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了研究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和牛磺酸(Tau)对断奶仔猪血液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28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将72头健康、体重相近仔猪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6头,公母各半,进行为期28 d的饲养试验。4个处理组分别为: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0. 25%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组)、基础日粮+0. 1%牛磺酸(Tau组)、基础日粮+0. 25%甘氨酰谷氨酰胺+0. 1%牛磺酸(复配组)。结果:Tau组中的血浆中超氧化歧化酶活性(SOD)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对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除Gly-Gln组在第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4、21及28天差异均不显著(P>0. 05)。对于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GSH),在第14和21天Gly-Gln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对于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AKP),Gly-Gln组在第7和14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第21和28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研究表明:饲粮中分别或同时添加甘氨酰谷氨酰胺和牛磺酸有提高断奶仔猪血浆中的SOD、GSH-PX活性和GSH含量的趋势(P>0. 05),降低了血浆AKP活性(P<0. 05),从而提高了仔猪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2.
浅谈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入手,对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深远意义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3.
庄浪县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比利时(C.Ducattillon)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模型,对庄浪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进行了预测,经1年的应用,预测结果较为准确,误差不超过5 d,可及时指导田间防治工作,以期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江苏泰兴市某鸡场育雏贵妃鸡在15日龄同时接种了新城疫(NDV)Ⅳ系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中等毒力疫苗.40日龄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严重下降,近30%鸡只卧地,大部分鸡只消瘦,鸡群大小不均匀,拉绿色、黄色、白色稀便.当地兽医诊断为IBDV和NDV或AIV混合感染.注射IBDV高免蛋黄2次后,病情却反复数次且日趋严重,随后送本实验室诊断.经实验室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检测,确诊该鸡群为IBDV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研究甘氨酰谷氨酰胺和牛磺酸对早期断奶仔猪小肠粘膜中不同肠段中AKP酶、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麦芽糖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ly-Gln组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粘膜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麦芽糖酶活性(P0.01),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粘膜中的AKP酶、麦芽糖酶活性(P0.01);显著提高了回肠粘膜中的麦芽糖酶活性(P0.05)。Tau组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粘膜中的麦芽糖酶活性,空肠粘膜中的蔗糖酶(P0.01);显著提高了回肠粘膜中的γ-GT、麦芽糖酶、蔗糖酶活性(P0.05)。复配组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粘膜中的麦芽糖酶活性(P0.01),γ-GT、蔗糖酶活性(P0.05);显著提高了空肠粘膜中的麦芽糖酶、蔗糖酶(P0.01);显著提高了回肠粘膜中的γ-GT、麦芽糖酶、蔗糖酶活性(P0.01)。  相似文献   
36.
云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在这一地区有着丰富的普洱茶资源,而普洱地区与普洱茶的关联效应使得茶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影响进一步突出。对于普洱茶包装设计来说,想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优化其产品效益,就必须丰富设计图案,创新设计思路入手,只有做好茶叶产品形象推广,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云南普洱茶的推广,本文拟从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分析入手,结合地域文化的具体含义,分析云南普洱茶的相关地域文化内涵,依据茶叶图案设计的要求和价值认知,从而全面探索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云南普洱茶图案设计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37.
TCP(Teosinte branched 1/Cycloidea/Proliferating cell factors)转录因子作为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重要进程。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花生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结合花生侧枝转录组数据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倍体花生AABB、二倍体AA和BB基因组中分别鉴定获得30个AhTCPs、11个AduTCPs和10个AipTCPs,定位到14、6和5条染色体上;与拟南芥AtTCPs蛋白聚类分析发现,花生TCP蛋白可分为Class Ⅰ和Class Ⅱ(CYC/TB1和CIN)2个亚类;AhTCPs基因中含有1~6个数量不等的外显子和5个不同的motif;蛋白质长度为131~65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9.94~72.66 kD;大部分成员定位在细胞核上;家族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在AA、BB、AABB基因组分别获得77、75和94种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结果分析表明,24个AhTCPs在侧枝发育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大多数AhTCPs基因在2个品种(‘冀花5号’和‘M130’)6个时期中高表达。以上...  相似文献   
38.
翁梓雨  李双  陈娟娟 《核农学报》2022,36(7):1402-1412
为深入了解饵料微藻中类胡萝卜素在双壳贝类生长发育阶段中的吸收和代谢过程,本试验选择我国重要的滩涂养殖贝类——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分析饵料微藻喂养后的幼虫阶段——担轮幼虫、D形幼虫、壳顶期、眼点期和稚贝期中类胡萝卜素分布和代谢变化。结果表明,在9种饵料微藻中,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 290.7和1 326.4 mg·kg-1。外源摄入这两种饵料微藻后,幼虫阶段中共鉴定出5种类胡萝卜素,包括1种新合成类胡萝卜素(贻贝黄素)和4种微藻来源类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岩藻黄酮醇、岩藻黄素),其中岩藻黄素的含量最高,与微藻中岩藻黄素含量高的现象一致。担轮幼虫中未检测到类胡萝卜素,而贻贝黄素仅从壳顶期开始检出。类胡萝卜素的变化与发育阶段呈正相关,从D形幼虫到壳顶期,岩藻黄酮醇、岩藻黄素、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累积最为迅速,分别增加了20.3、20.3、8.0和1.5倍,并在稚贝期达到最高值。此外,与类胡萝卜素吸收代谢相关的基因ABCA1、SRB1和βCMOOX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其中,参与合成代谢的βCMOOX表达最显著,从壳顶期到稚贝期,其表达量增加了38.2~43.3倍,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壳顶期贻贝黄素的合成。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贝类生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及代谢途径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9.
为探究由气候变化、浅海海水污染加剧等因素造成的铜藻爆发性漂浮增殖现象,明确铜藻的漂浮生长机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HPLC-QqQ-MS)技术建立11种色素(岩藻黄素、角黄素、玉米黄质、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ε-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和 ζ-胡萝卜素)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型及不同部位的铜藻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0种色素,其中东极岛漂浮型铜藻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叶黄素、玉米黄质和岩藻黄素含量最低;定生型铜藻的色素总量是漂浮型铜藻的1.6倍;铜藻气囊中含有大量的叶黄素、岩藻黄素、玉米黄质、叶绿素a和叶绿素b等5种色素。本研究建立了快速、灵敏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铜藻中的10种色素种类和含量分布规律,为铜藻的健康、可控利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0.
地黄纤维素合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前克隆的地黄Rgh BNG基因碱基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特异引物,采用hi TAIL-PCR技术从怀地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578 bp DNA片段。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它与根癌土壤杆菌、土壤杆菌的纤维素合酶基因的同源性达81%~91%;它所含的45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根癌土壤杆菌、土壤杆菌、菜豆根瘤菌、豌豆根瘤菌纤维素合酶基因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83%~99%,说明蛋白质可能具有纤维素合酶的结构域。用hi TAIL-PCR技术克隆怀地黄纤维素合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和在地黄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