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6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梅迪病(maedi)是绵羊的重要慢性传染病之一,病原为病毒。此病在北方一些省区广泛分布,发病率较高,据报道,在有的羊群可达7—8%。  相似文献   
82.
铜中毒对雏鸭免疫器官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选用1日龄天府肉鸭健雏21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12.16mg,kg)、中毒1日粮(Cu850mg/kg)和中毒11日粮(Cu1050mg/kg)7周,以超微病理学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观察研究了铜中毒对雏鸭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电镜观察,铜中毒Ⅰ组和中毒Ⅱ组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发生凋亡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凋亡的淋巴细胞表现为染色质凝聚、边集、细胞核呈新月形、“C”形、花瓣状、圆环状或圆斑状,并出现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测定.2个中毒组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铜中毒可以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3.
本文是为研究减除草木樨中香豆素和双香豆素对家畜的毒害而设计的动物式试验的一部分。检验用家兔24只,分为四组,每组6只。I组香豆素染毒剂量为25毫克/公斤体重,Ⅱ、Ⅲ组双香豆素柒毒剂量分别为1.385毫克/公斤体重、4.553毫克/公斤体重,Ⅳ组为对照组。Ⅰ组饲喂60天,全部存活。Ⅱ组于第8天——第13天间死亡2只,其余到27天均死亡。Ⅲ组表现急性出血危象,于第6天——第9天全部死亡。病理组织学检验证明,两种成分对家兔均可引起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的功能细胞发生变性,间质血管充血或出血,轻度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而双香豆素对家兔的特征性损害则为出血性素质变化。  相似文献   
84.
在301只(试验组260只,对照组41只)健康肉用家兔上对中药十八反(藻、戟、遂、芫与甘草组)的刺激作用和毒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内容包括临床观察、血液及生化指标测定、病理剖检及组织学检查等.用实验量的四种单味药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及其与甘草配伍后,在260只家兔(其中60只进行了组织学检查)于服药后5、24、48小时观察,临床不显异常变化。病理学及组织学检查的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明显差异。血液12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单味组与健康对照组、配伍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非配对 t 检验,其结果无一定规律性。计96个项目中,28项表现差异显著(P<0.05),13项表现差异非常显著(P<0.01)。试验结果还表明,大戟与甘草配伍后其毒性比单味大戟增强,而甘遂与甘草配伍后其毒性比单味甘遂减弱。  相似文献   
85.
【目的】为明了偶蹄动物PrP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异与结构、功能和朊粒病传染种间屏障的关系以及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利用DNAstar和Clustalx程序及treev32软件进行了22种偶蹄动物的43个完整PrP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多重排比和进化树构建;【结果】不同种属偶蹄动物的PrP基因完整ORF大小有所差异,范围为768~795 bp,可编码255~264个氨基酸的朊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偶蹄动物间≥88.6%和≥93.3%,反刍动物间≥95.4%和≥96.5%。共发现40个点突变和2个突变区。在N-端柔韧无序"尾"区(25~135)以八肽重复缺失为主,球形结构域区(136~241)以点突变为主,点突变主要簇聚在S1 -折叠前的柔韧无规卷曲区的C-端部分和HC -螺旋内。氨基酸104~135区和球形结构域区存在有8个高突变位点。已知PrP肽基元和功能位点如芳烃回文序列基元、2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2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1个酪氨酸硫化位点、形成二硫键的2个半胱氨酸以及GPI锚锚着点丝氨酸为偶蹄动物所共有,各种间变异体的各结构模式非常一致。进化关系分析,可将偶蹄动物PrP基因区分为3大类,反刍动物PrP基因分为3小类。令人意外的是,2个双峰驼PrP基因的进化关系与牛属动物基因同源。【结论】偶蹄动物的PrP基因是一个保守基因,氨基酸104~135区和球形结构域区内的8个高突变位点可能是影响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朊粒病传染种间屏障的主要位点,物种间各氨基酸变异并不影响PrP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