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金融正处于“需求不断上升、政策相继出台、业务陆续开展以及模式积极创新”的新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养老金融体系不健全、数字鸿沟加剧、养老资产储备短缺以及养老金融产品匮乏”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完善农村养老金融政策、推动农村养老金融教育、弥合数字鸿沟和丰富农村养老金融产品等措施,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相似文献   
22.
为探明压砂地和裸地土壤温度与含水率变化的差异性,以室外模拟降雨试验为基础,同时对自然无降雨条件下的压砂地和裸地温度进行观测,对比分析了压砂地和裸地地温、含水率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无降雨条件下对照组压砂地0~50 cm各土层温度比裸地高0.5~4.5℃,10 mm降雨条件下压砂地5 cm处地温比裸地低0.5~4.0℃,10~50 cm处地温比裸地高0.5~3.5℃;10 mm模拟降雨条件下,压砂地和裸地0~15 cm处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大,15~50 cm处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小,裸地蒸发速率大于压砂地;分别对压砂地和裸地的土壤温度与含水率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含水率和温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对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呈显著相关的土层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函数关系,依据该函数,可通过土壤温度推测水分状态。  相似文献   
23.
基于孪井滩牧业气象试验站25a(1981-2005年)连续定位观测资料,对阿拉善主要荒漠天然灌木的生育期与产量变化趋势、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及其对灌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浅层与深层土壤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0-20cm浅层下降趋势更为明显(P<0.05);5种荒漠灌木的返青期、开花期以及黄枯期均有提前趋势,其中黄枯期提前尤为明显,返青期次之;5种荒漠灌木的干重和鲜重也均有明显下降趋势,与干重相比,鲜重下降更为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灌木生育期以及干鲜重的相关性因不同时段和不同灌木品种而异,土壤水分主要影响返青期,土壤含水率越大,返青期越早。30-5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相对较稳定,成为影响灌木返青期的主要土层;开花期和黄枯期对水分变化没有显著反应;10-20cm浅土层土壤水分对荒漠灌木的干鲜重影响最为显著;荒漠灌木干鲜重与上一年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明显好于当年。无论是深层还是浅层土壤含水率,与干重的相关性均比鲜重小。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全乳环状试验(MRT)、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及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对布病的检测效果,本研究采用以上方法分别对感染地区和净化地区的牛群血清、羊群血清、牛群奶样进行了检测效果的比对。结果显示,针对牛群血清,RBT结果阳性率最高,iELISA与胶体金结果阳性率相似,表明RBT的敏感性较好,iELISA与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特异性较RBT好;针对羊群血清,iELISA与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RBT好;针对牛群奶样,MRT结果阳性率低于全乳iELISA和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全乳iELISA和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在试验中显示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5.
草地畜牧业雪灾灾害系统及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畜牧业雪灾灾害系统是由雪灾致灾因子子系统、雪灾孕灾环境子系统和畜牧业雪灾承灾体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畜牧业雪灾脆弱性的形成和变化是畜牧业雪灾灾害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的结果,与各子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区域雪灾防灾、抗灾、救灾的组织措施,并进一步构建了区域畜牧业雪灾承灾体脆弱性形成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即纯牧业区畜牧业承灾体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农牧交错区畜牧业承灾体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6.
2018—2020年,在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中度盐碱地上开展了向日葵施用"丰收延"土壤调理剂试验,在用量为250、300、350 kg/667m2的情况下,与对照相比,得出以下结论:①施用该土壤调理剂对向日葵的植株性状、产量及构成因素都有明显的正效应,但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在300 kg/667m2的情况下,盘...  相似文献   
27.
