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2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4篇 |
农学 | 106篇 |
基础科学 | 39篇 |
66篇 | |
综合类 | 751篇 |
农作物 | 212篇 |
水产渔业 | 56篇 |
畜牧兽医 | 181篇 |
园艺 | 115篇 |
植物保护 | 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88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66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建设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以莆田东圳水库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福建省莆田东圳水库水源地生态调查和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对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水源地生态安全压力大,具有较大的潜在不稳定性,环水库坡地的开山种果,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是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水库水源地生态建设应着眼于整个水库集水区的综合生态建设,以水为核心,构建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屏障体系、农用地综合治理体系、生态缓冲带保护体系和人居环境整治体系等四大生态防治体系。提出了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2.
古毒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毒蛾在内蒙古赤峰地区一年2代,以卵越冬,卵产在雌成虫羽化后的茧壳上面。该虫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无滞育现象。用敌敌畏,苦参毒,敌杀死防治幼虫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3.
中国农田小麦和玉米产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探究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关键驱动因素,为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农业农村部近30年(825个点位,1988-2019年)全国农田监测数据,分析了小麦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逐步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探究施肥、气候和土壤属性对产量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探究各指标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调控路径。结果表明,近30年,小麦、玉米单作和二者轮作下平均产量分别为5.05、9.05、6.01和7.08 t/hm2,相应的变异系数为36.6%、26.2%、32.1%和28.0%,相应作物产量随时间的增加速率分别为100、159、46和98 kg/(hm2·a)(P<0.05)。同其他作物轮作下的小麦产量、变异系数和变化速率分别为5.29 t/hm2、28.6%和67 kg/(hm2·a)(P<0.001)。高产玉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单作)和华北地区(与小麦轮作);高产小麦主要分布在同玉米轮作下的长江下游和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小麦和玉米产量最低。除了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的小麦产量随监测时间延长呈负增长,其他各区域及全国尺度上的产量均呈正增长。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氮肥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的调控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土壤pH的调控作用均未达到极显著水平。针对不同区域而言,随机森林结果显示:除了气候和氮肥的重要性以外,有机质在大部分区域(尤其是西南地区)对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而钾肥对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变化的重要性较大。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发现,土壤属性、肥料投入和气候三者对产量调控的总效应分别为47.6%、29.4%和23.0%,气候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属性和施肥进而调控作物产量。近30年中国小麦和玉米产量整体上呈不断增加趋势,但是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下小麦产量随时间呈降低趋势,需引起重视。土壤性质对小麦和玉米产量变化的影响高于施肥和气候,除了氮肥是调控各区域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以外,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在种植玉米时还应当重视钾肥合理的投入,而西南地区应当将提升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作为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4.
65.
采用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在江淮、沿江地区增施新型硅肥对两系杂交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新型硅肥能够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产量、优化产量结构并提高水稻抗性。当硅肥施用量从3 000 g/hm~2增加到12 000 g/hm~2时,产量增幅从2.76%提高到7.84%;水稻移栽后35 d,硅肥施用量为7 500 g/hm~2时,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6.2%,茎蘖成穗率达到67.3%,显著高于对照,结实率较对照提高3.2%,达到显著水平;增施新型硅肥后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和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发病率显著下降,第1~4节间长度缩短0.15~0.85 cm,第2、3节茎秆壁增厚,提高了两系杂交稻的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66.
67.
对二斑叶螨与朱砂叶螨在以四季豆为寄主时的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单种种群还是混合种群。二斑叶螨的活动虫态和成虫的内禀增长力均高于朱砂叶螨,这表明在以四季豆为寄主植物时,二斑叶螨比朱砂叶螨具有更强的种问竞争力。 相似文献
68.
为建立可检测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EHDV的VP7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EHDV特异性探针并用生物素标记,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病毒VP7基因的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检测仪(Liquichip200)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EHDV快速高通量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不与其他虫媒病病毒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0个TCID50。建立了快速检测EHD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搭建EHDV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
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对我校校定公共选修课程进行问卷调查,并就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找出我校校定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0.
粪卟啉原Ⅲ氧化酶(coproporphyrinogen-III oxidase,CPOX)是卟啉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而卟啉是形成机体色素的重要化合物。采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文蛤粪卟啉原Ⅲ氧化酶基因(MmCPOX)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49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2.04 ku,理论等电点为5.05;预测该酶含有跨膜结构域和Coprogen-oxidas结构域;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来看,软体动物门的文蛤、加州海兔和太平洋牡蛎首先聚在一起,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qRT-PCR结果显示,MmCPOX基因在文蛤早期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但在D形幼虫期以后表达量显著升高;在文蛤成贝的7个组织中,外套膜和血液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表明其与血卟啉合成和壳色卟啉形成相关;在不同壳色文蛤中,红壳文蛤、暗纹文蛤、细纹文蛤的外套膜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黑斑文蛤和白壳文蛤,表明其参与形成红色和褐色壳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