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分析苜蓿素对脂多糖诱导下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炎和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将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成4组,即基础培养基(对照)和基础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μg·m L-1LPS(L)、1μg·m L-1LPS+10μg·m L-1苜蓿素(L+T)和10μg·m L-1苜蓿素(T)。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L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而T组则显著升高(P0.01)。2)L+T组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L组(P0.01),而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低于L组(P0.01)。3)LPS能够显著升高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oll样受体2(TLR2)、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表达水平(P0.01),而添加苜蓿素能够显著降低IL-1β、TNF-α、TLR2和TLR4的表达水平(P0.01)。4)与对照组相比,T组细胞的酪氨酸激酶2(JAK2)、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5(STAT5)、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和核糖体S6蛋白激酶1(S6K1)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而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1(CAT1)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LPS能够显著降低细胞的CAT1、L型氨基酸转运载体1(LAT1)、STAT5、m TOR和4EBP1表达水平(P0.01或P0.05),而添加苜蓿素能够显著升高STAT5表达水平(P0.01)。结果表明,乳腺细胞在LPS刺激下,导致细胞内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升高和抑制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添加苜蓿素能够抑制乳腺细胞内炎症因子基因表达,但对乳蛋白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作用不明显;无LPS刺激下,添加苜蓿素能够提高乳腺细胞活性和促进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2.
23.
纤维素酶对大黍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首次刈割鲜大黍 ,经预干处理、用稻草调水分后 ,分别设对照和添加纤维素酶的 4个组 ,青贮 6 0d ,评定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 :1.常规成分 :青贮饲料的pH ,添加纤维素酶情况下 ,预干处理显著低于添加稻草组 ,粗蛋白质为预干各组显著高于添加稻草组 ,粗纤维含量添加稻草组低于预干组 ,挥发性碱基氮含量由于纤维素酶的添加而显著降低 ;2 .细胞成分 :青贮饲料的细胞内容物含量由于稻草的添加而显著减少 ,添加纤维素酶显著提高细胞内容物含量 ,中性洗涤纤维随着稻草和纤维素酶的添加而显著降低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着纤维素酶的添加而显著降低。 3 .短链脂肪酸 :青贮饲料中乳酸含量由于纤维素酶的添加而显著增加、稻草的添加而显著降低 ,乙酸含量在预干大黍情况下 ,由于纤维素酶添加而显著增加 ,而添加稻草的各组则相反 ,丙酸各组含量很低 ,预干组添加纤维素酶显著降低其含量 ,丁酸在添加稻草各组中 ,添加纤维素酶组显著增加 ,而预干各组则相反。 4.糖含量 :青贮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增加了五、六碳单糖的含量 ,其中以预干大黍情况下增加幅度明显。 相似文献
24.
25.
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大鼠繁殖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脂多糖(LPS)作为自由基的诱发剂,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作为自由基的清除剂,探讨自由基对大鼠繁殖性能的损伤及抗氧化剂的修复作用。将64只70日龄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6只,雌雄对半。对照组和损伤模型组饲喂基础日粮,抗氧化剂组和损伤修复组饲喂基础日粮并添加0.8 mL/d.只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损伤模型组和损伤修复组腹腔注射1 mg/kg LPS,对照组和抗氧化剂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研究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雌鼠和雄鼠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LPS的雌鼠雌二醇浓度下降,受孕率降低,雄鼠精子数目、精子活动率和a级精子数显著降低。日粮中添加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使雌鼠生育综合指数明显提高,血清中雌二醇含量升高,雄鼠精子数目增加,精子运动能力增强,断奶时仔鼠的数量和存活率提高。与损伤模型组相比,损伤修复组可一定程度提高大鼠的生育状况。结果提示,注射LPS导致大鼠产生氧化应激,对机体生殖机能造成损伤,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具有提高大鼠繁殖性能并一定程度修复繁殖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为探索牧草青贮料作为肥育猪抗热应激原料的可行性,选用48头体重78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肉猪,将其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青贮料添加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牧草青贮料。测定试验猪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等血清生化指标、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猪血清LDH、CK、AST、ALT和MDA含量显著降低,猪对总能量、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但在相同投喂量的情况下对肥育猪的平均日增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7.
28.
肠上皮细胞极易受氧化的损伤,研究肠上皮细胞损伤有构建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2种做法,单纯使用动物模型研究有成本高、不稳定、难以进行机理研究等弊病,构建合适的细胞培养模型作为动物模型的补充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常见的氧化应激造模方式有物理方法(如辐射、缺氧/复氧)及化学方式(如添加过氧化氢、(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等,每种造模方式都有其适用的模拟条件,实际研究时需根据研究者的研究内容进行选择。常用的肠上皮细胞有原代培养细胞和传代细胞2类,原代培养细胞能较真实反映肠上皮细胞特点,但有操作繁琐、无法长期使用等缺点,传代培养细胞种类较多,需要研究者针对研究的种属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9.
用4只体重(35±2.5)kg装瘤胃瘘管、十二指肠和回肠T型瘘管的徐淮白山羊,饲喂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比(NDF/NFC)不同的A、B、C、D 4种日粮,分别利用二氨基庚二酸和卵磷脂作为瘤胃细菌和纤毛虫的内标物测定进入十二指肠的细菌、纤毛虫及过瘤胃饲料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的流量与组成,研究对山羊小肠内可吸收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肠可吸收氨基酸(AA)中,B组细菌AA为1.54 g/d,极显著高于A组(0.45 g/d)、C组(0.36 g/d)、D组(0.39 g/d)(P<0.01),且B组占可吸收AA的38.4%,显著高于D组(24.84%)(P<0.05),极显著高于A组(13.25%)和C组(14.81%)(P<0.01);纤毛虫AA在A组为1.22 g/d,分别极显著高于B组(0.63 g/d)、C组(0.57 g/d)、D组(0.42 g/d)(P<0.01),且A组占可吸收AA的36.74%,B、C、D组分别占15.71%、23.45%、26.75%;来自过瘤胃饲料的小肠可吸收AA中,A、B组分别为1.65、1.84 g/d,显著高于C组(1.51 g/d)(P<0.05),极显著高于D组(0.76 g/d)(P<0.01),占可吸收AA%以C组(61.73%)为最高,显著高于A组(49.13%)、D组(48.41%)(P<0.05),极显著高于B组(45.88%)(P<0.01),即B组转化为微生物蛋白质的效率最高;在微生物蛋白质的AA组成中,纤毛虫的AA组成相对稳定,食糜颗粒相结合细菌的AA含量组成比食糜液相结合细菌相对稳定,食糜液相结合细菌AA变化直接影响小肠内可吸收的细菌AA组成与数量。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