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2篇
基础科学   7篇
  4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Li-6400光合系统测定方法和盆栽苗木称重法,分别对华南石灰岩地区特有树种任豆Zenia insignis以及2种石灰岩地区造林供选树种石斑木Rhaphiolepis indica和楝叶吴茱萸Evodia glabrifolia光合特性和蒸腾耗水日变化规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苗木生长旺盛时期,与任豆相比,石斑木和楝叶吴茱萸具有相近甚至更佳的光合生长能力和节水性能;光合特性方面,正常条件下3种苗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1 d中最高净光合速率石斑木最高,达到(11.709±0.392)μmol.m-2.s-1,楝叶吴茱萸次之,任豆最低;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值显示石斑木光合生长能力最强,任豆和楝叶吴茱萸相近;耗水特性方面,任豆昼夜耗水量显著高于石斑木和楝叶吴茱萸,白天耗水量约占全天耗水量的90%,3种苗木的最大耗水速率相对较小,介于2.91×10-4~4.28×10-4mol.m-2.s-1,其中楝叶吴茱萸的最大耗水速率低于任豆,而石斑木略高于任豆,并且3种苗木最大耗水速率与白天平均耗水速率的平均比值约为1.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能体现植物在当前生长阶段对环境的适应性.华南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严重限制人工林的生长,开展旱季补水和常规施肥处理,研究尾巨桉人工林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对于桉树人工林质量精准化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提供了数据支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方法]通过对尾巨桉Eucalyptus ...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葡萄糖氧化酶(GOD)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择600只健康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3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40只鸡(公、母各半)。对照组为基础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00和1 000 U/kg的GOD4000,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可以显著提高肉鸡各阶段的平均体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降低料重比(P>0.05)。GOD4000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肉鸡43日龄时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肉鸡43日龄时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尿素氮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肉鸡22、43日龄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43日龄肉鸡的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添加GOD4000可改善肉鸡生长性能,且效果随着添加水平提高而增强;日粮添加1 000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广东省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干旱现象.通过旱季补水处理,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状况、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旱季补水对桉树生长的促进作用,为提高桉树人工林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尾巨桉(无性系DH32-29)作为研究对象,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对广州市增城区教学科研基地进行旱...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一款自主研发的轮式农业移动机器人,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轮式农业移动机器人定位估计方法.该机器人为前驱模式,依靠差速完成转向.定位方法是在前期的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以左轮、右轮的驱动脉冲数为输入,以左右轮行进长度为输出,训练函数采用Bayesian规则;在后期的定位推算中,则假设机器人左右轮行进轨迹为两段同心圆弧,进而计算机器人几何中心位移.在与最小二乘定位估计方法的实验对比中,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定位估计方法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更小的估计方差.  相似文献   
16.
速生树种尾巨桉和竹柳幼苗的光合特性和根系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华南地区两种速生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和竹柳Salix spp.幼苗,通过测定其各自光响应曲线特征、光合生理指标(净光合速率P n、气孔导度G s、胞间CO2浓度C i、蒸腾速率T 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规律以及根系特征指标(根长、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对比此两种树种光合生长能力、水分利用和消耗能力以及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0:00和16:00,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规律不明显,尾巨桉和竹柳白天瞬时WUE变化范围分别介于1.863~3.941μmol/mmol和2.645~3.894μmol/mmol之间。(2)P n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G s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T r与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C i和WUE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3)竹柳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以及白天不同时间瞬时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尾巨桉,显示出了更优的潜在和实际光合生长能力,而尾巨桉全根系和细根(直径≤2 mm)的长度、表面积、体积和根尖数均高于竹柳,表明尾巨桉具有更强的吸水和吸肥能力。(4)综合来看,竹柳光合生长能力强,水分利用效率高,但叶片水分消耗较大,而尾巨桉节水性好,吸水吸肥能力更强,两个速生树种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柴达木盆地白刺群落叶片的养分特征,分析土壤养分对叶片营养的影响规律,为白刺退化居群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选择6个重要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分布区域,采集区域中白刺叶片和0~15,15~30,30~45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白刺叶片营养元素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白刺居群间的叶片养分特征,并建立叶片养分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6个区域白刺居群间叶片营养含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其中叶片有机碳(C)、氮(N)、磷(P)和钾(K)含量分别为357.43~415.63,26.12~52.65,1.60~4.23和8.03~17.32g/kg;C/N、C/P和N/P分别为7.68~13.49,95.33~218.98和12.44~17.84。叶片有机碳(C)含量与叶片N、P、K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叶片P、K含量与叶片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养分含量与纬度、经度和海拔相关性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白刺叶片养分含量与表层(0~15cm)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其中叶片N含量与表层土壤碱解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P含量与表层土壤全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K含量分别与表层土壤全K、碱解N和土壤有效P含量显著相关。15~30cm土层土壤全N、全P、碱解N和速效K含量仅对叶片P含量有显著影响。白刺叶片N、P、K含量与30~45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无关。【结论】白刺居群中叶片N和P含量相对充足,K相对不足;表层土壤(0~15cm)养分含量对白刺叶片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对青藏高原25种灌木的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25种灌木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了解其水分适应机制,为青藏高原地区造林筛选优良耐旱植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比叶片角质层、上下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片厚度等12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植物进行抗旱性能分析与评价.【结果和结论】25种植物叶片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叶片厚度最高为323.00μm、平均为186.25μm,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最高为4.83μm、平均为1.71μm,上表皮平均比下表皮厚30.00%,气孔小而密集,这是植物长期适应高原干旱环境的进化结果,12项指标的种间差异极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各指标的变异系数筛选出5项具有代表性的抗旱指标:气孔密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树种的抗旱性能评分排序,将25种植物分为抗旱性极强树种、抗旱性较强树种、抗旱性一般树种和抗旱性较弱树种.  相似文献   
19.
基于激光测距仪的温室机器人道路边缘检测与路径导航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针对温室内移动机器人的应用需求,该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温室内移动机器人自主行走的温室道路边缘检测与导航算法。此方法利用激光测距仪获取当前视场内路面、作物及障碍物信息,根据温室路面平整度高于作物冠层外表面的特点,检测道路边缘并生成移动机器人下一采样控制周期的期望航向,然后根据机器人几何与物理模型推算左右驱动轮速度调整指令,使移动机器人保持沿道路行走而不进入作物区中。该算法的有效性在温室移动机器人Walle平台上得到了验证,机器人偏离道路中心线的平均值为-1.2707 cm,均方误差为2.6772。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省信宜市池洞镇和水口镇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统计和分析了不同坡 位(上坡位和下坡位)和不同密度(低密度 1 350~1 700 株 /ha、高密度 1 950~2 475 株 /ha)桉树林个体生 长量(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及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Margale 丰富度指数、Simpson 优 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1)坡位显著影响桉树林生产力和林 下植被多样性,下坡位桉树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和林下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上坡 位,但下坡位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低于上坡位;(2)密度对胸径和单株材积有显著影响,但不影响树高 和林分蓄积量,高密度桉树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均明显低于低密度桉树林。总体而言,肥力条 件更好的下坡位更利于桉树生长,产量更高,坡位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有所不同;高 密度(1 950~2 475 株 /ha)造林时,增产效果不明显,但存在林下植被多样性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