRN-B1基因的分布频率呈现出从冬小麦区到春小麦区的上升趋势.同时也提出了其对今后育种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蚜虫危害小麦全生育期,降低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生产中,充分利用品种抗性、实施播前拌种进行预防蚜虫危害,开花期开展药剂防治防控,可有效防控蚜虫危害。"一抗一拌一喷"小麦蚜虫全生育期防治技术兼预防与防治,具有防效高、节本节劳、稳产环保等特点。  相似文献   
29.
高抗条锈和白粉病节节麦资源SQ-214遗传背景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地方品种中国春(CS)和育成普通小麦品种SW3243为对照,选用D基因组118个SSR标记,对双抗(条锈、白粉)节节麦资源SQ-214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节节麦SQ-214与中国春在D基因组上91.50%的SSR位点有差异;与SW3243的位点88.96%有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鉴定SQ-214高抗条锈衍生系遗传背景中节节麦片段(或遗传位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合成小麦是改良现代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川麦42是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高产、抗条锈、广适小麦新品种。利用小麦全基因组的1029个SSR标记扫描,检测了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并利用川麦42与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 F8),在4年6个环境下种植获得的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遗传效应,在川麦42遗传背景中发现一个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根据Barc1183分子标记,将RIL群体中的127个株系分为川麦42基因型(具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和川农16基因型(具川农16位点)两组,前者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能促进分蘖能力,提高有效穗数、每平方米粒数,增加收获指数、籽粒生产率,在4年6个环境下较后者平均增产达8.92%,Barc1183为一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利用中国春双端体和硬粒小麦Longdon的D染色体代换系验证,将其定位于小麦4D染色体长臂。川麦42遗传背景中的高产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对于进一步开展小麦高产育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