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28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23篇
  52篇
综合类   260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91.
为探明甲基睾酮对阿里雌鱼生长及体色的影响,在水温22~24℃下,将初始体质量(5.78±1.05)g的阿里雌鱼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饲养于75 cm×60 cm×28 cm水族缸中,分别投喂含甲基睾酮0、4、8、12、16 mg/kg 5个梯度的饲料,观察8周增色时间和4周停药期鱼的生长及...  相似文献   
492.
以常规耕作处理作对照,研究了免耕覆盖下春小麦灌浆期间干物质积累分配特性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高、低秸秆覆盖量下春小麦灌浆期间干物质积累量比常规耕作分别高16.1%、9.8%,免耕秸秆覆盖为春小麦籽粒和产量形成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质来源;与常规耕作比,免耕覆盖处理的春小麦在花后21-28 d时干物质积累量有个快速增加阶段;在干物质的运转分配中,免耕覆盖对春小麦灌浆期积累的干物质在各个器官间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相对于常规耕作而言,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提高了春小麦产量,其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花前光合产物的积累,对花后光合产物调用较少。低覆盖量下春小麦较常规耕作增产11.68%,高量覆盖较常规增产18.52%。  相似文献   
493.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利用率达到13.84~21.76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494.
宁南半干旱地区谷子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以期改善土壤供水能力和降水空间分配,增加局部水分供给,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1997-1998年试验结果表明,谷子耗水量增加92.2%-199.3%,产量平均提高68.6%-98.1%,水分利用率平均达到7.75-12.65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495.
496.
白洋淀流域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分布及来源的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洋淀位于雄安新区规划的核心范围,地下水是白洋淀流域主要的用水水源。由于白洋淀上游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农田肥料过量施用等农业面源引起的硝酸盐污染来源多样,使得流域内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较为普遍。然而,目前对全流域尺度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特征及来源仍不明晰。本文在分析过去近10年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数据的基础上,于2016年12月采集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样品,结合水化学和硝酸盐氮同位素,从全流域尺度解析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分布的时空差异和不同来源氮对地下水硝酸盐影响的程度。研究表明:山区典型流域河谷沉积带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值主要受农村厕所粪污水和局地污水排放影响(最高达313 mg·L-1),而历史时期农田有机肥施用是近年来地下水硝酸盐普遍升高的原因;雨季降水淋滤作用使地下水硝酸盐浓度明显升高,硝酸盐超标率大于旱季的2倍以上。平原区地貌类型控制着不同来源地下水硝酸盐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转化。2016年12月平原区130个浅层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为21.5%,从上游到下游不同地貌类型地下水硝酸盐浓度中值呈现下降趋势:洪积扇(42.4 mg·L-1) > 冲洪积扇(24.1 mg·L-1) > 冲洪积平原(6.0 mg·L-1)和河道带(6.2 mg·L-1),而硝酸盐氮同位素中值呈现上升趋势:洪积扇(12.8‰)和冲洪积扇(11.3‰) < 冲洪积平原(16.7‰) < 河道带(20.9‰),说明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硝酸盐反硝化作用增强。其中山前平原洪积扇和冲洪积扇地区渗透性较好,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高达33.3%和34.0%,主要来源于污水和有机肥。湖泊洼淀区典型生活和工业污水河周边,地下水硝酸盐则存在工业、生活和化肥多污染源并存的特征,且随着地表治污措施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变化较大,污水侧渗导致河道周边地下水硝酸盐浓度较高,距河道较远含水层强烈的还原条件使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降低(<10 mg·L-1),污染风险较低。鉴于以上不同区域地下水硝酸盐脆弱性程度和风险水平的差异,提出了对白洋淀流域上游山区、山前平原洪积/冲洪积扇区、湖泊洼淀污水影响区等硝酸盐脆弱区实施区域分异农田面源污染和水环境整治及管理的建议,为雄安新区水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7.
