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1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46篇 |
出版年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百御素100mg/kg、金霉素500mg/kg进行肉鸡饲养试验。48d后,百御素组成活率略高于金霉素组,比金霉素组提高了0.54%;平均日增重方面,百御素组比金霉素组提高了8.21%,差异显著(P〈0.05);平均日采食量方面,百御素组比金霉素组提高了7.30%,差异显著(P〈0.05);料肉比方面,百御素组略低于对照组,比金霉素组降低了0.54%。试验表明,饲料中添加百御素可完全替代金霉素,并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试验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E株,通过泄殖腔、鼻腔和尿囊腔接种雏鸡和鸡胚后不同时间法氏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12~48小时,雏鸡法囊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淋巴滤泡髓质部及皮质部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空,形成腺管样结构或囊状空泡,接毒后72~144小时,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坏死排空,淋巴滤泡萎缩,网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胚胎发育时期,法氏囊粘膜上皮肿胀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形成延迟或不完整,淋巴滤泡内淋巴细胞缺乏或空虚。探讨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胚胎发育时期的雏鸡发育时期法氏囊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随着农业生产的持续转型升级,本文就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论述。在分析了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今后如何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蝴蝶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明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1,23(3):50-57
作者采取定点,定时采集与护林员协助采集相结合的方法,经过8年的连续调查,采集蝴蝶标本近10万件。经研究获取西双版纳州系统的蝴蝶资料,主要包括:1、西双版纳州蝴蝶名录,计164属382种(含亚种);2、西双版纳蝴蝶新记录名录,计89属134种(含亚种);3、西双版纳州蝴蝶资源统计。 相似文献
19.
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及其流感病毒受体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测定斑鸠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流感病毒受体的类型和分布。【方法】以5×104EID50/只的剂量经滴鼻、点眼途径感染A/Chicken/Beijing/2/2009(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感染8只斑鸠和8只SPF鸡,对试验斑鸠和SPF鸡进行临床症状、大体病变、组织学病变的观察及病毒抗原的定位、病毒分离和感染抗体的测定。【结果】攻毒后5d,斑鸠和SPF鸡未见异常临床表现和大体病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在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和下段上皮细胞的胞浆内检测到了大量阳性流感病毒蛋白颗粒;斑鸠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5%(6/8),SPF鸡咽拭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00%(8/8)。攻毒后14d,斑鸠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I抗体阳性率为80%(4/5),SPF鸡HI抗体阳性率为100%(5/5)。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受体检测结果表明,斑鸠的喉头、气管上段、中段、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存在SAα2, 3Gal和SAα2, 6Gal两种连接键型的受体。【结论】斑鸠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Chicken/Beijing/2/2009(H9N2)易感,且斑鸠的喉头和气管上、中、下段上皮细胞表面同时存在能够与禽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 3Gal受体和与人流感病毒结合的SAα2, 6Gal受体。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及其遗传进化情况,了解其与其他动物源大肠杆菌的亲缘关系,采集西藏牦牛腹泻粪便240份,采用微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血清型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16SrRNA鉴定、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获得的16株牦牛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中:3株与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5株与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2株与犊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4株与牛源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1株牦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单独形成一个较远的分支;1株与痢疾杆菌和人源出血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成为对人类造成潜在危险的病原菌。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与牛源、禽源、猪源、人源大肠杆菌的之间亲缘性很近,存在跨种间传播风险。该种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动物致病试验表明,致死率高达95%,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