锡林河近50年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哲  钱虹  郝璐 《草业科学》2015,32(3):303-310
利用锡林河流域近50年径流资料,采用M-K趋势分析以及降雨径流双累积曲线分析方法,检测了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其潜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50年期间,年径流量有微弱降低趋势(P0.05)。但分阶段看,1958-1990年30年期间有显著的降低趋势(P0.05);进入90年代之后,径流量较前期明显偏高;21世纪初,径流量又有显著下降趋势(P0.05)。流域径流的年内变化呈现中纬度半干旱区特有的、分别由融雪和降水形成的双峰型径流过程。2)锡林河流域近50年来呈现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暖干化气候趋势,在大多数季节,蒸发量有明显上升趋势,而降水量有下降趋势,这种特征在7月与9月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表明,流域暖干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改变径流的时序和量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汛期降水量的改变对流域多年径流量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冬春季气候变暖虽然导致冰雪融水增加,但只起到了辅助作用。3)流域径流系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所下降,80年代降至最低,表明同样的降水量产生的径流量在减少,进入90年代后,径流系数有所回升,之后到了21世纪初,又有明显下降。同时,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分析也表明,与60年代相比,径流量累积值自70年代起开始有明显的偏离,进入80年代后,偏移尤其明显,之后又有所缓和。径流系数的变化与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的结果均表明,流域径流量的变化不仅受到了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以及下垫面变化等也是其变化的潜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8.
基于秦淮河流域内部及周边共7个气象站2000-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FAO-56 Penman- Monteith、Irmak-Allen、Makkink、Turc、Jensen-Haise和Hargreaves共6种方法估算各站点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以FAO-56 Penman-Monteith结果为标准,修正其余5种方法估算公式的原始经验系数,并通过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相关系数等精度评价指标和Wilcoxon非参数检验法,分别从年、月尺度对比分析5种方法修正前后的估算结果,旨在获得一种适于秦淮河流域的数据要求低,估算过程简单,精度较高的ET0估算方法。分别以5种方法的ET0日值为自变量,P-M法ET0日值为因变量,建立逐月线性回归方程,寻找经验系数的修正倍数,对5种方法经验系数进行逐月修正。结果表明,使用原始经验系数时,年尺度上,Irmak-Allen、Makkink、Turc法存在较大误差,Hargreaves法相关性较差,均不适于秦淮河流域;月尺度上,Irmak-Allen法在5-8月,Turc在9-11月,Hargreaves法在4月及9-11月适用性较好,其余月份误差较大,Makkink和J-H法分别在1-12月和3-11月存在显著差异,故5种方法均不能代替P-M法在年内12个月使用。使用修正后经验系数,年尺度上Makkink法适用性最好,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9mm·a-1和1.4%,相关系数为0.89,无显著差异,其次为Turc法,I-A法估算结果仍存在显著差异,Hargreaves法相关性仍较差;月尺度上,从估算精度考虑,Turc和Makkink法搭配使用,4-10月推荐使用Turc法,其平均绝对误差为2.1~6.1mm·mon-1,平均相对误差为2.9%~4.3%,无显著差异,月平均相对误差波动较小,稳定性好,1-3月和11-12月推荐使用Makkink法,其平均绝对误差为1.2~2.4mm·mon-1,平均相对误差为3.2%~5.7%,无显著差异,月平均相对误差波动较小,稳定性好,从时间连续性考虑,推荐使用Hargreaves法,其平均绝对误差为1.9~10.4mm·mon-1,平均相对误差为3.9%~9.2%,无显著差异,月平均相对误差波动较小,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9.
参照国际规定的有害生物分析(PRA)程序,对马铃薯甲虫在内蒙古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其风险评估值R为2.26,对内蒙古属于高风险有害生物,鉴于其高风险性,提出了相应的植物检疫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2008—2017年作物生产水足迹及其变化趋势为调整宁夏地区农业用水结构以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水足迹理论,本文利用气象和农业有关数据,对宁夏回族自治区2008—2017年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足迹进行了量化处理,并结合气象因素与作物产量,对其进行了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结果】①宁夏地区10年研究期间各作物的生产水足迹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在5种主要农作物中,大豆的平均综合生产水足迹最大,为4.51 m^3/kg,玉米的平均综合生产水足迹最小,为0.91 m3/kg;②各作物蓝绿水足迹比例最高的是稻谷,为5∶1,最低的是大豆,为1.4∶1;③10年研究期各地区综合作物生产水足迹大小排序为:吴忠市(15.58m^3/kg)>中卫市(13.71m^3/kg)>石嘴山市(12.77m^3/kg)>银川市(9.46m^3/kg)>固原市(8.21m^3/kg);④各地区蓝绿水足迹比例从南到北依次递增,固原市最小为1.2∶1,石嘴山市最大为5∶1。【结论】在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宁夏地区,需根据各作物耗水规律适当调整种植结构、灌溉模式等减少农业用水量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