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65篇
农学   118篇
基础科学   49篇
  77篇
综合类   882篇
农作物   102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269篇
园艺   169篇
植物保护   1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水稻均衡营养肥对杂交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稻均衡营养肥对杂交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养分吸收特性,以为精准施肥及秸秆还田养分循环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参数。结果表明,水稻均衡营养肥处理的株高、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穗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稻谷中的总钾、S~(6+)和Fe~(2+)含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总磷、Ca~(2+)和Mg~(2+)的含量低于常规施肥处理,总氮含量则基本相同;常规施肥处理的秸秆中总氮、总钾、Mg~(2+)和S~(6+)含量均高于水稻均衡营养肥处理,总磷、Ca~(2+)和Fe~(2+)含量基本相同。均衡营养肥处理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67.8%、60.0%和95.5%,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分别为32.3%、86.0%和100%。可见,水稻均衡营养肥能均衡的为杂交稻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52.
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和对怀安县11个乡(镇)2、50个行政村进行拉网式排查,确定的调查目标包括滑坡及隐患78处、崩塌或潜在崩塌33处、泥石流隐患5处、开挖战备地道引起的地面塌陷4处、险坝1处,共121处地质灾害点,调查内容包括灾害分布特征、成灾规模、危害程度和稳定性状况等。综合分析影响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条件、气象因素及人类活动等,结合发育情况、危害现状和成灾特点,综合判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找出灾害隐患点并划分灾害易发区。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包括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因地制宜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评估,减少人为诱发因素,多渠道筹措地质灾害治理经费等。  相似文献   
53.
对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发生危害和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描述,并对825份标样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中获得菌株431个,根据菌株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出广西荸荠贮藏期腐烂病的主病原菌是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及其他16种病原菌,从而明确了荸荠贮藏期病害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和防控技术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4.
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是引起番木瓜病毒病的最主要病毒,是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es)的成员之一,为单分体正链RNA病毒,由多种蚜虫以非持久方式传播,属PRSV株系,寄主范围可划分为P型和W型两种。P型株系(PRSV-P)是制约生产的主要病原,给番木瓜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关于番木瓜环斑病毒病,国内外研究颇多,肖火根、蔡建和等在抗病性、转基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筛选优良的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也是抗病育种的关键技术。本文对18个番木瓜品种在苗期对PRSV的抗性进行了初步鉴定,以期为抗病材料的早期鉴定提供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55.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油菜湘杂油二号(耐A1型)和浙双758(A1敏感型)的生物量、根尖A1含量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MDA和Pro含量对A1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胁迫7 d时,湘杂油二号根系、地上部和总生物量下降率(13%~36%、13%~36%、5%~17%)均小于浙双758(30%~53%、12%~20%、16%~28%).胁迫14d生物量下降比胁迫7 d时明显.根冠比也随A13+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下降;同时,株高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胁迫7d下,湘杂油二号根尖A1含量在3.94~5.88 μg·g-1之间,浙双758在4.96~7.54 μg·g-1之间,胁迫14 d时根尖A1积累进一步增加.A13+对叶片SOD、CAT和POD具有激活效应,SOD上升幅度较为明显,胁迫7 d和14 d时,200 μmol·L-1A13+浓度下湘杂油二号分别增加2.50倍和2.03倍.浙双758分别增加2.02倍和1.83倍,A13+对CAT和POD的诱导效应小于SOD;从时间差异看,SOD、CAT的绝对活性和增幅在胁迫14 d时小于胁迫7 d,POD相反.叶片MDA和脯氨酸含量均随A13+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升高,MDA含量在湘杂油二号中低于浙双758,而脯氨酸含量是湘杂油二号高于浙双758.研究认为,湘杂油二号根尖排斥A1的能力较强,且叶片能够维持较高的保护酶活性和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因而其耐A1性强于浙双758.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第一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二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三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7.
荸荠贮藏期腐烂病主要病原棘孢木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荸荠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的生长及危害特点,为贮藏期荸荠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棘孢木霉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菌丝在pH3~8时生长量最大;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氮源,碳源以糊精、甘露醇、D-山梨醇最好,氮源以甘氨酸最适;分生孢子需在水中才能萌发,40%的荸荠水溶液可促进孢子萌发,其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pH值为3~7。  相似文献   
58.
稻瘟病是一种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引起的水稻病害,该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瘟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因此,开展稻瘟病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在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Mackill等培育  相似文献   
59.
采用RT-PCR和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以甘蓝自交不亲和系E1和F1柱头cDNA为模板扩增SRKE1和SRKF1基因,以花药cDNA为模板扩增SCRE1和SCRF1基因.经序列比对首次证明E1和F1材料分别为S28和S7单倍型.经三维结构分析,预测SCRE1上C5-C6和C7-C8之间氨基酸序列决定SCRE1的单倍型特异性,SRKE1上TNNSFYSRLKVS序列决定了SRKE1的单倍型特异性,并对两者相对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位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0.
【目的】筛选出适合与甘蔗间套种的春大豆品种,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甘蔗春大豆间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利用9个春大豆品种进行不同甘蔗间作模式(甘蔗行距分别为1.2和1.0 m)的筛选试验,调查大豆田间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甘蔗行距1.0和1.2 m栽培模式春大豆生育期和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P =0.0142)和0.69(P =0.038)。华春2号在1.2和1.0 m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2083.33 kg/ha。在甘蔗行距为1.2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泉豆7号产量较高;而在甘蔗行距为1.0 m的栽培模式下,桂春10号和华春5号产量较高。【结论】华春2号、桂春10号和泉豆7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2 m栽培模式下间作,华春2号、桂春10号和华春5号适宜与甘蔗在行距1.0 m栽培模式下间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