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6篇
  27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郭建斌 《花木盆景》2004,(11):13-13
由花木盆景杂志组稿、编辑的大型画册《中华奇石精品》近日已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录了全国各地600余石友珍藏的800余幅精品石石照。基本涵盖了全国所有石种。是目前国内收录奇石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奇石画册之一。  相似文献   
32.
食用型花生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花生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花生遗传改良中缺乏与食用品质相关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限制了食用花生育种进展。本研究建立了80%乙醇和水浴快速提取花生籽仁可溶性糖的方法,该提取方法与国标法相比,简化了样品前期处理步骤,加快了提取进度。通过准确性和重复性试验对该方法的验证表明,该方法的重复性较好,而且准确有效。以20份花生品种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示差折光法对该方法提取的样品和国标法提取的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成熟花生籽仁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很少,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差异不显著。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20份花生品种的结果显示,蔗糖含量最低为16.19 mg g^-1,最高为83.81 mg g^-1,平均为30.41 mg g^-1。利用国标法检测的结果显示,蔗糖含量最低为15.60 mg g^-1,最高为81.38 mg g^-1,平均为30.20 mg g^-1。这些检测结果,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所建立方法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花生品种中的蔗糖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3.
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而抗病基因是植物抵御病原微生物的重要基因。本文首次对花生抗病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发掘抗病候选基因4156个,其中RLK、RLP、NL、CNL、TNL这5种典型抗病基因分别有536、490、232、182和149个。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多数抗病基因集中在B02染色体上。转录组测序发现,抗病材料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有111个,感病材料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有104个,抗、感病材料均有表达的基因2216个、均不表达的有1725个。筛选出第1类响应青枯菌诱导的抗病基因5个,第2类持续上调表达抗青枯病基因65个。qRT-PCR成功验证了1个抗病候选基因Arahy.5D95TJ。本文对花生抗病基因的鉴定分析,为后续研究抗病基因功能与花生抗病的分子育种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4.
花生出仁率、株高等性状都对产量有重要影响, 鉴定出仁率和株高相关的主效QTL, 分析QTL的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以及出仁率与株高之间的遗传关系, 有助于加快花生分子育种研究进程。本研究以远杂9102×徐州68-4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 在4个环境中调查出仁率和株高等表型性状,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4个环境中, 出仁率与株高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利用前期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 通过QTLNetwork 2.0软件对出仁率和株高进行QTL定位分析, 检测到13个具加性效应的出仁率QTL, 8个具加性效应的株高QTL, 其中, 2个与出仁率相关的主效QTL (qSPA05.2qSPA09.1)和1个与株高相关的主效QTL (qPHA09.1)至少能在3个环境下被重复检测到。还检测到11对上位性QTL, 包括出仁率6对和株高5对, 与环境之间均存在互作效应。比较QTL在连锁群上的位置发现, 在A09染色体Ad91I24-AGGS2492区间同时检测到稳定的出仁率主效QTL (qSPA09.1)和株高主效QTL (qPHA09.1)。通过条件QTL排除该位点株高的效应后, 出仁率加性效应贡献率从14.37%下降到5.50%, 表明qSPA09.1qPHA09.1为同一位点, 同时控制株高和出仁率。  相似文献   
35.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整合是开展花生分子育种研究的基础,利用多个作图群体整合遗传图谱是解决图谱标记密度低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基于锚定SSR标记的作图策略,构建3个F_2群体3张遗传连锁图,利用Join Map 3.0软件整合图谱,获得一张包含20个连锁群、792个位点、总遗传距离为2079.50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63 c M的整合图谱,各连锁群标记数在20~66个之间,遗传距离在59.10~175.80 c M之间。将3个分离群体中检测到的与荚果及种子大小相关的QTL区段与整合连锁图的标记比较发现,各群体中检测到的位于各染色体上的QTL在整合图谱中都能出现,有些QTL标记区间在整合图谱中存在更多的标记,为今后利用这些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对2种草本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小红门污泥转运站的生活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配比污泥基质处理对高羊茅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为北京市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采用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法对污泥基质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试验对2种草本植物的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污泥的施用明显改变了土壤的生化指标,进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对于生污泥来说,随着配比比例的增加,高羊茅和黑麦草各项生长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而对于污泥混合类型来说,50%生污泥和50%脱水泥饼更有利于草种的发芽和生长;当污泥配比比例超过60%时,会抑制植物的发芽和生长。另外,对于施用污泥的植物来说,其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明显增高,并且丙二醛含量也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将为污泥矿山修复利用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7.
花生籽仁大小相关性状是决定花生产量的直接因素。为发掘与花生籽仁大小相关的QTL,本研究以中花16×J11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得到了一张包含289个SSR标记、21个连锁群、覆盖长度为947.3cM的遗传连锁图谱。连续2年对籽仁大小相关性状鉴定表明,各性状在群体中变异广泛,呈典型正态分布,且大部分性状间显著相关。结合本研究构建的遗传图谱,利用WinCart2.5进行QTL定位分析,2年共检测到66个QTL,贡献率为3.23%~33.01%。与籽仁长(SL)、籽仁宽(SW)、籽仁长宽比(LWR)和百仁重(HSW)相关的QTL分别有18、16、18和14个。在这些QTL中,A05染色体上的区间A05A1500?A05A1530同时存在控制籽仁长(qSLA05.1和qSLA05.2)和百仁重的相关的QTL(qHSWA05.1);B06染色体上的区间A06B135?A06B113同时存在控制籽仁宽(qSWB06.2和qSWB06.4)和百仁重相关的QTL(qHSWB06.4),这些稳定存在的主效QTL将为花生产量相关性状的精细定位和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8.
针对水工钢闸门吊耳框架结构复杂的情况,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复核其受载结构安全。有限元仿真分析中出现的极少数单元Mises等效应力超过许用应力的结构应力集中现象,由于响应区域内材料塑性变形影响,可以引起结构应力重新分布,应当考虑线弹-塑性失效因素。通过吊耳上框架线弹-塑性失效仿真、承载考核试验等成果分析表明,结构整体呈现一定的受载耐受特性,吊耳框架具备设计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39.
西藏核桃休眠及萌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浓硫酸浸泡处理西藏核桃种子,通过种子吸水率、不同层积方法和内源抑制物对小白菜萌发影响试验等方面来研究西藏核桃的休眠及萌芽特性.结果表明:用浓硫酸处理种吸水率大于对照,种壳并不是引起休眠的主要原因,外壳、内种皮、种仁可能均含有抑制种子发芽物质.用浓硫酸浸泡90 min,变温层积萌动时间早,且萌动率高;低温层积160 d,再在22℃恒温条件下发芽率高,为68%.  相似文献   
40.
为探讨不同配比的城市堆肥污泥基质对高羊茅和紫花苜蓿2种草本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用盆栽对比试验,将其与砂质土壤按不同比例混合,作为高羊茅和紫花苜蓿的生长基质,比较不同配比城市堆肥污泥对高羊茅和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污泥的添加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提高了高羊茅和紫花苜蓿的出苗率、株高、生物量以及氮肥、钾肥的表观利用率。20%比例的污泥对高羊茅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30%比例的污泥对紫花苜蓿促进效果最佳。将污泥堆肥化后以一定比例添加入矿区土壤可促进当地植被的恢复,建议堆肥污泥的添加比例以20%~30%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