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9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林业   356篇
农学   164篇
基础科学   176篇
  160篇
综合类   1169篇
农作物   86篇
水产渔业   113篇
畜牧兽医   652篇
园艺   285篇
植物保护   11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西峡县某鹧鸪养殖专业户,1998年12月从山东引进3月龄种鹧鸪500只,自1999年2月13日开始发病,3日内发病百余只,死亡22只,后经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新城疫,经及时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现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患病鹧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渴欲增加,垂头缩颈,双翅下垂,呆立,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并发出“咯咯”声音,排灰白色稀粪,有的混有血液。有的出现神经症状,严重的头颈扭转。2病理变化腺胃粘膜水肿,出血,腺胃乳头和乳头间有出血斑点,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及肌胃角质层下有出血斑点,小肠前段、盲肠、直肠…  相似文献   
112.
初生雏腿病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生雏腿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病鸡侧卧,站不起来,跗关节着地、跛行,以至瘫痪。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孵化过程中感染了种鸡患有的某些传染病、代谢病。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个症状群。因此不能一看到此类症状,就简单地诊断为细菌感染,要全面分析发病原因,下面就发病原因和诊断要点分述如下。 1由传染性疾病引起的腿病 1.1葡萄球菌病   发病原因是孵化过程的感染。即孵化室消毒不彻底,造成葡萄球菌大量繁殖,通过蛋壳、呼吸道、脐孔进入雏鸡体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站立不稳,以跗关节着地。切开肿胀…  相似文献   
113.
为比较新发蝙蝠流感病毒H17N10亚型与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的M蛋白(包括M1和M2蛋白)的免疫原性,分别构建两种亚型流感病毒M1、M2的原核表达载体和真核表达载体,利用前期反向遗传学技术拯救获得两种重组病毒感染MDCK细胞,并分别与相应的单抗或多抗进行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两种亚型病毒的M1蛋白的原核表达产物均与M1多抗反应,均不与2株M1单抗反应;拯救的两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后及其M1蛋白的真核表达产物均与M1的单抗5F2反应,不与单抗3G8及M1的多抗反应,两种亚型的结果一致;而两种亚型的M2蛋白通过与单抗和多抗反应,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M2的单抗仅与蝙蝠流感病毒M2的原核表达产物反应,不与H9N2禽流感病毒M2的原核表达产物反应,M2的多抗则反之;且M2的多抗仅与H9N2禽流感M2的真核表达产物以及拯救病毒反应,均不与蝙蝠流感病毒M2的真核表达产物及拯救病毒反应。本研究证实这两种亚型流感病毒的M2蛋白之间确实存在免疫原性的差异,并且筛选到了可以区分蝙蝠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M2抗体,为进一步研究流感病毒M蛋白相关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4.
作者对10%氨苄西林混悬液在靶动物-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氨苄西林混悬液吸收迅速,达峰时间快,约0.89h即达峰值;消除半衰期较短,约2.5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27%,略高于氨苄西林溶液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34.30%);氨苄西林混悬液在鸡口服给药后的生物等效性为109.8%。  相似文献   
115.
本研究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测定羊草植物功能性状、营养元素和化学计量等多个指标,进行多角度综合系统的研究,阐释羊草割草地羊草种群对不同改良措施的响应特点及变化规律。运用单、双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羊草功能性状对施肥处理较为敏感,但随着施肥年份增加,部分指标敏感程度减弱;高浓度(N 10.5 g·m-2+P 5.1 g·m-2)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株高和茎长,茎长成为羊草株高增长的主要因素;高浓度(N 10.5 g·m-2+P 5.1 g·m-2)施肥处理有利于羊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羊草氮含量随着施肥年份增加逐渐增加,羊草氮含量与羊草C:N存在高度负相关,施肥(N 10.5 g·m-2+P 5.1 g·m-2)处理下羊草叶片和茎的C:N,羊草个体和叶片C:P最低。  相似文献   
116.
放牧对草甸草原土壤水热状况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群落土壤水热状况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旨在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生长季平均土壤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放牧对群落3个组份[羊草(Leymus 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杂类草]生物量和相对优势度产生影响。其中,羊草地上生物量和优势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线性降低,而贝加尔针茅和杂类草的生物量与优势度均在中度放牧处理下最高。土壤含水量与羊草生物量显著正相关,与杂类草生物量负相关,而与贝加尔针茅生物量间的关系极弱。本研究为完善放牧优化理论,揭示放牧在草地生态系统功能过程中的梯度效应提供了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线索,为草地放牧优化管理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调查研究发现:2013年7~8月份山西省阳高县草地蝗虫混合种群密度为7.6923~7.6941/m2,山地灌丛类草地和山地草原类草地虫口密度差异不显著,︳t︳=0.0049﹤t0.05;采用频数分布χ2拟合检验法研究证实:山地灌丛类草地蝗虫混合种群为核心分布型,山地草原类草地为随机分布型;在蝗虫种类组成、虫龄、虫态及主要行为习性基本相似的情况下,环境异质性及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是形成两大类草地蝗虫混合种群分布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8.
黄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能够介导病毒与宿主受体结合以及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并研究了其免疫原性。按照大肠杆菌偏好性密码子对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核苷酸序列进行优化并合成后,克隆至pCold-TF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Cold-TF-optiEDIII。Western blot证实重组蛋白能与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血清发生反应。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BLAB/c小鼠3次,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实E蛋白结构Ⅲ诱导了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反应。中和实验证实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制鸭坦布苏病毒诊断抗原和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9.
调整土壤pH值,以打孔开穴方法立体施入农药、生物菌剂以及配方元素肥、微量肥,并在关键时机节点上进行控防结合,即农药加微量肥喷洒树体与土壤,药、肥、菌、水相互作用,既防治了花椒病虫害,又使花椒穗型增大,千粒质量增加,便于采摘。  相似文献   
120.
为研究我国典型农牧交错区长时序地表生态变化特征,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为例,基于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综合应用MVC、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T检验等方法,对陈巴尔虎旗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受气候、地形、人为因素等影响,陈巴尔虎旗地区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7年该地区的植被覆盖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58.81%减少到2016年的48.14%;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区域占55.66%,主要分布在宝日锡勒镇、巴彦库仁镇、鄂温克民族苏木。研究成果为定量评估区域生态变化的累积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