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5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实验研究了感受0、6、12、18和24d4℃低温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鲁荷红移入温室后的萌动和开花表现,并对其进行了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结果表明,4℃低温处理18d可解除鲁荷红内休眠,继续增加低温则进入生态休眠阶段。MASP分析表明,牡丹内休眠期间花芽内DNA甲基化程度很高,甲基化位点占总位点比率的60%以上,以半甲基化为主,在低温处理进程中,甲基化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未经低温的对照相比,约50%的位点发生了甲基化模式变化,低温6、12、18和24d去甲基化位点数和比例分别为97(17.1%)、104(18.6%)、148(24.6%)和218(36.1%),过甲基化的位点数分别为197(34.7%)、137(24.6%)、95(15.8%)和79(13.1%)。研究结果提示,DNA甲基化参与了牡丹内休眠的调控。  相似文献   
52.
以牡丹‘藏枝红’为试材,研究了柱枝孢叶斑病(Cylindrocladium canadense)侵染对牡丹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侵染后牡丹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同时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均显著下降,表明侵染增强了牡丹叶片的光抑制;C.canadense侵染后,抗氧化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侵染5d先略有升高,然后呈显著下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一直呈下降趋势;O·2产生速率和H2O2积累量明显增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C.canadense侵染使抗氧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活性氧(ROS)含量增加,对生物膜系统造成伤害,从而降低了牡丹叶片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53.
基于国家政策和奶牛业在市场经济下的自然发展及对国外奶牛养殖模式发展经验的借鉴,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是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规模化奶牛场的高效运营管理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就规模化奶牛场的精细化管理进行浅析,进而为我国奶牛场的高效运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干旱与正常供水条件下小麦光合午休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小麦生育后期测定了干旱与正常供水条件下旗叶光合速率及其相应指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两处理条件下小麦午休开始的时间相同,午休的发生皆以气孔限制为肇端,非气孔限制随后才参与进来,但由于干旱胁迫使小麦光合机构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使干旱条件下的小麦午休在降低的光合水平上进行。  相似文献   
55.
牡丹花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牡丹花从开放到凋谢期间,花瓣和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前期增加,后期下降,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2^-)产生量随花瓣的衰老逐渐增加,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逐渐降低,花瓣的变幅大于叶片,这与形态观察到的花瓣的衰老明显于叶片的现象一致,相关分析表明花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质膜透性、MDA含量、SOD酶活性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而叶片则不然,衰老末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游离氮基酸总量之间没有相关性,这与养分耗尽有关。因为认为牡丹花衰老是多因素综合调控而导致细胞编程性死亡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不同花色牡丹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PCR分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用RAPD PCR技术对 7个花色 35个牡丹品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34个随机引物扩增出 4 18个DNA片段 ,其中 337条谱带表现多态性 ,多态性检测率为 80 .6 % ,表明受试牡丹栽培品种之间富含遗传多态性 ,其中18个受试牡丹品种产生特异性遗传标记 ,这些特异标记对各个牡丹品种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将扩增图谱利用UP GMA方法构建遗传聚类树状图 ,分析品种间遗传关系。相似系数 1.5将 35个牡丹品种划分为 2个遗传聚类组 ,相似系数 1.0将其划分为 4个遗传聚类组 ,不同相似系数的遗传聚类划分与花色之间并非完全未有相关性。来源相同花色一致的牡丹品种之间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但产地来源对牡丹品种的亲缘关系的影响比花色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7.
田间大豆群体光合午休及喷灌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田间大豆为材料,研究了干气条件下群体大豆的光合午体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喷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群体光合午休要比单叶光合午休为重,诱发群体光合午休的原因是低温、高温;喷灌可明显地提高空气相对温度,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累积光合速率;并对产生光合午休的临界湿度和适宜喷灌时间提出了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58.
 以牡丹品种‘卷叶红’(Paeonia suffruticosa‘Juanyehong’)叶片为材料,研究强光(25 ℃,1 400 µmol · m-2 · s-1)、高温(45 ℃,700 µmol · m-2 · s-1)和强光高温(45 ℃,1 400 µmol · m-2 · s-1)胁迫对其光系统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3种胁迫下牡丹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Ⅰ活性(ΔI/Io)均明显下降,且处理2 h内ΔI/Io比Fv/Fm下降程度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PSⅡ向PSⅠ传递电子能力(φEo)下降。强光胁迫下,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数量(RC/CSm)明显减少,电子传递能力(VJ)变化不显著;而高温胁迫下,PSⅡ受体侧受到抑制,电子传递能力下降,光化学效率随之下降,导致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吸收、捕获的光能和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ABS/CSm、TR/CSm、ET/CSm)进一步减少。与单一胁迫相比,虽高温强光交叉胁迫加重了光抑制程度,但处理1 h内PSⅡ反应中心活性与单一胁迫差异不明显,表明交叉胁迫并不是简单的两个单一胁迫相叠加。  相似文献   
59.
低温解除牡丹芽休眠进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4~5年生牡丹'胡红'为试材,研究1~7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对其开花展叶的影响.根据花芽萌动和开花情况结合激素的变化动态,将低温解除花芽休眠进程划分为:低温累积期、休眠解除启动期、休眠基本解除期、休眠彻底解除期4个时期.分别测定低温处理期内和进入温室后内源GA,,ABA,CTK,IAA及其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期内GA,,ABA,CTK质量分数的增减和GA,/ABA比值的变化可明显地反映低温解除花芽休眠的进程.其中,GA,/ABA比值的变化与休眠的进程直接对应.进入温室后牡丹花芽内各激素的变化进一步证明GA3和CTK是解除休眠的促进物,ABA是解除休眠的抑制物.低温解除牡丹休眠是通过调节休眠解除的促进物和抑制物之间的平衡来实现的,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以牡丹‘鲁荷红’花芽为材料,对不同低温处理的牡丹花芽的4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测定淀粉水解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目的是探索其变化趋势与牡丹休眠解除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牡丹花芽休眠解除过程中,淀粉、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基本打破休眠时,即低温15天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降低,打破休眠后,又恢复含量;而游离氨基酸的量变化不明显,整个过程趋于稳定。其花芽的总体碳氮比,在未感受低温时,比值较低,感受低温后的花芽其总体的碳氮比持续处于较高的水平,并趋于稳定。在牡丹花芽休眠解除过程中,淀粉水解酶活性持续缓慢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碳水化合物积累,是碳氮比升高的重要原因。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在感受低温15天时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