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9篇
  11篇
综合类   146篇
农作物   7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采用RT-PCR方法扩增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与3,非编码区,并将其构建到马铃薯X病毒(PVX)载体中.重组质粒经线性化及体外转录后接种烟草,获得含有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感病植株.感病组织可用于分子检测的质控,也可作为毒源来繁殖阳性参照物质.基于PVX载体制备的参照物质可降低检疫性病毒的生物安全风险,尤其对稳定性强、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高风险病毒的检疫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
陈青  卢芙萍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179-181
就海南省崖城、金江、通什和两院地区豇豆上的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豇豆蚜对敌敌畏、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和氰戊菊酯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以两院地区豇豆蚜作为敏感品系,崖城和金江两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DDV的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21.86倍、22.78倍、17.88倍、13.49倍和10.91倍、12.59倍、11.47倍和13.49倍。通什地区的豇豆蚜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的抗性也有一定的提高,与两院种群LC50抗性比值分别为1.58倍、12.27倍、4.45倍和2.28倍。而且崖城、金江和通什地区豇豆蚜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氰戊菊酯和DDV抗性种群的异质性很强。  相似文献   
53.
椰甲截脉姬小蜂对4种棕榈科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阐明4种棕榈科植物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引诱作用。[方法]用“Y”型嗅觉仪观测了椰甲截脉姬小蜂雌蜂对4种棕榈科植物(椰子Cocos nucifera,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槟榔Areca catechu和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的行为反应。结果14种棕榈科植物未受害心叶和机械损伤心叶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每叶10头椰心叶甲3龄幼虫为害20—48h,幼虫-散尾葵心叶复合体、幼虫-槟榔心叶复合体和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幼虫-大王棕心叶复合体仅在36、48h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小于或大于这些时间范围,4种复合体对椰甲截脉姬小蜂都没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相比之下,椰甲截脉姬小蜂对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的趋向率稍强于其他3种复合体,但对4种复合体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椰心叶甲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心叶后,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可引起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寄主栖境定向行为。  相似文献   
54.
以金叶莸嫩枝和河北杨2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复合配制3种不同配方植物营养液分别处理金叶莸嫩枝插穗,对河北杨枝条进行水培。结果表明,Ⅲ号营养液处理金叶莸嫩枝扦插生根量最多,Ⅱ号次之,Ⅰ号最少;Ⅰ号配方植物营养液对插穗生根的根长促进作用最强;3种配方植物营养液在河北杨枝条水培过程中均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和减缓叶片失水速率,其中Ⅱ号的作用最强,Ⅰ号次之,Ⅲ号较弱。    相似文献   
55.
为了有效防控木薯地下害虫,笔者就木薯主要地下害虫蛴螬、蔗根锯天牛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蛴螬发生一代至少1年,成虫在6~8月雨后羽化出土,高温干旱下,坡地、沙质地及木薯连作地、甘蔗轮作地及花生间套作地受害较重;蔗根锯天牛2~3年发生一代,成虫在4~6月雨后羽化出土,高温干旱下,坡地、沙质地及木薯连作地、甘蔗轮作地受害较重;在种植前选用环保型杀虫剂48%乐斯本乳油 1 0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混合液浸泡种茎5~10 min后种植效果最好,可显著提高出苗率、降低虫害率和提高产量;土坑对金龟子和蔗根锯天牛也具有良好的诱杀效果;“扫虫光”不仅对蔗根锯天牛、蛴螬等木薯主要地下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木薯生长,显著提高鲜薯产量;以种茎药剂处理、土壤药剂处理、土坑诱杀和合理轮作为核心的木薯地下害虫环境友好综合防控效果十分显著,综合防控区平均虫害率由对照的45.6%显著下降到4.2%,产量由对照的16 920 kg/hm2显著提高到49 960 kg/hm2。上述结果为可持续防控木薯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6.
