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综合类   19篇
畜牧兽医   6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51.
羊北萱草根中毒研究:视觉传导径变化和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11例绵羊和8例山羊的试验性北萱草根中毒。用北萱草根干粉喂给试验动物:3例每天11克/只,连续给药12天;6例每天21克,连给7天;5例每天21克以上,连给5天;这些动物均发生中毒,于1~2周后急宰。上述病例均见到临床症状、眼观与镜下变化。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双目失明、沉郁和饮食废绝。视径的病理损害最重要。退行性变化主要局限在视径的视神经和视网膜。后者还有明显的循环障碍。文中作者讨论了这一中毒病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52.
增强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DNA重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DNA疫苗、病毒和细菌活载体疫苗等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日益成为医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DNA疫苗在许多方面优于传统的灭活苗和减毒苗,但其免疫效果的稳定性和确实性方面尚存不足。影响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多数研究者主要通过目的基因的选择、促进外源基因在体内表达、改善疫苗导入方式以及辅以免疫刺激序列和免疫佐剂等方面来提高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果DNA疫苗在免疫效果方面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则它进入临床使用大有前途。  相似文献   
53.
甘肃省某动物园饲养的1只7岁的雌性大熊猫于1999年7月13日死亡.经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确认为蛔虫性出血坏死性胃肠炎,现将其病理变化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大熊猫于同年4月因病被某县一农民救助,后被转送至动物园饲养.在此期间,一直呈现病态,其临床表现为精神不佳,不喜动,卧地发出吭吭声,食欲不好,排血性粘液便,虽经对症抢救治疗,但无明显好转,终于7月13日凌晨死亡.   ……  相似文献   
54.
近年来,我省甘南、天祝、民勤、永昌、山丹、金塔等州县,牦牛和黄牛犊发生了以呼吸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急性病,因此当时被认为是“肺肠炎”。为了查明病原,1980年—1981年,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家畜传染病教研组和病理教研组有关人员,曾先后赴甘南、  相似文献   
55.
对尤氏泰勒虫人工感染的绵羊进行了病理学观察。主要的组织病变:淋巴结充血、出血及淋巴窦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肺脏出血,间质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肺泡隔增厚;肾小球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淋巴网状细胞灶状积累,甚至形成结节;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染色不均;肠道固有膜明显充血、出血;肝细胞颗粒变性,有散在细胞坏死,汇管区和小叶间有淋巴网状细胞增生;瘤胃黏膜下层有散在性出血,肌层见灶状出血。  相似文献   
56.
对37 例因腹泻症而死亡的初生羔羊(7 日龄内)心、肝、脾、肺、肾、真胃、小肠、淋巴结、骨骼肌和平滑肌进行了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这些组织器官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细胞变性和坏死。在多种组织器官的间质,发生局灶性纤维素样坏死。此外,还发现心脏浦金野氏纤维的退行性变化。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猪带绦虫虫卵和六钩蚴膜的超微结构。【方法】猪带绦虫病患者用槟榔、南瓜籽法驱虫,收集成熟虫卵。次氯酸钠法破壳后,等渗percoll溶液收集六钩蚴,人工肠液激活六钩蚴。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虫卵和六钩蚴。【结果】猪带绦虫成熟虫卵呈卵圆形,直径约为50-58μm,由胚膜、内胞质层、六钩蚴膜和六钩蚴等几部分组成;发育期猪带绦虫六钩蚴的膜结构由外向内分别是外胞膜残留层、外胞质层(包括不规则较致密的外层和均质透明的内层)、胚膜(包括胚层和内胞质层)和六钩蚴膜,而成熟六钩蚴的膜结构仅六钩蚴膜一层,厚度约为49-51nm。【结论】猪带绦虫虫卵和六钩蚴膜的超微结构和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及肥胖带状绦虫(T.saginata)的超微结构相似,但膜下层的糖原颗粒外周无包膜。  相似文献   
58.
对藏獒和松狮犬的犬瘟热自然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尸体剖检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病毒主要侵害犬的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和免疫系统.肺脏呈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的变化,肺泡壁结构消失,肺泡腔内有大量巨噬细胞;胃、肠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脑膜和实质充血、水肿,可见微血栓形成;心脏明显扩张,右心肥大,心室腔内有鸡脂样凝血块;免疫器官受损严重,脾脏和淋巴结均呈明显退行性病变.在胃腺上皮细胞、肝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内发现嗜酸性的核内或胞浆包涵体.  相似文献   
59.
【目的】为明了偶蹄动物PrP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异与结构、功能和朊粒病传染种间屏障的关系以及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利用DNAstar和Clustalx程序及treev32软件进行了22种偶蹄动物的43个完整PrP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多重排比和进化树构建;【结果】不同种属偶蹄动物的PrP基因完整ORF大小有所差异,范围为768~795 bp,可编码255~264个氨基酸的朊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偶蹄动物间≥88.6%和≥93.3%,反刍动物间≥95.4%和≥96.5%。共发现40个点突变和2个突变区。在N-端柔韧无序"尾"区(25~135)以八肽重复缺失为主,球形结构域区(136~241)以点突变为主,点突变主要簇聚在S1 -折叠前的柔韧无规卷曲区的C-端部分和HC -螺旋内。氨基酸104~135区和球形结构域区存在有8个高突变位点。已知PrP肽基元和功能位点如芳烃回文序列基元、2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2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1个酪氨酸硫化位点、形成二硫键的2个半胱氨酸以及GPI锚锚着点丝氨酸为偶蹄动物所共有,各种间变异体的各结构模式非常一致。进化关系分析,可将偶蹄动物PrP基因区分为3大类,反刍动物PrP基因分为3小类。令人意外的是,2个双峰驼PrP基因的进化关系与牛属动物基因同源。【结论】偶蹄动物的PrP基因是一个保守基因,氨基酸104~135区和球形结构域区内的8个高突变位点可能是影响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朊粒病传染种间屏障的主要位点,物种间各氨基酸变异并不影响PrP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60.
双峰驼血淋巴结的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首次确定我国双峰驼具有血淋巴结这一形态结构。其外观呈卵圆形、紫红色,直径6-11mm,常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在组织学上,外有一层由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薄而疏松的被膜,其中有较多的血管和淋巴管;被膜伸入内部形成细小且分布散乱的小梁,但未将实质分隔成明显的小叶。实质由大量的血窦、较少的淋巴小结和淋巴窦构成,未见索状淋巴组织。血窦可分为边缘窦和中间窦,充满血液,前者位于被膜下方,较宽大,呈索状排列;后者狭窄,吻合成网;窦壁由内皮和基膜组成。淋巴窦较少,窦壁完整,明显扩张。淋巴小结多呈卵圆形,散在分布于血窦之间,由淋巴、网状组织构成,有的有明显的的生发中心。和他种动物相比,双峰驼血淋巴结在组织学上有以下特点:(1)除具有血管和血窦外,还有淋巴管和淋巴窦;(2)实质无皮质和髓质之分;(3)淋巴组织主要为淋巴小结,未见索状的淋巴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