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林业   656篇
农学   413篇
基础科学   402篇
  295篇
综合类   3128篇
农作物   260篇
水产渔业   284篇
畜牧兽医   1505篇
园艺   639篇
植物保护   248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63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366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430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36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304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海南吊罗山低地雨林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地雨林群落是我国热带地区重要的森林群落类型之一,在发挥热带森林的生态功能中占有 重要的位置。为揭示低地雨林群落特征,在海南岛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低地雨林设立 1 ha 固定样 地。结果表明:群落中胸径≥ 3 cm 的乔木树种共 3 660 株,分属于 52 科 121 属 236 种;乔木层中龙脑香 科、大戟科、壳斗科占据较大的优势,其中青皮是群落的建群种,具有明显的热带分布特征;低密度种 97 种,占样地总树种数的 41.10%;群落中植物个体数量、胸径级呈倒“J”字型,处于旺盛的发展阶段, 胸径较小,结构分层不明显;吊罗山低地雨群落特征分析至少面积要达到 6 400 m2 。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硒肥对糯玉米产量、硒含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糯玉米科学施用硒肥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类型糯玉米品种(桂甜糯611、桂糯615和桂黑糯609)为材料,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不同浓度(0.0、0.5、1.0、1.5和2.0 g/L)水溶性硒肥(锌硒葆),分析硒肥对糯玉米产量、硒含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喷施不同浓度硒肥对糯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无显著影响。随着硒肥浓度的增加,不同类型糯玉米品种籽粒硒含量随之增加,其中桂糯615增幅最大,硒含量最高达到0.265 mg/kg,是清水对照的2.82倍。不同糯玉米品种镉、砷的含量随着喷施硒肥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桂甜糯611镉、砷含量下降幅度最为明显,最大降幅分别为52.94%和77.78%。糯玉米硒含量与镉、砷含量相关性分别为-0.5509和-0.8530,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喷施外源硒肥对糯玉米产量无明显提高作用,但外源硒肥浓度的增加可显著提高不同糯玉米品种籽粒的硒含量,同时降低其镉、砷含量。  相似文献   
993.
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升高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主要气候变化因子之一。大气CO_2浓度升高促进植被生长和光合产物积累,进而增加土壤碳库储量。同时,大气CO_2浓度升高引起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目前,国际上有关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增加与其所引起的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消长关系并不清楚。深入研究和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对定量评估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的固碳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和反馈机制及主要驱动因子,发现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促进植被生物量碳的累积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氮库储量,但却明显减少土壤活性氮源的供给。大气CO_2浓度升高可降低旱地CH4吸收汇的功能。大气CO_2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源效应完全抵消土壤的碳汇效应,并且抵消近5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且随其在大气中富集强度的增加呈减弱趋势。本文还提出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影响土壤-大气温室气体交换的主要生物和环境控制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估算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4.
风积沙掺量对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中混凝土的实际服役环境,利用风积沙等质量替代部分天然河砂制备不同风积沙替代率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冻融循环-碳化耦合试验。分析冻融循环-碳化耦合作用下风积沙混凝土的损伤过程,借助核磁共振仪探讨了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演变与其耐久性之间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每个试验周期中,经历相同冻融循环次数和碳化时间,但作用顺序不同的情况下,冻融循环-碳化作用对混凝土造成的损伤大于碳化-冻融循环作用;当风积沙替代率由0增加至40%时,混凝土的初始孔隙度降低,同时试验中的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减小;混凝土内部凝胶孔和少害孔占比对其孔隙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具有主导作用,当凝胶孔和少害孔占比之比在5~25之间时相对动弹性模量和孔隙度变化不超过1%,在0~5之间减小时相对动弹性模量和孔隙度变化明显;风积沙的加入改善了混凝土的孔隙分布,风积沙替代率为40%的风积沙混凝土表现出良好的抗冻融、抗碳化能力。该研究可为风积沙混凝土在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谢泉根  黄艳鸿  戴琴  肖丽萍  肖莉  胡翰 《南方农机》2019,(5):172-172,178
以教育公平和个性化教育作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作为解决路径,引入电子书包平台工具,将其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结合,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电子书包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基于其教学功能基础上,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案。  相似文献   
996.
