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林业   149篇
农学   152篇
基础科学   95篇
  128篇
综合类   689篇
农作物   168篇
水产渔业   78篇
畜牧兽医   364篇
园艺   132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在传统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从群丛分类的必要性出发,综述了传统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对群丛的定义及其划分方法,即在群丛的划分中主要依据群落中不同层片的优势种或特征种;但是在利用传统植物群落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确定群丛的特征种(组)时需要人为确定;同时,论述了当前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主成分分析(PCA)等数量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单位的对应关系不能达到协调一致,无法判断是否划分到了群丛的水平.最后提出了群丛划分方法的展望:数量方法是基础,特征种(组)是及其数量特征是关键.  相似文献   
2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典型县——安塞县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从县域尺度上分析评价了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前后土壤侵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退耕前1999年相比较,2010年土壤侵蚀强度在空间上发生明显改变,总体上,土壤侵蚀强度有明显减小的趋势。极强烈侵蚀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3.73%),主要向强烈转移,占10.45%;中度侵蚀由35.92%增加到59.98%,主要由强烈侵蚀转移而来,占27.08%;微度和轻度变化较小。土壤侵蚀既有增强区域也有减弱区域,总体趋势以减弱为主。侵蚀加强区域主要是由中度和强烈向强烈、极强烈和剧烈转移,转移面积较小;发生增强的区域主要是以草地覆盖为主;其次是原耕地,退耕还林后转化为林地和草地,部分地区出现裸露斑块,呈现部分小面积土壤侵蚀加剧。土壤侵蚀减弱区域主要是极强烈、剧烈向中度、强烈等转移;转移面积主要发生区域沟壑区低盖度草地、沟道以及河道边缘裸地。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荒山林草覆盖度增加,林草植被对降水进行截留下渗,缓减洪峰流量,减少降雨洪峰对沟道和河道侧冲刷,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安塞县实施退耕还林11年后,土壤侵蚀以强度侵蚀为主(46.47%)转中度侵蚀为主(59.98%),全县平均土壤侵蚀由1998年的9 780t/(km~2·a)转为2010年的5 460t/(km~2·a),每年约减少土壤侵蚀量1 274万t。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于安塞县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对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
邢素芝  汪建飞  段立珍  谭志静 《土壤》2007,39(4):577-58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杂交苏丹草吸收和富集DDT的规律及其对DDT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①土壤中添加高浓度的DDT,对杂交苏丹草的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杂交苏丹草对DDT有耐受能力;②杂交苏丹草对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都有吸收,在旺盛生长期,植株中DDT的累积速率也较快;③杂交苏丹草根系中DDT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浓度是茎叶中相应组分浓度的4.81~10.32倍,质量比在0.57~1.55倍之间;④杂交苏丹草从土壤中吸收DDT占添加量的11.3%,而在其生长期间,土壤中DDT消失量为56.0%。  相似文献   
24.
两种捕食性天敌对棉虫及卵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阐述了我区两种捕食性天敌的优势种瓢虫和草蛉对棉田害虫的选择效应,通过选择效应分析表明:在棉蚜、棉铃虫幼虫、棉铃虫卵之间,瓢虫成虫、幼虫、草蛉幼虫均对棉蚜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嗜好.在三者猎物组配中,不同的试验组合模式下存在着不同的转换效应,结果为对猎物高密度下的捕食量显著高于低密度下的捕食量,其选择性指数D>1,Manly指数显著大于1,选择程度依次为棉蚜>棉铃虫卵>棉铃虫幼虫.  相似文献   
25.
抗寒苹果新品种岳华是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以寒富为母本,岳帅为父本杂交育成,1996年杂交,2012年通过辽宁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备案,命名为岳华。2018年3月经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认定为林木良种。2015年3月,平泉市尚泽果业公司从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引入岳华品种,以山定子作基砧,GM256作矮化中间砧,采用带分枝大苗栽植,在承德平泉冷凉地区进行引种试栽鉴定和早丰栽培试验。经试验观察,该品种在试验区表现果实鲜红色、风味甜浓、芳香诱人、品质佳,是优良的抗寒苹果品种。该试验实现了大苗建园、2年见花、3年开始结果,平均株产5.6kg、4年生667m^2达1100kg以上。节省建园成本3500元。稳产期667m^2经济效益达1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北方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6.
