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6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3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柔鱼是大洋洄游性头足类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经济价值,目前是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在西北太平洋捕捞的主要对象。柔鱼属于短生命周期生物,其栖息地适宜性受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的显著影响。本文根据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提供的2006—2015年9—11月中国鱿钓捕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两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基于捕捞努力量和算术平均算法的柔鱼综合栖息地热点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在超强厄尔尼诺和强拉尼娜条件下的变动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基于SST和PAR的栖息地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热点海域;9—11月柔鱼各月适宜的SST和PAR范围具有显著月间变化且逐渐减小;柔鱼产量、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随栖息地指数值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趋势。对比2007年强拉尼娜年份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研究发现,2007年柔鱼CPUE和栖息地适宜性显著高于2015年,其主要原因可能是2007年强拉尼娜现象导致柔鱼渔场内适宜的SST和PAR面积显著增加,而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两者适宜面积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柔鱼CPUE降低。  相似文献   
32.
地衣芽孢杆菌对尖吻鲈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初始体重为(17.47±0.19)g的尖吻鲈(Lates calarifer)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0、2.0、3.0、4.0、5.0和6.0 g·kg-1饲料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粉状制剂,研究地衣芽孢杆菌对尖吻鲈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摄食不同地衣芽孢杆菌含量的尖吻鲈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离子等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降低了尖吻鲈的血糖和尿素氮水平(P<0.05),血糖在2.0 g·kg-1饲料组达到最小值,尿素氮在1.0 g·kg-1饲料组达到最小值.血清总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并在4.0 g·kg-1饲料组显著升高(P<0.05);胆固醇除了3.0 g·kg-1饲料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各试验组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地衣芽孢杆菌也降低了血清谷丙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谷丙转氨酶在1.0、4.0、5.0和6.0 g·kg-1饲料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乳酸脱氢酶只在1.0 g·kg-1饲料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33.
[目的]有效评价和利用斑茅种质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方法]以162份斑茅(云南74份,福建15份,贵州19份,海南18份,四川14份,江西10份,广东4份,广西4份,浙江4份)为研究材料,通过5个数量性状和21个质量性状对其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型性状分析结果表明:①斑茅种质资源质量性状的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整体偏低,其中,福建斑茅的多样性指数(0.7624)最高,广西斑茅的多样性指数(0.2942)最低;②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丰富,其中云南地区的变异系数(32.15%)最大,广西地区的(14.95%)最小;③海拔高度与锤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纬度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结果显示,斑茅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采集地内部,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结构分化不明显。 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采集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该研究可为资源采集、杂交利用和优异基因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以热带种路打士(Saccharum officinarum)与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云南95–19属间远缘杂交F1群体的62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相关、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方法对其单茎重、株高、茎径、有效茎、节间长度、小区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分布频率接近正态分布,单茎重、株高、茎径、节间长度在后代群体中存在双向超亲分离,有效茎平均表型值高于母本,小区产量平均表型值低于母本;有效茎、节间长度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并解释小区产量48.9%、3.4%的变异信息;单茎重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并解释小区产量32.3%的变异信息;株高、茎径主要通过间接效应影响小区产量,有效茎、单茎重、节间长度更适于作为该群体后代材料高产潜力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35.
对近年来红河县甘蔗种植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及发展策略,以期为红河县甘蔗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6.
试验选取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板蓝根(Baphicacanthus cusia)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制5组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0.1%、0.2%、0.4%和0.8%],连续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初始体质量为(4.14±0.06)g]56 d,每组3个重复,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对虾的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差异显著(P〈0.05);0.2%组和0.8%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肝胰脏和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的肝蛋白酶和肝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1%组和0.4%组的肠蛋白酶和肠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2%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随着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指标呈现先下降后增高的趋势,0.4%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适宜添加量为0.2%。  相似文献   
37.
38.
采用盆栽土培试验,以10个不同基因型甘蔗栽培原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低磷和高磷两个处理对伸长期甘蔗株高、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间,植株的株高、生物量干物质累积和根冠比均达到显著水平,品种AO0005的株高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高磷处理下地下部分生物量干重低于低磷胁迫处理。对伸长期甘蔗根冠比在低磷胁迫下对磷素的反应分析,品种CO0017和AO0108对磷素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39.
甘蔗SSR和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新龙  毛钧  陆鑫  马丽  蔡青  范源洪 《作物学报》2010,36(1):177-183
采用甘蔗商业品种Co419与野生种割手密Y75/1/2杂交,获得269个单株,组成F1群体,用F102/356与商业品种ROC25回交获得266个单株,组成BC1群体。利用筛选的多态性条带丰富的36对SSR引物和12对AFLP引物,对两个群体进行PCR扩增和分子遗传连锁分析,构建甘蔗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用F1群体获得630个分离标记,经χ2检测,298个标记为单双剂量标记,占总标记数的47%;用BC1群体获得571个分离标记,有264个标记为单双剂量标记,占总标记数的46%;4个亲本获得单双剂量标记的数量依次为Co41902/356Y75/1/2ROC25。在LOD≥5.0,相邻标记遗传距离≤40cM的条件下,F1群体有134个单双剂量标记被纳入55个连锁群,其中39个连锁群归属8个同源组,16个未列入,总遗传距离为1458.3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0.9cM;BC1群体有133个单双剂量标记被纳入47个连锁群,其中34个连锁群归属于8个同源组,13个连锁群未列入,总遗传距离为1059.6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8.0cM。从4个亲本单双剂量标记进入的连锁群数来看,Co419最多,归入34个连锁群,其次为Y75/1/2,归入20个连锁群,第3为02/356和ROC25,归入19个连锁群。研究结果表明,从单双剂量标记比例、形成连锁群数量、总遗传距离来看,F1群体构图质量要优于BC1群体。  相似文献   
40.
甘蔗分离群体的构建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群体是甘蔗基因发掘的重要前提条件,开展甘蔗分离群体数量性状及分子标记数据的评价研究,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遗传育种提供依据。对甘蔗杂合商业品种与野生种割手密远缘杂交的F1群体(Co419×Y75/1/2)的产量性状(有效茎数、单茎重、株高、茎径、公顷产量)和糖分性状(蔗汁糖度、锤度、商业糖分)的频率分布、变异系数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12对AFLP引物和36对SSR引物获得的505个分离标记进行χ2检测。研究结果表明,F1群体的产量和糖分性状符合正态分布,变异丰富,并表现为明显的超亲分离,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AFLP和SSR标记的分离比例检测表明,群体单双剂量标记的检出比例为52%,共获得179个单剂量标记和82个双剂量标记,其中有24对AFLP和SSR引物的单双剂量标记检出比例大于50%,属于比较有效的PCR引物。通过本研究,确认了该群体适合开展遗传连锁作图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同时单双剂量标记的获得和高效引物的筛选都将为后续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