重庆工程学院客户满意度研究所(简称客户满意度研究所)作为典型的科学研究组织,正在校企合作、实验室协同发展、人才培养、团队孵化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文章以重庆工程学院客户满意度研究所为例,分析研究所运营初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997.
邹慨然 《南方农机》2019,(9):277-279
本文详细介绍了主拱拱肋斜拉扣挂施工中扣锚索的自平衡张拉、塔偏实时监测新工艺。在建造过程中通过采用新工艺进行智能化张拉扣锚索使得扣锚索索力以及塔架偏位在工程精度之内,扣锚索自平衡张拉、塔偏实时监测新工艺的成功实施,有效控制了扣塔在悬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实现了特大桥梁施工过程监测智能化,该工艺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98.
植物工厂生菜根际通风对冠层和根际环境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植物工厂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环控方式难以实现各处均匀通风,环控效果难以保证,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根际通风方法,使植物工厂环境空气流经水培系统中营养液面与栽培板之间的空气层后进入植物冠层下部,实现高效的通风。该文以成熟期的生菜作为试材,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对低速连续通风(LCRV)、高速间隔通风(HIRV)与传统通风方式(CEC)下生菜冠层及根际环境参数变化进行对照,测试其通风调温效果。结果表明,各处理空气层温度均低于环境温度,湿度则普遍高于环境。其中,LCRV温度最低,与环境温差能够达到4.07℃;CEC湿度最高,可达100%。在冠层下部,LCRV温度低于环境3.47℃;CEC湿度较环境提高27.56%;该区域CO2浓度在LCRV作用下较CEC高139×10~(-6)。随着高度的增加与冠层遮挡的减小,根际通风对冠层上部环境参数的影响逐渐削弱,LCRV温度仍为最低,但其温差已经缩小至0.75℃,CEC温度则高于环境0.84℃;各处理相对湿度与环境的差异也有所减小,数值最高的LCRV较环境高15.8%。在营养液中,LCRV液温较CEC降低4.03℃;HIRV大幅减缓了溶解氧下降趋势,试验结束时仍维持在3.8 mg/L,同期LCRV和CEC处理只有1.8 mg/L。由此可见,传统环控方式下冠层与环境参数差异明显,以环境参数作为调控依据不够准确;相比之下,根际通风在解决传统环控方式通风温控不均匀的同时,对地上部及地下部多种微环境参数调控起到了积极作用,降低环控要求,提高空调温控效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被列入首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计划"。首先分析了林学专业植物学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①实验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②林区实验时间短,实习效果不理想;③教学实践时间安排不集中,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植物学知识体系。为适应新的培养计划,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产学研互作模式的植物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采用问题教学法,调查校园植物资源;发挥"绿色方阵"社团优势,巩固实践教学效果;建立科研导师制,注重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结合林区实习,建立植物资源数据库和林区植物资源检索系统。植物学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大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有利于林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00.
山杜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营养元素的垂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养分能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提供环境支撑和物质基础,在植物生长和生理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韶关市小坑林场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土壤深度的碳、氮、磷和钾的质量分数,探讨不同土壤深度的养分质量分数和储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在林地内建立3个面积为20 m×20m的样地,每个样地按梅花形挖5个土壤剖面,均按0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60 cmh≤80 cm、80 cmh≤100 cm分层由下至上采集土壤,将每个样地5个土壤剖面同一土层混合成1个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结果表明:①山杜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氮、磷、钾的碳质量分数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土壤有机碳和氮质量分数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②山杜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氮、磷和钾储量分别为136.37、12.81、6.75和302.82 t·hm~(-2),其中,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与土壤有机碳和氮质量分数的变化特征一致,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磷和钾储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缓慢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