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秦岭地区圈养大熊猫对投食竹种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熊猫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高度特化的以竹类为主要食物的采食习性,高山竹类成为大熊猫一年四季的主要食物。笔者在查阅秦岭地区竹类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圈养大熊猫投食竹选择研究,发现大熊猫对竹种的选择范围较宽。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大熊猫对不同投喂竹种具有选择性,文中进一步运用Forage ratio选择指数分析了大熊猫对不同竹种的取食倾向,即大熊猫对投喂的不同竹种是喜好、回避还是随机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我国珍稀濒危物种-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保护,于2006年7月和2007年2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SPCBCRW)对13头秦岭羚牛的白昼行为进行了观察.通过全事件扫描法和抽样法,对秦岭羚牛的日行为活动状况做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秦岭羚牛的幼仔和雌性群体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社会等级越高.(2)在雄性秦岭羚牛群体中,相对年轻的个体占有主动和享有群体便利条件的权利.(3)秦岭羚牛的群体识别能力极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周边环境进行熟悉.  相似文献   
13.
西安地区警犬心丝虫微丝蚴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3年3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1警犬因犬心丝虫病突然死亡,随即对该市16条警犬,用直接涂片法和溶血集虫法进行犬心丝虫微丝蚴检测,结果直接涂片法的检出率为18. 7% (3/16),溶血集虫法检出率为31.2%(5/16),且4 岁以上的犬检出率较高,伊维菌素对微丝蚴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4.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犬等肉食动物、鼬科、大熊猫科等多种动物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2014年—2015年陕西圈养大熊猫突发犬瘟热,按照犬瘟热病毒(CDV)检测阴性个体、阳性个体和临床发病个体对大熊猫进行分组并采取治疗和隔离预防措施。其中所有CDV阴性个体疏散转移后,经严格防疫并接种疫苗,得到预期防疫效果;1只CDV抗体阳性的个体经冲击治疗转为阴性;5只临床发病个体未取得预期疗效,全部死亡。综合有记载的大熊猫感染犬瘟热病例说明,对于大熊猫犬瘟热发病个体的抢救,治愈率几乎为零。研发安全有效的犬瘟热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是目前保护圈养大熊猫免受犬瘟热病毒感染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牛冬夏季昼间活动的时间分配状况,以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方法】分别于2006-07和2007-02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全天观察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行为活动规律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夏、冬季白昼秦岭羚牛的活动时间具有相同的趋势,均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夏季秦岭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分别为每头每天1.92,0.54和0.92次,冬季分别为每头每天1.23,0.31和0.85次;秦岭羚牛每天的活动状况与气温的变化相关。【结论】圈养秦岭羚牛的活动节律受气温影响较大,与野外生存的群体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熊猫秦岭种群和四川种群IFN-γ基因的差异,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秦岭大熊猫重组γ干扰素蛋白。【方法】采集秦岭大熊猫血样,采用RT-nested PCR技术扩增秦岭大熊猫IFN-γ基因,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入DH-5α,进行菌液PCR和双酶切鉴定,经序列测定与分析,构建表达质粒pET32a-IFN-γ,将其转入BL21(DE3)受体菌后,用IPTG诱导表达秦岭大熊猫IFN-γ蛋白。对重组IFN-γ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Western-blot分析后,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可溶性蛋白。采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重组IFN-γ的活性。【结果】大熊猫秦岭种群和四川种群的IFN-γ基因序列在434位核苷酸处存在差异,秦岭大熊猫的为G,而四川大熊猫的为C;氨基酸序列相同。重组IFN-γ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其分子质量为35.3 ku,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纯化的可溶性蛋白经SDS-PAGE分析,纯度可达90%以上;重组IFN-γ具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殖的生物学活性。【结论】获得的重组IFN-γ蛋白表达量高且具有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酶联免疫技术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2只雌性大熊猫发情期、围产期尿中雌二醇、孕酮生殖激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发情期雌二醇值达到峰值后的24 h内对大熊猫进行人工授精受孕成功的几率较大,雌二醇变化规律与发情行为的变化规律存在一致性;产前孕酮值在峰值后开始出现急剧下降,当孕酮值下降至谷底当日或次日分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26种抗生素对从大熊猫消化道选择出的8种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了对大肠杆菌高敏而对乳酸菌低敏的抗生素为阿米卡星;用试管2倍稀释法确定出阿米卡星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6μg/ml和32μg/ml;在阿米卡星MIC下与大肠杆菌共同培养后发现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氟哌酸、先锋噻肟均由高敏变为低敏,对林可霉素由耐药变为低敏,对青霉素由低敏变为耐药;在阿米卡星MBC下与大肠杆菌共同培养发现大肠杆菌在阿米卡星中的存活曲线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段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及功能的演替规律。于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采集16只不同年龄段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层次聚类方法分为5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大熊猫共有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 60.44%)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38.69%),且随年龄增长,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共有优势菌属为埃希菌属-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57.35%)和狭义梭菌属1(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15.17%),且性别差异对大熊猫肠道菌群结构影响不大。不同年龄段大熊猫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呈现随年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8~22岁达最高;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不同分组对样品差异的解释具有可信度。13~14岁成年大熊猫特有的优势菌属——魏斯菌属(Weissella,9.975%)为肠道益生菌,34...  相似文献   
20.
双歧杆菌的培养特性和药敏试验是研究双歧杆菌微生态制剂的基础。从大熊猫新鲜粪便中分离的两株双歧杆菌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及耐温驯化等研究发现,改良肉汤培养基是双歧杆菌大熊猫分离株体外增殖理想的培养基;2个双歧杆菌大熊猫分离株均对红霉素、氯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等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在较高温度下双歧杆菌大熊猫分离株能迅速地增殖,代谢能力大为提高,并与其他乳酸菌协同发酵,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双歧杆菌大熊猫分离株在体外生长良好,不是广谱的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