为探讨木薯单爪螨的生态适应性机理,揭示其种群扩散蔓延机制。本研究开展了极端高温胁迫对木薯单爪螨各龄螨的存活率及几种保护酶(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AsA-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42℃高温处理,木薯单爪螨各龄螨最多仅可存活66 h,不能进一步发育。PPO和CAT活性在幼螨体内显著下降,而在前若螨到成螨却显著升高,而尤以前若螨升高最高;与对照相比,AsA-POD活性在幼螨体内无变化,但在前若螨体内可升高达对照的3.286倍,到后若螨期升高至对照的1.923倍,成螨期无显著变化;各龄螨体内POD和SOD的活性均无显著变化。因此,说明PPO、CAT和AsA-POD活性变化可能在木薯单爪螨抵抗高温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
台湾甜椒种子中辣椒轻斑驳病毒检测及其致病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基因序列分析法对一批台湾进境的辣椒种子进行病毒检测及致病型鉴定,同时使用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CAR)标记引物利用PCR方法对该辣椒品种进行L抗性基因检测。DAS-ELISA及RT-PCR结果表明,从该批种子中检测到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 rmild mottle virus,PM MoV)。PCR产物测序分析表明,该序列为PM MoV的外壳蛋白(CP)基因,与已报道的PM MoV序列同源性为92.4%~99.8%。CP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分离物(命名为TW分离物)属于PM MoV的P1,2,3致病型。抗性基因检测表明,该辣椒品种携带有L3抗性基因。TW分离物能够系统侵染该辣椒品种,意味着该分离物已经克服L3基因介导的抗性。本研究报道的PM MoV的P1,2,3致病型在中国大陆尚属首次,这对于抗病辣椒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为了研究香蕉根颈象甲在海南香蕉上的产卵特性,指导田间防控技术,室内研究了香蕉根颈象甲成虫对寄主植物、叶鞘部位的产卵选择性及不同饲养方式下的产卵率。结果表明,在巴西蕉和泰国蕉上,香蕉根颈象甲的产卵率分别为32.87%和30.93%,均显著高于台蕉、大蕉、皇帝蕉和粉蕉;香蕉根颈甲成虫嗜好在香蕉假茎中部叶鞘产卵,在第2层叶鞘的选择性最高,选择系数为45.78%,显著高于其它几层叶鞘的选择系数;分别提供腐烂和新鲜的香蕉假茎让香蕉根颈象甲产卵,周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粒和2粒,可见,香蕉根颈象甲喜欢在腐烂的假茎上产卵。  相似文献   
59.
基于脉动燃烧技术的土壤消毒蒸汽发生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设施园艺土壤蒸汽消毒的蒸汽来源问题,设计了基于脉动燃烧技术的蒸汽发生装置。该装置主要由脉动燃烧发动机和锅体两部分组成,脉动燃烧发动机作为热源,其主体浸没在锅体内部水中。通过功率计算,在饱和蒸汽压力为0.6 MPa条件下满足130 kg/h蒸汽产量需要功率107.12 k W,8组脉动燃烧发动机可以满足功率需求。设计了双化油器脉动燃烧发动机,两只化油器同时进油、进气,通过"Y"型喉管连接,燃烧室呈圆柱形,尾管由3根螺旋管并联组成。试验结果表明,脉动燃烧发动机在空气中和水中均具有良好的启动性和工作稳定性,在空气中工作频率保持在90.80~90.89 Hz之间,平均频率90.86 Hz,在水中工作频率保持在87.27~87.81 Hz之间,平均频率为87.51 Hz。额定工况和非额定工况下,蒸汽发生装置热效率分别为95.5%、95.8%。额定工况下蒸汽产量150 kg/h、油耗9.7 kg/h、功率110.8 k W、尾气温度108℃、过量空气系数1.026,满足土壤蒸汽消毒蒸汽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60.
以黑木耳、香菇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大规模常压灭菌时,料袋不同堆叠方式下培养料理化和生物性状的变化及其对菌丝营养和生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试验组(T1、T3)移动周转架堆叠方式,培养料理化性状优于对照组(T2、T4)的直接墙式堆叠法;在生物性状方面,T1、T3试验组培养料彻底灭菌所需时间为12 h和24 h,比对照组分别缩短54和36 h。菌丝萌发率指标显示,T1、T3试验组料袋接种液体菌种后萌发率为100%,而T2、T4组分别只有10.7%和15.2%。在菌丝营养生长方面,T1组菌丝满袋时间为43 d,菌袋成品率99.5%,分别比对照T2提前6 d和提高10.5百分点。T3组菌丝满袋时间为49 d,菌袋成品率99.7%,分别比对照T4提前6 d和5.7百分点。在子实体生殖生长方面,T1组比对照T2总产量增加28.9%,T3组比对照T4总产量增加7.5%。研究表明,采用移动周转架堆叠方式,不但提高灭菌工效,还有效提升了料袋的质量性状,有利于黑木耳、香菇栽培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