<正>2017年上半年,辽南地区一直没有有效降水。如鞍山市的岫岩、营口市的盖州、大连市的庄河,果树生产以苹果为主,且基本都在山区,80%的苹果园没有灌溉设施。由于持续的干旱,苹果树生长不良,果实细胞分裂数量不够,果个偏小,部分果园的幼树和弱树逐渐开始死亡。7月10-11日,辽南地区普遍降雨25~42 mm,旱情逐步解除。8月2-4日,庄河的桂云花、步云山,盖州的矿洞沟,岫岩的前营、龙潭、新甸等乡镇,遭遇几十  相似文献   
27.
为提高荞麦剥壳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以往依靠手工筛分、计算的方法得到碎米率、整米率和未剥壳率,且不能实时检测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荞麦剥壳效果在线检测装置并进行了测试试验。该装置主要由取样机构、匀样机构、图像识别系统和气流除尘光照箱等组成。试验结果表明:碎米率均值误差为1.0 8%、整米率均值误差为-4.4 9%、未剥壳率均值误差为3.4 3%,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荞麦加工过程中的剥壳效果。  相似文献   
28.
为给拉面质量评价、拉面用粉标准的制定提供感官评价方法,采用走访询问、现场调查和网络交流等方式,收集拉面师傅对实验室制定的拉面制作过程感官评价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以餐饮市场常用小麦粉为样品原料,在兰州市和北京市分别开展消费者对拉面产品感官评价要素重视程度的问卷调查,分析、评估和确定了拉面制作过程和产品感官评价方法。88.89%的拉面师傅认为,所制定的拉面制作过程和感官评价方法可以概括拉面制作的整个过程,其对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依次为"和面难易程度及面团软硬程度""断条扣数及均匀性""跐面力度及黏手程度""醒发后面团色泽"="拉伸力大小";制定的拉面制作工艺可使大多数小麦粉满足加工工艺要求。消费者对产品感官评价要素的重视程度由高到低为弹性色泽硬度光滑性表观黏性;消费者完全可以区分出拉面用小麦粉的质量优劣。本研究制定的方法可用于拉面制作过程和产品感官质量的评价。在百分制评价体系中,拉面制作过程感官评价赋值分别为"和面难易程度及面团软硬程度"35分、"断条扣数及均匀性"20分、"跐面力度及黏手程度"15分、"醒发后面团色泽"15分、"拉伸力大小"15分;拉面产品消费者感官评价赋值分别为"弹性"30分、"硬度"20分、"色泽"20分、"表观性状"10分、"光滑性"10分、"黏性"5分、"食味"5分。  相似文献   
29.
一、人工授粉人 人工授粉宜在大樱桃盛花初期开始,连续授粉2~3次。可用毛笔或橡皮头蘸取花粉,点授到花朵柱头上,进行点授;也可用授粉器授粉。人工点授,以开花的第1~2天效果最好。授粉器分2种,一种球式授粉器,即在木棒或竹竿顶端绑直径5—6厘米泡沫塑料球或洁净纱布。接触不同花朵,即可达到授粉目的。  相似文献   
30.
采用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在实验室水槽中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进行音响驯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驯化第15天开始聚集时间减小到2 s,之后到20 d均无大变化;聚集时间从第5天开始整体呈递减趋势,驯化第16天,聚集时间达到最短(16 s);聚集率则逐日增加,驯化第18天,聚集率达到最高,为91%,平均聚集率为83.9%;音响驯化结束10 d后再次放声,许氏平鲉开始聚集时间为3 s,聚集时间为44 s,聚集率为86.3%。由此可见,300 Hz脉冲波断续音对许氏平鲉有明显的驯化作用;许氏平鲉对驯化声音记忆力超过10 d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