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6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6篇
  10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根据有机食品的规定,有机猪就是指猪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合成添加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产品,生产原料的来源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有机食品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2.
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产量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田间配置,设置不同种植带宽和玉米大豆行比的5种不同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带宽与玉米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玉米吐丝后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形成呈显著正相关,最佳田间配置为2.0 m 2:2处理,即带宽2.0 m,行比2:2,玉米产量为9590.16 kg/hm2,大豆产量为1525.79 kg/hm2,其土地当量比为1.52,表现出较强的套作优势,套作模式下的系统产量高于净作模式,可以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高产的田间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有机肥施用模式对环水有机蔬菜种植氮磷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环境敏感区域以有机生产代替常规集约化农业,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库水质和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实际生产中,如果为追求产量盲目施用有机肥会增加氮磷径流流失风险。为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减少氮磷流失,本研究于昆明松华坝水库集水区,以不施肥(CK)和常规施用化肥(CF)为对照,在有机生产方式下设置不同类型有机肥[牛粪(DMC)、鸡粪(CMC)以及二者与豆饼的混合有机肥(HH)]及用量(与CF处理等氮素投入100%、80%和60%)的有机肥施用模式,共计11个处理(CK、CF、0.6DMC、0.8DMC、DMC、0.6CMC、0.8CMC、CMC、0.6HH、0.8HH、HH),分析其对土壤径流氮磷流失阻控效果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种植方式下,施用有机肥可使施肥初期(0~25d)总氮径流浓度比常规施化肥降低26.3%~73.9%,生育期总氮累积浓度降低32.8%~67.0%。单施牛粪和鸡粪导致径流水总磷浓度比CF提高49.1%和12.3%,施用混合有机肥或减氮施用牛粪和鸡粪总磷浓度则比CF处理降低15.8%~52.5%。氮素投入水平和施肥类型对径流水氮磷浓度、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有显著影响。等氮素投入下不同肥料类型的径流水总氮浓度为化肥牛粪混合有机肥鸡粪,总磷浓度为牛粪鸡粪混合有机肥化肥;土壤硝态氮含量为化肥牛粪、鸡粪混合有机肥,速效磷含量为鸡粪牛粪混合有机肥化肥。以60%氮素水平施用有机肥对径流水氮磷累积浓度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削减效果最佳,但土壤速效磷仍有累积风险。混合有机肥处理的青花菜产量最高,而单施牛粪或鸡粪存在减产风险。综合来看,与常规施用化肥相比, 60%氮素投入加牛粪、鸡粪和豆饼混合有机肥的施肥模式可在产量提高16.7%的前提下,使径流水总氮、硝态氮、氨态氮浓度分别降低66.5%(18.94mg·L~(–1))、67.2%(11.11 mg·L~(–1))和66.2%(6.57 mg·L~(–1)),总磷降低52.5%(0.5 mg·L~(–1)),可作为推荐施肥类型和用量在松华坝流域有机蔬菜生产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脚步逐渐加快,开始从城市或者城郊向乡村辐射城乡环境资源开发发展,导致乡村景观受到较大影响。通过合理、科学地开发乡村景观建设工作,能够加快乡村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速度。本文全面分析我国小城镇乡村景观绿化建设要点,旨在加快新型城镇化乡村景观绿化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105.
为促进优质水稻栽培育种,以龙粳21与垦粳5号为研究对象,田园土为对照,分析苏打盐碱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龙粳21与垦粳5号的整精米率高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食味评分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低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苏打盐碱土可以改善稻米整精米率与食味品质,降低稻米糙米率与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6.
硅氮配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氮硅配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明确高产优质的硅氮优化管理措施,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进行2个硅肥水平下3个氮水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A2处理穗数、穗粒数、结实率、产量较A1处理分别提高4.95%、1.20%、0.29%、5.14%;随施氮量增加穗数、产量呈增加趋势,硅氮互作对产量及构成因素不显著。施硅能够极显著改善加工品质,减氮利于改善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最低为8.30%,食味值提高,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硅氮互作间达到显著水平;施硅能够提高各节间茎秆抗折力,A2处理抗倒伏指数与A1处理相比提高了18.40%。在B3条件下,A2处理的各节间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极显著或显著高于A1处理,分别高63.30%、114.50%、70.60%和76.10%。氮肥和硅肥运筹以二者对应最优指标施用量的组合为最优配比。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解富硒土壤的硒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明确土壤硒与主要土壤性状指标的关系,选择江西丰城地区不同硒水平的水田和旱作农田,于2014年9月选取了14个村落于作物收获后布设土壤剖面采样点。在0~100 cm的土壤剖面进行分层(20 cm)取样,测定土壤全硒含量及主要理化性状。结果表明,丰城地区农田土壤(0~20 cm)全硒平均含量(算术平均值)为0.49 mg·kg~(-1),41.2%的农田土壤高于0.4 mg·kg~(-1),99%高于0.125 mg·kg~(-1)。1 m剖面中土壤硒含量在0~20 cm最高,硒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在60 cm以下基本保持不变。富硒条件下,水田土壤硒含量在0~40 cm土层上显著高于旱地土壤;非富硒条件下,二者的全硒含量在1 m土体上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全硒含量有决定性影响,而黏粒仅对水田土壤硒有显著影响。p H对土壤全硒含量呈现抑制作用,而土壤总铁、总铝和阳离子交换量对土壤全硒呈现富集效应。研究表明,在富硒地区,水田比旱地更有利于土壤硒的积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对增加土壤硒含量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南通沿江地区生态条件,以苏裸麦2号、扬麦29和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设置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苏裸麦2号-直播南粳5055、扬麦29-移栽南粳5055和扬麦29-直播南粳9108这4种麦稻轮作组合处理,通过对其生育特性、产量、稻米食味品质、温光水资源分配利用、经济收益以及资源利用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比较元麦-稻模式与小麦-稻模式在南通沿江地区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苏裸麦2号生育期短于扬麦29,其产量与资源分配也低于扬麦29,扬麦29-移栽南粳5055周年产量稍高,与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模式元麦后茬水稻的产量和资源分配高于其他模式,其产量8 548.8 kg/hm2,有效积温2 616.8℃,太阳辐射量3 215.4 MJ/m2,日照时数1 342.10 h,降雨量632.7 mm;其稻米食味品质好于其他模式,外观8.40,口感8.43,综合评分76.55;周年经济收益比其他轮作模式分别高3 465.36、11 847.32、11 867.60元/hm  相似文献   
109.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人和动物感染及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为了解四川省山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健康带菌情况及其耐药性,采集了省内4个养殖场共32只山羊的鼻腔棉拭子样本,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共从11只羊的鼻腔棉拭子样本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4.4%。对临床分离株进行了苯唑西林、头孢西丁、万古霉素等11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72.7%,对其它抗菌药物没有耐药性,未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山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带菌情况较普遍,因此,应该规范屠宰过程的卫生操作,并进行严格监控,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0.
渍水是稻麦轮作区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灾害,它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抑制其生理生化代谢和物质转运,进而降低产量和品质.为了给稻麦轮作区小麦的耐渍栽培提供参考信息,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小麦耐渍性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选育耐渍品种、合理施肥和喷施外源调节物质、渍水锻炼等是提高小麦耐渍性的主要技术措施.建议在今后的小麦渍水研究中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叠加影响,并应充分运用分子技术手段辅助传统育种,以加快耐渍小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