中国天然草地氮磷流动空间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定量研究天然草地的氮磷流动空间特征,为优化牧草施肥和提高牧草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中国天然草地氮磷养分输入(输出)数据库,利用NUFER模型定量中国天然草地氮磷平衡账户、利用率和环境排放特征。【结果】(1)2013年,全国天然草地氮和磷的输入(输出)总量分别为5 034 Gg N和318 Gg P,单位面积的输入(输出)量分别为19 kg N·hm-2和1.2 kg P·hm-2。氮沉降和畜禽粪尿磷分别占氮和磷输入总量的49%和89%。各区域天然草地氮和磷输入(输出)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0-70 kg N·hm-2和0.12-8.0 kg P·hm-2;(2)2013年,天然草地氮和磷养分利用率分别为105%和191%,各区域间差异很大。中国各地区天然草地的氮利用率变化范围为67%-141%,磷利用率的变化范围为75%-538%;(3)2013年,天然草地氮和磷的环境损失量分别为1.7 kg N·hm-2和0.059 kg P·hm-2,氨挥发和侵蚀分别是氮和磷的主要损失途径。西南和东北地区天然草地氮损失量较多,部分区域的损失量超过8.0 kg N·hm-2;西北地区氮损失量较少,平均不足3.0 kg N·hm-2;青藏高原区氮损失量最少,不足1.0 kg N·hm-2。磷的环境排放空间规律与氮排放相似;(4)2013年,全国天然草地土壤氮和磷的亏缺总量分别为706 Gg N和315 Gg P,单位面积亏缺量分别为2.7 kg N·hm-2和1.2 kg P·hm-2。北方和西南部分地区天然草地的氮土壤累积量为负值,重庆、吉林和辽宁的土壤氮亏损量超过20 kg N·hm-2;西部和西南部分省份天然草地的氮土壤累积量为正值,其中广西和云南的土壤氮累积量超过5.0 kg N·hm-2。除广西和贵州外,其他区域天然草地磷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亏缺,重庆天然草地磷的亏缺量最大,为3.7 kg P·hm-2。【结论】2013年,全国天然草地的氮和磷输入量较小,约50%的氮素通过氮沉降输入系统,约90%的磷素通过畜禽粪尿磷输入系统;全国天然草地土壤的氮和磷呈亏缺状态,养分利用率高于100%,当前草地系统不可持续,应注意补施氮磷养分;全国天然草地单位面积氮和磷的环境损失量较小,西南地区天然草地的氮和磷环境损失量大于其他区域。各区域天然草地氮磷流动空间特征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98.
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农牧系统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子体系,畜禽粪便管理是连接两个子系统的重要环节。农牧系统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畜禽饲舍、粪尿储藏、粪尿处理、粪尿和化肥施用等环节。农牧系统氨挥发是大气氨排放的主要源,是中国近年来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农田化肥施用和畜牧业“饲喂-饲舍-储藏-处理-施用”各环节的氨挥发减排研究一直是农业和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总结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时,考虑了“饲喂-饲舍-储藏-处理-施用”链条的各个环节。过去10多年,欧美国家对于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而中国的氨减排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农田施肥环节,畜禽养殖和粪便管理环节氨挥发减排理论与技术研究刚刚起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农牧系统各生产环节主要氨挥发减排技术的减排机理、实施效果和适用范围等,并对今后中国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中国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建议如下:(1)目前的氨挥发减排研究主要关注农牧系统生产过程的特定环节和技术,而缺乏关于全链条综合减排技术研究。建议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氨挥发和温室气体(CH4和N2O)协同减排及动物福利等因素,构建中国农牧系统氨挥发综合减排技术体系;(2)中国应大力支持氨挥发减排技术和配套机具的研发,并加强减排技术原理、技术规程和成本效益等研究,推动氨挥发减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3)建议制定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的补贴政策,促进农牧业氨挥发减排技术的实施。  相似文献   
499.
中国猪粪尿N产生量及其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每年来自猪养殖过程中的粪尿数量巨大,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氮素养分.根据2004年猪养殖统计数据,在确定不同养殖方式下(农户散养、集约化养殖)各猪种(育肥猪、母猪、幼猪)氮排泄参数基础上,对1999年和2004年我国农户散养和集约化养殖下各猪种粪尿N产生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1)2004年我国猪粪尿N产生量约为1 293.1×104 t,空间变异性较大,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河南等省;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尿N承载量全国平均值约为99.4 kg·hm-2,大部分省(市)都超过了均值,湖南省最高,达327.5 kg·hm-2,虽然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猪粪尿N产生总量不多,分别仅占全国总量的0.6%、0.6%、0.3%,但其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尿N承载量却较大,分列第3、8、10位;全国农户散养下猪粪尿N产生总量约为集约化养殖下产生总量的2倍,除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集约化养殖猪粪尿N产生量较农户散养下产生量大外,其他省(市)散养猪粪尿N产生量均较集约化养殖大,两者比例在(1~8):1之间.(2)1999-2004年间,我国猪粪尿N产生量年平均增长41.2×104 t,增加量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河南、山东、河北5省;各省(市)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尿N承载量也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但上海市则以年平均约11%的幅度下降,这与其控制当地养殖数量政策有直接关系;从1999-2004年变化趋势看,来自集约化养殖过程的猪粪尿N产生量所占比重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00.
博落回生物碱对12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博落回生物碱的抑菌作用范围。[方法]采用牛津杯法和琼脂打孔法研究博落回生物总碱对4种植物病原细菌和8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应。[结果]博落回生物总碱在浓度为1.00mg/ml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和姜瘟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大于30mm),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对棉花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小瘫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效果明显,抑菌圈直径达16mm以上。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1.25~62.50μg/ml,对真菌的MIC为125.00250.00μg/ml。[结论]博落回生物总碱具有作为抗菌剂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