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防治乌鳢溃烂病,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某养殖场的患病乌鳢(Channa argus)体内分离到两株致病菌(DL1475,DL1476),通过微量生化鉴定管和扩增16S rRNA基因对该两株菌进行鉴定,并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特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这两株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两株菌对乌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7.1×103和2.9×104 cfu/g。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L1475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高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利福平、万古霉素耐药性强。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长臀(鱼危)Cranoglanis3个种群的野生资源状况,并对3个种群的物种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分析了珠江水系、海南水系和越南红河水系长臀(鱼危)种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在检测的84个个体中共得到43个单倍型,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与较为贫乏的核苷酸多样性,其中海南长臀(鱼危)C.multiradiatu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 =0.871)和核苷酸多样性(Pi =0.006 4)最低;Tajima's D中性检验以及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3个长臀(鱼危)群体趋于稳定,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Fst分析发现,海南长臀(鱼危)同珠江长臀(鱼危)C.bouderius、红河长臀(鱼危)C.henrici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而珠江和红河群体未发现明显遗传分化,从遗传距离来看,珠江和红河长臀(鱼危)净遗传距离为0.000.[结论]长臀(鱼危)野生资源较为贫乏,且海南群体最为严重;认为应将珠江长臀(鱼危)和红河长臀(鱼危)归为同一亚种长臀(鱼危)C.bouderius,而海南长臀(鱼危)作为长臀(鱼危)的另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23.
24.
(3)适时增氧:每天按三开、两不开的原则适时开动增氧机,或使用增氧剂。适时增氧有利于促进鱼的生长,防止浮头,抑制厌氧菌繁衍,控制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产生。5月中旬到9月份,坚持晴天中午开机2~3小时,将水体上层中大量饱和氧气输送到下层,补充下层水的溶解氧,促进水体上下对流,打破温跃层,保持水体温度平衡;阴天开机时间多选择在早上6-7时,雨天为早晨3时左右,连续阴雨天应在半夜前后(傍晚不开机)长时间开机。 相似文献
25.
黄鳝(Monopterus albus)俗称鳝鱼,在鱼类分类上属硬骨鱼类、合鳃目、合鳃科,多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种淡水水体中均有分布。黄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可食部分高达65%以上,可烹调成各种美味佳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又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畅销香港、 相似文献
26.
常用粘合剂有α-淀粉,面粉,羧甲基纤维素,褐藻酸钠,鲜鱼虾粉碎物及一些新型粘合剂。粘合剂应具备保型性,粘合性和持水性,化学及热稳定性,完全无毒副作用,可生产性,一种粘合剂较难满足不同养殖对象对饲料的要求,合适的方法是将两种以上粘性物质一定比例相混合,使其符合养殖对象生理,生长等饲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27.
以改良鲫(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对象,以罗非鱼料为基础日粮对照,以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1%的螺旋藻为试验处理,进行了100 d的养殖试验.并就螺旋藻对改良鲫的生长性能和鲫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质量分数1%的螺旋藻处理组鱼平均每天内禀增质量率提高20.15%,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亚麻酸和棕榈酸质量分数、氨基酸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由此认为,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1%的螺旋藻对促进改良鲫生长和改善肌肉营养成分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
为综合评价不同养殖模式下的鲤鱼品种的免疫能力,该试验比较分析了清远连山禾花鲤稻田养殖品种和肇庆麦溪鲤养殖品种的血液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结果显示:在两个鲤品种的血液生理指标中,禾花鲤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淋巴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麦溪鲤;在两个鲤品种的血液生化指标中,禾花鲤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显著高于麦溪鲤(P<0.05),禾花鲤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极显著高于麦溪鲤(P<0.01)。在两个鲤品种的免疫指标中,麦溪鲤血液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溶菌酶(LZM)、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显著强于禾花鲤(P<0.05)。研究表明:禾花鲤的免疫能力、耐低氧能力和肝脏、肾脏的解毒能力均在一定程度上弱于麦溪鲤。可以认为禾花鲤的养殖难度大于麦溪鲤,应在养殖中更加注重养殖环境的调控。 相似文献
29.
运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了9种交配组合鳢的人工繁殖试验,9种组合来源于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e)和杂交鳢(Hybrid snakehead)彼此之间的交配繁殖.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孵化方式,9种交配组合所产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低顺序基本一致,且各组合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交配组合斑鳢(♀)×斑鳢(♂)、斑鳢(♀)×杂交鳢(♂)、杂交鳢(♀)×斑鳢(♂)及杂交鳢(♀)×杂交鳢(♂)在繁殖过程中,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其他组合,具有较强的繁殖优势,但其子代的生产性能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孵化方式对受精卵的发育与孵化有重大影响,其中以微流水孵化方式时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孵化效果最好.雄亲鱼的重复催产次数会影响受精率及孵化率,一般以重复利用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