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篇
  1篇
综合类   50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赵漫  余景  陈丕茂  冯雪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6):1025-1031
【目的】了解深圳鹅公湾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人工鱼礁的生态效果评估、近海资源增殖和养护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2和2013年对深圳鹅公湾海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资料,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综合指数法评估深圳鹅公湾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2012~2013年鹅公湾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状况处于较健康和健康状态,综合健康指数(EHI)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影响其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是有机污染指数。鹅公湾海域人工鱼礁区的综合健康状况优于对照区,其中,人工鱼礁区的浮游植物密度、底栖生物生物量、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标均处于健康状态,富营养指数、石油类污染指数、浮游动物生物量指标处于较健康状态,有机污染指数、鱼卵仔鱼密度和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处于亚健康状态。【结论】深圳鹅公湾海域生态系统处于较健康到健康状态,受有机污染指数、鱼卵仔鱼密度和游泳生物资源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投放人工鱼礁有助于改善鱼卵仔鱼密度和底栖生物资源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2.

采用室内封闭静水式呼吸代谢实验装置, 开展不同水温梯度、不同体质量的南海野生真蛸(Octopus vulgaris)的呼吸代谢实验, 分析了不同水温条件下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 不同体质量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 以及真蛸呼吸代谢底物O:N比的变化。结果表明, 水温变化对南海野生真蛸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明显影响, 体质量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16~32℃实验水温范围内, 不同水温梯度下, 相同体质量南海野生真蛸耗氧率及排氨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同水温条件下, 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 南海野生真蛸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虽有缓慢下降但不明显(P>0.05)24℃可能为南海野生真蛸呼吸代谢的转折点, 在该水温下, 其耗氧率和排氨率最高, 代谢速率最快, 单位体质量真蛸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为0.86 mg/(g∙h)36.69 μg/(g∙h)。真蛸呼吸代谢底物分析结果中, 24~28℃水温变化范围内, O:N比不断增加, 表明真蛸呼吸消耗的能量中蛋白质供能比例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43.
为了解6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Chrysophrys major)幼鱼的驯化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体长4.4~6.6 cm、体重3.0~4.8 g的南海真鲷幼鱼进行音响驯化试验,连续8d、每天4次放声结合投饵进行驯化,1次只放声不投饵的检验试验;利用Orjgin软件中的Gaussion模型对试验鱼空间位置分布数据进行曲线同归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真鲷幼鱼在水池内基本旱随机分布;试验组真鲷幼鱼听到声音会迅速向声源靠近并聚集在诱集区内,驯化第1~8 d,真鲷幼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分别距离水池中心点88.45、82.34、75.18、73.09、70.05、69.74、66.70、72.09 cm;反应时间和聚集时间旱逐渐缩短的趋势,在驯化第4、5d起达到并维持在最佳状态,从第2d起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停留时间和聚集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驯化第5d起达到并维持在最佳状态,试验期间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600 Hz方波连续音对真鲷幼鱼具有明显的驯化效果.建立条件反射后,每天1次只放声不投饵,23 d后声音刺激对真鲷幼鱼不再有诱集作用.  相似文献   
44.
为详细了解中华白海豚骨骼的特征,将收藏于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1副中华白海豚标本,经过解剖→取骨→煮制→酒精脱脂→汽油脱脂→漂白→串制骨骼等步骤制取骨骼标本,对其骨骼系统作较为全面的测量,并对测量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白海豚V型骨最大高、最大宽和最大厚等尺度均呈现先逐渐变大,后逐渐变小的特点;胸椎质量与椎体长之间存在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R2=0.864 1);尾椎质量与椎体高之间、质量与椎体长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2=0.964 6,R2=0.912 8);尾椎质量与椎体宽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指数关系(R2=0.970 9)。二次函数能很好地拟合V型骨质量与最大高之间的数学关系(R2=0.754 6);左、右肋骨完全对称;左、右胸肋完全对称。  相似文献   
45.
