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37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380篇
林业   720篇
农学   544篇
基础科学   722篇
  400篇
综合类   3271篇
农作物   453篇
水产渔业   350篇
畜牧兽医   2494篇
园艺   628篇
植物保护   185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503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587篇
  2009年   550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473篇
  2006年   432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筛选与马铃薯主茎数和单株结薯数显著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挖掘候选基因,为高产马铃薯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方法】以251份马铃薯核心种质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马铃薯主产区4个试验点共8个环境下对其主茎数和单株结薯数进行表型鉴定;提取251份马铃薯种质的DNA,并采用高通量IlluminaHiSeqTM对DNA进行测序及处理,获得高质量SNP标记,在此基础上,结合表型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对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所在区域的候选基因通过NR、Swiss-port、KEGG、GO等4个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结果】2018-2019年的检测结果表明,在环境和基因型互作下,251份马铃薯种质间主茎数与单株结薯数有广泛的表型变异。共获得1 209 969个高质量SNP位点,其中与主茎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有7个,共挖掘到19个候选基因,其中在3个以上环境重叠的候选基因有9个,其可能编码半乳糖醛酸转移酶、转录因子MYB、赤霉素3-β-双加氧酶及细胞色素P450;与单株结薯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有13个,共挖掘到33个候选基因,去掉2年间重叠的4个候选基因,实际共关联到29个候选基因,其中在3个以上环境下重叠的候选基因有11个,其可能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生长素响应因子IAA13、转录因子WRKY、bHLH113及MADS-box。【结论】在2年8个环境下共鉴定出20个与马铃薯主茎数和单株结薯数显著相关的SNP位点,挖掘到48个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2.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CO2释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莉  金素素  唐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01-6503,6540
[目的]通过对比输入生物质炭的土壤和普通土壤中土壤含碳量和CO2释放量变化,分析两者的关系,研究土壤碳固定潜力。[方法]通过在自然土壤中输入不同含量的椰壳炭,研究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碳截留作用的影响,探讨土壤碳截留能力与CO2释放的关系。[结果]当施炭量为1%~8%时,平均每增加1%椰壳炭量,土壤有机碳量约增加5.9 mg/g,活性有机碳量约增加0.3 mg/g。施炭量1%~5%为土壤CO2释放量增加的阶段,施炭量3%~5%时土壤CO2释放量达到最大,为549 mg/m2,之后开始降低。[结论]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有机碳截获及CO2释放方面有重要影响,但所受影响的趋势与施炭量和试验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地膜玉米"3414"试验,建立了地膜玉米产量(Y)与氮肥(N)、磷肥(P)、钾肥(K)之间的回归方程y=645.66+9.409N-0.399N2+15.153P-1.051P2+23.901K-4.179K+0.407NP+0.7635NK-2.332PK,得出我县高寒山区地膜玉米的最佳施氮量(N)为196.80kg/hm2、施磷量(P205)85.35kg/hm2、施钾量为(K2O)31.05kg/hm2,玉米产量为12 117kg/hm2。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探明不同鲤养殖模式生物絮团系统中鱼体的生长及水质变化情况。采用陆基围隔法,分别设置了鲤单养、鲤+鳙二元混养及鲤+鳙+鲢三元混养3种鲤养殖模式,每种模式设3个重复,测定了鲤不同养殖模式下鱼体的生长及水质参数,实验共进行90 d。结果显示,与单养模式相比,二元混养和三元混养鲤的存活率和鱼体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偏高,而其总饲料系数则显著偏低。3种养殖模式中鲤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相互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三元混养模式鲤肌肉的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单养模式。在3种养殖模式生物絮团系统中,生物絮团形成量与水温之间在19.3~28.5°C范围内呈显著的正相关。整个实验过程中,二元混养和三元混养水体的总氨氮、亚硝酸态氮、总无机氮、正磷酸盐及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均低于单养模式,而硝酸态氮、总碱度、有机悬浮颗粒物及叶绿素a含量均高于单养模式,除叶绿素a之外,其余水质参数相互之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与传统的混养系统相似,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符合生物学原则的混养模式同样能够有效发挥养殖系统的生态功能,提高养殖效率。  相似文献   
105.
指出了传统人工除草技术除草的工作量较大,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并且除草的效果不明显,对林业育苗的发芽率、成活率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介绍了对林业育苗中化学除草技术用药种类,分析了林业育苗中化学除草的药量及时间掌握,探讨了化学除草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效果,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6.
雌核发育草鱼的遗传结构分析和微卫星鉴别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卫星标记检测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根据纯合度的变化建立了雌核发育草鱼的鉴别技术。结果显示,8个位点共扩增出33个等位基因;在普通草鱼中,平均纯合度和PIC分别为0.203 1和0.552 8;在雌核发育群体中,则为0.716 1和0.357 2;2个群体间遗传相似度为0.873 3。其中,5个位点在雌核发育草鱼中纯合度明显提高,雌核发育草鱼在这5个位点的扩增总条带数为5~7个,普通草鱼则为8~10个,由此可100%区分2个草鱼群体。通过概率计算,理论鉴别概率达到99.92%。研究表明,雌核发育技术对草鱼的群体遗传结构改变较大,是快速建立纯系、固定优良性状的有效手段;根据群体遗传纯合度的改变、扩增条带数目差异,应用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可以简单、有效地区分雌核发育群体(或与之相似的高度近交群体)与普通群体。  相似文献   
107.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林果害虫结果表明,该灯能够诱集到区域内发生的所有具有趋光性的害虫,以鳞翅目、鞘翅目为主.根据每日诱虫数量绘制出主要害虫成虫羽化曲线,据此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世代、发生期和发生量,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同时总结了诱杀林果害虫的最佳布灯高度为1.5 m.  相似文献   
108.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SC(200g/l)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该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于2008年6~7月在中稻上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示范,现将示范结果总结下:  相似文献   
109.
<正>牛喘气病,也称牛霉烂甘薯中毒、甘薯黑斑病中毒,是由于牛吃进了一定量的霉烂甘薯而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和间质性肺泡气肿、气喘和皮下气肿。1病因甘薯黑斑病是由爪哇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感染所致。而霉烂的甘薯能产生甘薯毒素,其毒素包括甘薯酮、甘薯醇、甘薯宁、1-薯醇和4-薯醇等。这些毒素具有耐高温性,即通过蒸煮、火烤等处理,其毒素不易被破坏。因此,不论是喂生的或熟的霉烂甘薯,还是有霉烂甘薯加工的副产品如粉渣、酒糟等喂牛,都  相似文献   
110.
氮肥运筹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水稻的生育特性及氮素需求规律进行氮肥运筹,对于降低水稻氮肥用量、减少稻田氮素损失、提高种稻经济效益以及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杂交稻中浙优1号、常规稻南粳5055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就不同氮肥用量及施氮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对氮肥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南粳5055施氮量为225 kg/hm2的处理产量明显高于施氮量180 kg/hm2的处理,而中浙优1号相反。不同施氮比例对水稻产量也有明显影响,增加穗肥施用比例对2种水稻的地上部生长量、氮素吸收量及产量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说明,水稻适宜施氮量的确定要根据品种的不同进行调整;氮肥后移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