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54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1篇
  18篇
综合类   164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牛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皲裂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动物皮肤干燥和裂纹,伴有疼痛。牛临床上有可能出现皮肤坏疽和皲裂,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分述如下。1细菌性疾病气肿疽是由气肿梭菌引起,因厚大肌肉部分充满气体,压之有气体在指下流窜发出响声。病牛除有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结膜发绀等症状外,还有肌肉厚大部位肿胀,周围皮肤温度稍高,中间变冷,触诊呈捻发音,叩诊呈鼓音,肿胀部皮肤干燥、紧张,失去弹性,呈紫黑色,知觉丧失。  相似文献   
52.
2006年8月初,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某狍鹿场发生了主要以胃肠出血,尤其以小肠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发病15只,死亡7只,其余经治疗后痊愈.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微生物学鉴定,确诊为B型魏氏梭菌感染致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一种全球分布的α冠状病毒,能引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一旦暴发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病毒感染期间,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是先天性抗病毒反应的关键介质。大多数冠状病毒通过限制IFN的产生和IFN应答的激活而产生一些策略以规避IFN应答。然而,PEDV颉颃IFN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猪感染PEDV后,机体的先天免疫不能有效抵抗PEDV的侵害,PEDV通过限制或阻断IFN的功能和隐藏自身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两种途径逃逸宿主先天免疫。在此过程中,PEDV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及一些蛋白酶起到了关键作用,核衣壳(nucleocapsid,N)蛋白能抑制IFN-Ⅰ的产生,协助病毒逃避机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木瓜样蛋白酶通过去泛素化酶活性阻断天然免疫信号通路,PEDV也可通过阻断双链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导IFN-Ⅰ的产生,以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这些研究为深入了解IFN在PED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PEDV逃避IFN抗病毒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先天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PEDV的防治及PED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一种全球分布的α冠状病毒,能引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一旦暴发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病毒感染期间,Ⅰ型干扰素(typeⅠinterferon,IFN-Ⅰ)是先天性抗病毒反应的关键介质。大多数冠状病毒通过限制IFN的产生和IFN应答的激活而产生一些策略以规避IFN应答。然而,PEDV颉颃IFN抗病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猪感染PEDV后,机体的先天免疫不能有效抵抗PEDV的侵害,PEDV通过限制或阻断IFN的功能和隐藏自身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两种途径逃逸宿主先天免疫。在此过程中,PEDV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及一些蛋白酶起到了关键作用,核衣壳(nucleocapsid,N)蛋白能抑制IFN-Ⅰ的产生,协助病毒逃避机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木瓜样蛋白酶通过去泛素化酶活性阻断天然免疫信号通路,PEDV也可通过阻断双链核糖核酸(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导IFN-Ⅰ的产生,以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这些研究为深入了解IFN在PED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PEDV逃避IFN抗病毒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有助于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先天性免疫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PEDV的防治及PED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平原农区林业持续发展,不仅要确立农业主导地位,正确处理好农林发展关系,而且要遵守市场规律,从低效益的林业种植业向高效益的林业产业发展,使农民从林业产业生产中直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把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兰考县建立兰桐林业集团,开发利用泡桐优势资源,以公司加农户的组织形式,进行贸工林一体化建设,发展林业产业,取得显著效益,为平原农区林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6.
