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7篇
  3篇
综合类   129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36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将中药有效成分黄芩苷(Baicalin,Bai)和川芎嗪(Ligustrazine,Lig)添加到小鼠2-细胞胚胎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比较其体外发育能力,并将体外发育的桑椹胚、囊胚进行2种程序常规冷冻.解冻后形态正常的桑椹胚、囊胚分别培养8~14 h、6~8 h,比较各组胚胎的冷冻-解冻发育效果及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率和产仔率等.结果各试验组胚胎孵化率,Bai组(80.6%)、Lig组(78.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51.8%)(P<0.01).孵化胚胎细胞计数结果显示, Bai组(81.9±6.2)和Lig组(83.9±7.7)与对照组(77.4±5.6)差异极显著(P<0.01);程序1和2的桑椹胚解冻囊胚发育率,以Bai、Li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囊胚解冻存活率,2个试验组均好于对照组.受体妊娠率、产仔率以及初生仔鼠、离窝仔鼠平均体重、离窝成活率等指标,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以中药有效成分各组别均好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中药有效成分Bai和Lig能显著地提高小鼠 2-细胞胚胎体外发育能力,并有利于提高冷冻-解冻后移植胚胎的发育潜力.  相似文献   
262.
长颈鹿血矛线虫ITS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来自长颈鹿皱胃的血矛线虫进行虫种鉴定。方法对样品XM9和XM11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1、5.8 S、ITS-2)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公布的血矛线虫(Hae-monchus)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来自长颈鹿皱胃的2条血矛线虫具有相同的ITS序列,5.8 S与ITS-1分别为153 bp、404 bp,与GenBank分布的捻转血矛线虫序列是一致的。ITS-2序列为231 bp,第753位是一个多态位点,该序列与来自国外的H.contortus,H.placei,H.longistipes存在0-18个碱基差异。结论来自长颈鹿的血矛线虫是捻转血矛线虫。  相似文献   
263.
睾丸酮假单胞菌(Pesudomonastestosteroni)是一种土壤性条件致病菌,我园白黄占鹿、岩羊、大耳羊、白沙长角羚等动物曾发生多例该菌感染。1病情及症状1997年8月至1998年3月,我园饲有8头非洲大耳羊(Dorcatragusmega...  相似文献   
264.
蟒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蟒蛇 (Pyhonmolurus)属于蟒蛇科 ,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 0 0 0年 12月 ,广东某野生动物保护站截获非法贩运的5条蟒蛇先后发生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aeruginosa )感染 ,死亡 2条。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蟒蛇重 10~ 2 0kg ,头部、腹部、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陈旧创口。创面恶臭 ,有灰黑色腐败物质粘附 ,清除后可见黄白色粘稠的液体渗出。蛇身腹部较大 ,按压有波动感 ,其中 2条蟒蛇腹部部分鳞片脱落。经简单创面消毒敷药后 ,观察到蟒蛇拒食 ,呕吐 ,呕吐物暗红色 ,粥状 ,腥臭 ;鼻腔有血色粘稠液体…  相似文献   
265.
基于核糖体DNA第一与第二转录间隔序列以及5.8S序列,以分离自广州动物园大熊猫体内的蛔虫为研究对象,用保守引物NC_5和NC_2对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ITS-2及5.8S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后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液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鉴定大熊猫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目的片段总长为910 bp,2个不同样品之间的ITS及5.8S序列没有差异,与GenBank~(TM)中的拜林蛔线虫(Baylisascaris transfuga)、猪蛔虫(Ascaris suum)和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的ITS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6.6%、82.9%和82.7%。结果表明,此次分离的大熊猫蛔线虫可能为拜林蛔线虫。  相似文献   
266.
不同种植模式烟田土壤细菌种群特征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烟田细菌种群特征与烤烟青枯病发生的相互关系,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烟草连作(连作4年、8年和12年),轮作(烟草–玉米、烟草–百合、烟草–萝卜),绿肥(黑麦草、箭舌豌豆和油菜)还田等种植模式下烟田耕层土壤的细菌种群特征。结果表明:连作年限越长,烟田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均一度越低,土壤细菌生态网络趋于松散,青枯病害发生更为严重,连作8年与12年烤烟青枯病发病率分别为连作4年的33.60倍与33.69倍;烟草–玉米轮作与黑麦草还田可明显改善烟田细菌群落结构,在青枯病发病盛期,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42与6.92,均一度指数分别为0.81与0.85,青枯病发病率相对较低,分别较烟草连作降低59.26%与95.80%;发病盛期,烟田土壤酸杆菌门和总病原菌的种群丰度与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放线菌门与烟草青枯病发病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67.
建立了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苎麻和土壤中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这4种农药在苎麻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采用乙腈提取,PSA、GCB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经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5、0.5和5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4种农药在苎麻中平均回收率为86.5%~108.3%,相对标准偏差≤5.4%,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kg;在0.002、0.02和0.2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4种农药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9.0%~106.7%,相对标准偏差≤5.9%,最低检测浓度为0.002 mg/kg。消解动态试验表明:4种农药在苎麻和土壤中的消解行为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苎麻中半衰期在10.6~15.1 d之间,土壤中在11.0~23.2 d之间。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在15~112.5 g/hm~2施药水平下,施药1~2次,施药间隔期5 d,收获期距末次施药间隔5、10、15、20 d时,4种农药在苎麻中的残留量在0.281~4.628 mg/kg之间,土壤中残留量在0.002~0.196 mg/kg之间。  相似文献   
268.
针对当前气象信息更精、更细、更及时的需求同信息发布能力不足的矛盾,提出基于GSM MODEM的天气播报系统.该系统使用了PC多样化气象信息采集和对GSM MODEM控制技术,具有及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特别适用广大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269.
可口革囊星虫生殖周期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可口革囊星虫体腔生殖细胞的发育和形态特征的周年观察,逐月统计体腔卵母细胞的数量,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雌雄异体,性比为1∶1,无可见的生殖腺结构,原生殖细胞在体腔液中发育。体腔内全年都有生殖细胞存在,排卵期与产卵期出现重叠现象,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根据卵母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存在方式可分为5个发育阶段:细胞增殖期、细胞质生长期、胶质膜形成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雄性生殖细胞在成熟之前,以细胞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液中,其发生和产出过程,在时间上与卵母细胞同歩。成熟的生殖细胞经肾管排出、体外完成受精。宁德地区可口革囊星虫的生殖季节为5~9月,其中7~8月为繁殖盛期。体腔卵母细胞的长径与短径呈线性关系:Y=1.14X-0.7316(R2=0.9711)。  相似文献   
270.
从辣椒果实胎座中分离出60株内生细菌,平皿对峙培养发现13株细菌对辣椒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有拮抗作用,其中6株对白绢病抑制率较高的生防菌对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和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psici)病原菌也有抑菌活性。16Sr 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242和T44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YZ12、G241、T151、T44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以单一菌株或菌株复配进行盆栽试验,结果 G241和T443复配后对辣椒白绢病的防效达到88.41%,高于单一菌株G241(29.14%)和T443(38.16%)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