唐振朝  陈丕茂  贾晓平 《水产学报》2011,35(11):1650-1657
基于小振幅波和力学理论,以车叶型鱼礁为对象,对其在大亚湾不同波浪(台风、十年一遇、二十五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不同水深(6~20 m)、不同海床坡度(10-1、30-1、50-1)及附着生物等多种条件下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了车叶型鱼礁的安全重量和大亚湾海域适于其投放的水深范围.结果表明,安全重量在深于12 m的水深范围内变化平稳,而在较浅的水深特别是在波浪发生破碎的前后过程大小差异明显,表现出随水深变浅先变大后变小的波动特征,二十五年一遇的波浪条件下3种坡度的安全重量最大值分别为42.4、22.4和20.3 t,对应水深为10、12和14 m.坡度对礁体安全重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坡度越小,安全重量越轻,各种波浪条件下30-1与50-1下的安全重量随水深的变化特征相似,而10-1与30-1的差异远大于30-1与50 -1的差异.礁体的安全重量与波浪条件、水深和海床坡度有直接关系,水深过浅或海床坡度过大均可能导致礁体在较大波浪下失稳.从礁体稳定性与航道安全性两方面考虑,应选择大亚湾12 m以深、坡度平缓的水域,投放设计重量为22.4 t的车叶型人工鱼礁.  相似文献   
46.
基于2012年2~3月南海中部鱼类资源声学调查资料,利用Echoview系统中虚拟变量模块的功能,探讨扣除背景噪声对声学映像、单脉冲回声信号图、海里面积散射系数(NASC)和体积反向散射强度(Sv)的影响。结果显示,背景噪声对120kHz数据的干扰明显强于38kHz;随着水深逐渐增加,扣除背景噪声后,120kHz声学映像变化亦比38kHz更加明显;扣除背景噪声时,换能器表面1m处的Sv值在不断改变过程中,相同水层中不同频率数据的NASC和Sv的变化差异明显,其差异程度因具体水层而异,相同频率数据在不同水层的NASC和Sv的变化差异亦明显。分析认为,扣除背景噪声非常必要;本研究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排除背景噪声,是提高资源评估准确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7.
2008年6-12月在深圳市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开展海草的移植试验,第一批次开展了喜盐、川蔓藻的基地试验池移植试验,海草最大存活为20 d;第二批次进行了喜盐草和矮大叶藻的人工鱼礁区分水层移植试验,海草最大活时间为120 d,且表层的海草生长存活情况相对较好.依据海草存活状况结合原生长地和移植试验地的各种环境因子进行了限制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海草对光照和溶氧的要求较高,不同的环境因子均可成为海草存活生长的限制因子.同时,作者还对人工鱼礁区海草移植需要的注意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人工鱼礁区选择海草移植地时,需考虑与生长地具备相似的底质以及相近的海洋环境(包括温度、盐度、pH值、溶氧、光照等),一般水深不应超过2m,同时具备直接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在海草的移植过程,尤其是初始阶段,需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为海草提供生长空间以及防止敌害生物的啃食.  相似文献   
48.
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基于2011年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南海柘林湾拖网调查的数据,对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动态、鱼类营养级指数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调查共捕获鱼类99种,底层鱼类占49.49%,暖水性鱼类占78.78%,肉食性鱼类占79.79%。各季节质量百分比和数量百分比优势种以拟矛尾■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等为主。柘林湾鱼类资源密度和资源尾数密度最高季节为夏季,各季节鱼类个体体质量大多小于15 g。春、秋季鱼类组成相对丰富,冬季生物量优势度最高。柘林湾鱼类以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为主,年度平均营养级指数为3.478,属于中级水平,夏季高营养级鱼类平均体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49.
根据2002年11月和2006年11月对廉江龙头沙人工鱼礁区进行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的结果,初步评估人工鱼礁建设对礁区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养护效果.结果显示:投礁后,礁区内资源种类(特别是鱼类)增加明显,由投礁前的9种增加到23种,增加了1.56倍,而对照海区资源种类(特别是鱼类)明显减少,由投礁前的26种减少至15种,减少了42.31%;投礁后各类资源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礁区内和对照海区总资源密度分别比投礁前增加了9.25倍和1.06倍;投礁一年多来,礁区内已初步形成新型的人工生境,头足类成为礁区内的新增优势类群,杜氏枪乌贼成为对照海区的第一优势种,初步显示出人工鱼礁对游泳生物(特别是鱼类和头足类)的诱集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已波及到礁区邻近海域.  相似文献   
50.
采用文献查阅、海域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的发展与现状,分析广东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历程,海洋牧场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广东建有50座生态型人工鱼礁区、3个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1个地方人工鱼礁区和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合计海域面积1 499.68 km2,建造投放礁体200.4万空m3。目前广东海洋牧场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发展理念和认识不统一、用海海域权责不清、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科技化程度低、产业化开发受限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广东海洋牧场发展的对策: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多部门统筹协作;创建有利于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突破海域权属问题;建立广东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广东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因地制宜建立广东海洋牧场产业化模式。了解广东海洋牧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探究海洋牧场产业的发展对策,可为广东海洋牧场有效管理、高效可持续开发,以及实现广东海洋牧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