在不同水流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对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 (Harv)Yamad果孢子萌发情况展开研究,以期为其苗种生产奠定基础。舌状蜈蚣藻果孢子在附着1 d、15 d后,置于不同水流速度(0、1、1.5、4、7、10、14 cm/s;1.5 cm/s流速由充气控制,其他流速由流水装置控制)培养20 d;舌状蜈蚣藻果孢子附着1 d后,在不同光照周期(6L∶18D、8L∶16D、10L∶14D、12L∶12D、14L∶10D、16L∶8D)和不同光照强度(35、85、135 µmol photons/m2·s)交叉条件下培养70 d。结果显示,附着1 d的果孢子萌发体在静止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明显优于其他水流速度下的(P<0.05);附着15 d的果孢子萌发体在1.5 cm/s流速下的萌发生长最好(P<0.05),在静止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明显慢于其他流速下的各组(P<0.05)。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果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显著(P<0.05),这二者对盘状体和孢苗生长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0.05),对盘状体萌发出直立体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P>0.05)。光照时间为8–10 h,盘状体萌发直立体的百分率以及孢苗的高度明显高于其他光照时间下的各组。光照强度为35 µmol photons/m2·s时,盘状体萌发直立体的百分率以及孢苗的高度明显比其他光照强度下的高。研究表明,在舌状蜈蚣藻育苗生产中,可采取孢子刚附着时静水培养,附苗后15 d充气培养,并控制光照时间为8–10 h和光照强度为35 µmol photons/ m2·s。  相似文献   
57.
为探索内陆天然咸水的离子组成调控方法,采用人工海水,在盐度30.2、pH 8.2的条件下,研究了水环境(Mg2+Ca2+)/(Na++K+)比值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持续45 d,结果显示,水环境(Mg2++Ca2+),(Na++K+)比值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蜕皮、摄食、食物转化效率以及能量收支影响显著(P<0.05).凡纳滨对虾对低(Mg2++Ca2+)/(Na++K+)比值的水环境耐受力很弱,而对较高(Mg2++Ca2+)/(Na++K+)比值水环境的耐受力略强.本研究表明,在以对虾养殖为目的而进行内陆天然咸水的离子组成的调节时,必须兼顾多种离子的浓度和比值,这样才能提高养殖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8.
以初始体重(25.0±1.59) g的鲻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不同饲料投喂对鲻的生长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处理组分别为面粉组(T1)、米糠组(T2)、虾料组(T3)和鱼料组(T4)。研究结果显示,在室内水族缸内单一地使用面粉或米糠投喂,鲻几乎不生长,但仍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80%)。虾料组的特定生长率(1.46 %/d)和饲料效率(48.62%)均为各组最高,约为鱼料组的两倍,且两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面粉组和米糠组(P<0.05)。面粉组和米糠组的周均日摄食量在第4周后迅速降低(<0.80 g/d),而整个养殖期间虾料组和鱼料组普遍高于0.80 g/d,且在第8周明显升高。养殖结束时全鱼的粗蛋白以米糠组最高(18.62%±1.36%),粗脂肪以虾料组最高(10.52%±0.36%)。面粉组有较明显的粗脂肪积累(8.01%±0.42%)。研究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面粉)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鲻全鱼脂肪的积累,用米糠代替配合饲料投喂时可维持鲻的粗蛋白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59.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 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 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60.
为促进蜈蚣藻属(Grateloupia)藻类的开发利用,为其食用和加工提供参考,该研究于2018年1—4月间每月1次对广东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浮筏上的蜈蚣藻属种类组成、生物量、生长环境及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时期的口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的水温和水流速度分别为19~23℃和0.039~0.985 m·s~(-1),福建东山的流速较汕头南澳的大。采用培养观察形态变化、藻体切片以及rbcL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判断这两处浮筏上的蜈蚣藻属为披针形蜈蚣藻(G. lanceolata)、带形蜈蚣藻(G. turuturu)、台湾蜈蚣藻(G. taiwanensis)、肉质蜈蚣藻(G. carnosa)、舌状蜈蚣藻(G. livida)、海门蜈蚣藻(G. haimensis)、长枝蜈蚣藻(G. prolongata)和稀疏蜈蚣藻(G. sparsa)。披针形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为优势种,两者最高生物量分别达到901.26 g·m~(-1)和352.9 g·m~(-1)。水流速度较大地方生长的披针形蜈蚣藻藻体较长(可达142 cm)。长枝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口感最差;披针形蜈蚣藻、舌状蜈蚣藻的口感最好,这2种仅在4月质地变硬时口感略差。披针形蜈蚣藻生物量多、藻体大且食用口感好,是值得加工为海洋蔬菜的优良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