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10篇
  3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4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施氮对‘青引1号’燕麦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Qingyin No.1’)采用不同施氮处理,探讨氮肥处理下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规律,以了解燕麦生物分配格局对氮肥响应机制,为燕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影响了‘青引1号’燕麦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在施氮75 kg/hm~2时茎、叶、穗、根和总生物量积累最高,分别达到1332.97、375.53、587.52、205.20、2501.22 g/m2;茎、叶、穗和根分配分别在30、60~90、90~120、0~60 kg/hm~2施氮处理下较高。‘青引1号’燕麦随生育期推进,总生物量、茎、根生物量呈先慢后快的增长变化,叶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穗生物量呈持续增加的变化。乳熟期生物量分配模式表现为茎穗叶根;茎、叶、穗和根生物量间均呈异速生长关系,茎、穗生物量的积累高于根,而叶生物量的积累则低于根。各器官在不施肥状态下的形态可塑性高于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2.
青海东部农区高产优质燕麦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东部农区种植的优质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以8个当地主栽燕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开花期8个燕麦品种的饲草产量及品质从高到低依次为青海444>青海甜燕麦>青燕1号>青引1号>加燕2号>白燕7号>青引2号>林纳,其中青海444饲草产量最高,达39091.29 kg·hm^-2,青海甜燕麦排名第2,且两者纤维含量低,适口性较好;青燕1号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较高。因此收获饲草建议种植青海444、青海甜燕麦和青燕1号。成熟期8个燕麦品种的种子产量及饲草品质综合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白燕7号>青海甜燕麦>青燕1号>林纳>青海444>青引2号>加燕2号>青引1号,白燕7号粗蛋白含量(3.74%)最高,但白燕7号的种子产量(5528.01 kg·hm^-2)低于林纳(5888.69 kg·hm^-2),青燕1号种子产量较低,因此以种子高产为目的建议种植白燕7号、青海甜燕麦和林纳。  相似文献   
13.
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1株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并克隆到pMD 18-T Simple载体中,经PCR、酶切和测序验证克隆正确后,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HA。在脂质体作用下重组质粒pcDNA-HA转染Vero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血凝素基因在Vero细胞中成功进行了瞬时表达,这为猪流感病毒DNA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A/Swine/Guangdong/1/01(H1N1)猪流感病毒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运用RT-PCR方法扩增其HA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株病毒的EID50/0.2 mL及TCID50/0.1 mL分别为10-2.3和10-2.1,小鼠感染试验亦说明该病毒具有致病性。序列分析表明,HA基因全长为1 701 bp,与国内外流行株同源性达90.8%~99.0%。  相似文献   
15.
了解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在燕麦品种、施肥措施和混播水平下土壤碳氮储量潜力及垂直分布动态,为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建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个燕麦品种(A1:青燕1号,Avena sativa cv. Qingyan No.1;A2:林纳,A. sativa cv. Lena;A3:青海444,A. sativa cv. Qinghai 444;A4:青海甜燕麦,A. sativa cv. Qinghai)、4个施肥水平(B1:不施任何肥料,CK0;B2: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IM;B3:有机肥1500 kg/hm2,OM;B4: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IM+OM)和4个箭筈豌豆混播水平(C1:0 kg/hm2;C2:45 kg/hm2;C3:60 kg/hm2;C4:75 kg/hm2)的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6(45)],在燕麦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和收获后期研究了3个因素对高寒区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的影响极其垂直分布特征,为高寒区燕麦人工草地土壤固C、固N潜力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品种、施肥和混播均显著影响了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3个因素在作物生长期对土壤C储量的积累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施肥>混播>品种,收获后期表现为混播>施肥>品种;各时期对土壤N储量的影响大小均表现为施肥>混播>品种。采用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的施肥处理,混播75 kg/hm2箭筈豌豆建植的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最高。施肥措施造成燕麦人工草地各时期不同土层间土壤C、N储量的差异。在3种措施影响下燕麦人工草地0~50cm土层土壤C、N储量潜力分别为176.78 t/hm2和11.78 t/hm2。土壤C、N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下降,0~20cm土层土壤C、N储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获得适宜在青海民和地区种植的小黑麦品种,[方法]在当地进行国内外小黑麦品种的适应性试验,测定其生育期、株高、出苗率、发芽等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国内的小黑麦品种比国外的品种生育期短2-10 d;株高相比较而言“Pingpong”最高,达164.3cm,其次是“中饲1048”(158.07cm)和“中饲3241”(153.50cm);出苗率“中饲1048”最高,为60.67%;综合发芽指标及千粒重分析表明, “中饲1048”最高,“中饲3241”次之,在该地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结论]因此,“Pingpong”、“中饲1048”和“中饲3241”三个品种可以作为该地区种植的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的苦荞品种,本试验选用不同单位提供的8个苦荞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青海地区对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定苦荞1号"和"凉山苦荞"的产量与品质表现出较好的优势,且优于当地品种"黑丰1号",可在青海地区推广种植。"贵米苦18号"的多个农艺性状优于其他品种,可为苦荞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两个荞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个施氮水平对荞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两种荞麦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施氮量为90 kg.hm-2时表现最佳。其中,苦荞“黑丰1号”的株高、主茎分支数和主茎节数与对照相比显著(P&;amp;lt;0.05)提高,分别增加了23.21%,15.63%,9.80%;甜荞“六桥1号”分别提高了8.48%,15.29%,14.00%。与产量相关的构成要素也有大幅度的上升,90 kg.hm-2施N处理下为最高,产量表现也最高,且品种间产量差异较大。品质方面,90 kg.hm-2处理增加了两个荞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粗脂肪含量和总黄酮含量,显著(P&;amp;lt;0.05)高于对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施N量(90 kg.hm-2)对荞麦的产量和品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了解燕麦(Avena sativa)品种、施肥和箭筈豌豆混播比例对燕麦栽培草地各器官生物氮素储量的影响及动态变化,为燕麦栽培草地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6(45)],研究了高寒区燕麦栽培草地在品种、施肥和混播处理下的生物氮素储量。结果表明,对燕麦混播栽培草地群落而言,地上和地下生物氮素储量均受品种、施肥和混播共同作用影响,其中品种、施肥和混播比例均显著影响燕麦草地植物各器官氮素储量,品种主要影响燕麦茎和花序生物氮素储量,施肥主要影响燕麦叶生物氮素储量,品种和施肥共同影响燕麦根生物氮素储量;混播主要影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茎、叶和根生物氮素储量。选用青海甜燕麦、尿素+磷酸二铵+有机肥施肥处理和混播75 kg·hm–2箭筈豌豆处理下,乳熟期地上、地下总生物氮素储量分别可达128.60和13.20、112.45和10.08、122.20和11.30 kg·hm–2。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群落地上总生物氮素储量呈增加变化,地下总生物氮素储量则呈下降变化;燕麦地上、茎、叶和根生物氮素储量分别呈增加、"先增后降"、"先增后降"和下降的变化;箭筈豌豆地上总生物、茎生物、叶生物氮素储量呈增加变化,而箭筈豌豆根生物氮素储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常常引发突发性、持久性的生态环境灾害。其中,以工矿区人类活动诱发的生态环境灾害最为剧烈。本文以开元矿为例,采用实地调查、类比分析、图形测量、专家咨询、模式预测等相结合的方法,对井田开发进行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塌陷特征、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土壤理化性状、景观格局、生态植被及系统稳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