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掌叶大黄种子灌浆动态及其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选用甘肃礼县种植的三年生掌叶大黄种株,在盛花期挂牌标记开花一致的植株,开花第 10天开始通过定期测定籽粒千粒重、含水量和发芽率,对种子灌浆动态及其发芽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三年生掌叶大黄千粒鲜重在开花后36 d达到最大,随后迅速下降到接近相应干重的水平。干重变化的趋势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快增期在花后13~36 d,灌浆速率呈“快-慢-快-慢”规律,因降雨出现2次低谷。籽粒脱水速率随灌浆进程加快,含水量持续下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花后36 d内随灌浆递进均显著提高,之后出现差异,其与籽粒干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掌叶大黄籽粒灌浆速率受天气的影响大,籽粒脱水加快是种子成熟的标志,成熟度对种子发芽具有显著影响,采收期应在花后46~52 d(7月上旬),种子含水率12%~16%,茎秆尚未枯萎时为最佳。  相似文献   
32.
不同培养基对波棱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波棱瓜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波棱瓜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Ne+1.0mg/L6-BA+1.0mg/L2,4-D+2.0mg/LNAA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诱导时间短,生长快,质地致密颗粒状,有光泽,培养20d后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3.3%,为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33.
甘肃贝母种子吸水及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吸水规律进行测定,并设置不同温度(10,15,20,25,10/20℃变温)进行发芽试验,旨在为其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重为0.72~0.82g。经20℃保湿储藏45d基本完成形态后熟,沙子与种子(4∶1)混合5~10℃层积150d基本完成生理后熟,种子吸水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分急剧吸水期、稳定吸水期和饱和吸水期3个阶段。温度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黑暗下10~15℃内,随温度升高发芽质量显著改善,15℃发芽最佳,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90.67%和89.33%。当温度超过15℃,发芽质量又显著降低,高温还抑制芽的伸长。以上结果说明经后熟处理后,温度是决定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议生产中当土温达15℃是甘肃贝母种子最佳播期,育苗期应保湿遮阳。  相似文献   
34.
盐胁迫下黑果枸杞幼苗对外源甜菜碱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永伟  陈垣  郭凤霞  王龙强 《草业科学》2012,29(9):1417-1421
以盐生植物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幼苗为试验材料,在300 mmol·L-1 NaCl胁迫下,用0.5、1.0和2.0 mmol·L-1甜菜碱根灌处理,第7和14天时测定黑果枸杞幼苗叶片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黑果枸杞叶片叶绿素总量、质膜相对电导率、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在等盐分胁迫下,黑果枸杞幼苗经过甜菜碱处理后,MDA和膜透性伤害率显著降低,叶绿素总量、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提高,并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有效抑制了MDA的产生,缓解了对细胞膜的伤害,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叶绿素总量、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说明盐胁迫下施用适宜浓度的甜菜碱可改善黑果枸杞幼苗的耐盐能力,提高其对盐胁迫逆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5.
岷县不同茬口对当归苗栽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归传统育苗方式造成严重的荒坡地水土流失。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通过定向种植小麦、黄芪、马铃薯和当归培育作物茬口基础上,再行当归育苗,育苗期测定苗栽生长动态,育苗结束测定苗栽质量性状及抗病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再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判,旨在揭示作物茬口对当归苗栽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育苗的农茬口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各茬口条件下当归出苗数和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均表现显著差异,小麦茬和黄芪茬当归成苗数和地上生长指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根系发达,生长势强,个体质量优异,根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而马铃薯茬和当归重茬苗栽受季节影响较大,随生长期延后当归死苗率提高,易形成老小苗,发病率高达36.7%以上。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黄芪茬(0.7840)>小麦茬(0.7816)>当归重茬(0.4731)>马铃薯茬(0.1656)。马铃薯茬死苗率最高,当归重茬根腐病最为严重,说明岷县正茬黄芪和小麦茬口是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优异床土资源。  相似文献   
36.
三种作物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当归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适宜当归育苗的熟地土壤资源,本研究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培育小麦、蒙古黄芪和马铃薯茬口基础上,通过盆栽试验研究3种作物根际土壤对当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对当归种子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而蒙古黄芪和马铃薯根际土壤水浸液均表现出抑制效应,其中蒙古黄芪抑制作用更强;当归幼苗的化感敏感部位为根部,可抑制当归幼苗根的加粗生长,但对幼苗根伸长生长的效应因作物不同而异,小麦根际土表现为低浓度促进效应,其余2种作物土均表现为抑制效应。0.2 g·mL~(-1)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条件下,当归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低,且均显著高于蒙古黄芪和马铃薯根际土壤水平,幼苗氨基酸泄漏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根际土壤水提液浓度为0.8g·mL~(-1)时,3种作物根际土壤水浸液培育的当归幼苗CAT活性均较高,但氨基酸泄漏率较大。综上所述,低浓度小麦根际土壤水浸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当归种子萌发出苗率,并奠定幼苗抗逆生化基础,岷县正茬小麦茬口是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床土资源。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当归轮作倒茬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高寒区轮作模式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及药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境与药材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栽培的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和药材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秦艽轮作当归可有效改善土壤特性,使当归成药期土壤磷和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土壤水分的季节调控作用更为显著,与当归连作相比较,当归成药率提高94.10%,药材单根鲜重和药材鲜产量分别提高53.46%和125.56%,而羌活轮作当归土壤pH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当归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土壤富集磷和钾,对土壤水分季节性调控作用最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均低。不同轮作模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依次为秦艽-当归当归-当归羌活-当归,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秦艽-当归(0.8132)羌活-当归(0.3315)当归连作(0.2051)。聚类分析将3种轮作模式分为三大类,重复小区亚类间距离均小,说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的调控作用不同,高寒产区秦艽轮作当归是优化调控土壤环境,提高当归产出性能的有效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38.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是一种常用藏药.通过测定其药用器官内源抗氧化酶类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和速率,研究了不同采收期独一味各药用器官的酶促抗氧化功能.结果表明,独一味植株各药用器官中SOD酶活性均较高且稳定,平均达到150.87 U/g,H2O2清除酶类活性协同作用强,尤其POD活性强,平均达到236.76μmol/g,同时还具有高效AsA-GSH自由基清除循环体系,丙二醛(MDA)积累量很少,平均只有1.22μmol/g,因此认为独一味植株具有高效抗氧化功能和较优越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39.
主要论述了2BM-5草原免耕播种机的构造及关键部件——开沟器的设计及其参数的计算与确定.产品的试用结果表明:该机基本满足了设计和农艺要求,性能稳定可靠,操作轻巧方便,具有很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0.
当归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从当归早期抽薹问题的研究历程、生理基础、发育阶段及内含物质变化规律、影响因素、防治技术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综合述评,提出了今后三个方面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