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84篇
农学   84篇
基础科学   88篇
  93篇
综合类   528篇
农作物   44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328篇
园艺   88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海藻糖是昆虫中的主要血糖物质,在昆虫的发育及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功能。其中,海藻糖转运蛋白(Tret)在将海藻糖从其生成组织(例如脂肪体)运输到其消耗组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两条Tret1的序列结构,进一步抑制NlTret1的表达,探讨这两个NlTret1在褐飞虱体内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以褐飞虱两条Tret1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其蛋白结构以及与其他昆虫之间的同源性。采用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将合成的外源dsRNA(double-stranded RNA)注射到实验室饲养褐飞虱种群体内,抑制其体内NlTret1的表达,分别在注射48 h后取材,抽取总RNA并用反转录试剂盒合成第一链cDNA,采用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技术检测dsNlTret1的干扰效果以及RNAi后褐飞虱体内海藻糖代谢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测定葡萄糖、海藻糖和糖原含量以及海藻糖酶活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lTret1-like X1NlTret1-2 X1的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1 920和1 578 bp,分别编码639和52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分别为69.29和58.71 kD,等电点分别为8.32和8.36;NlTret1-like X1和NlTret1-2 X1的二级结构主要包含螺旋和卷曲;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它们均属于MFS家族。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昆虫的Tret1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褐飞虱与其他半翅目昆虫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注射dsGFP组相比,注射靶标基因的dsRNA后均能够显著沉默本基因的表达;褐飞虱体内糖原、葡萄糖在注射dsNlTret1-like X1和dsNlTret1-2 X1后,其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然而不同于注射dsNlTret1-2 X1组,在注射dsNlTret1-like X1后褐飞虱体内海藻糖含量极显著升高;干扰NlTret1-like X1 48 h后褐飞虱体内TPS1TPS2TRE1-1TRE1-2TRE2的表达均极显著下调;而干扰NlTret1-2 X1 48 h后褐飞虱体内TPS1TPS2TRE1-1的表达虽也极显著下降,但TRE1-2TRE2极显著上调;在注射dsNlTret1-like X1后,试虫可溶性海藻糖酶和膜结合型海藻糖酶的活性均极显著降低,而在注射dsNlTret1-2 X1后无显著变化。【结论】褐飞虱的两个Tret1在不同组织间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其中NlTret1-like X1在特异性转运海藻糖参与能量供应中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Tret1在昆虫或无脊椎动物中调控海藻糖代谢平衡的调节机制,可为将来通过调控血糖平衡来控制褐飞虱等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或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又称为"猪红皮病".临床上以发热、皮肤发红、贫血、黄疸,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为特征.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播途径多,还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我县某猪场暴发的附红细胞体病并感染肺炎病例,以50~60日龄仔猪居多,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高达61%和46.7%,危害性很大,经济损失严重.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尸体剖检、显微镜检查,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继发肺炎.  相似文献   
33.
<正>液态饲喂技术已经在欧洲各国家广泛应用,在荷兰、丹麦等国家占比60%,法国、德国也有超过30%的猪场应用该技术。近几年,随着养猪行业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的变化,减少人畜争粮,促进农副产品高值化利用逐渐引起行业重视,液态饲喂方式随之回归到大众视线。  相似文献   
34.
旱地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技术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起垄覆膜微集水种植技术能有效的改善旱田生态环境,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微集水技术在0~60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分别较平铺膜和无膜常规种植法提高了0·64%~0·87%、1·81%~2·12%,具有明显的集雨增墒效应;该技术还有较好的增温、保温效应,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加速有效养分的转化,为玉米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5.
不同培养方式对大花蕙兰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花蕙兰(Cym bidium)试管苗为试验植物材料,以树脂膜容器(CP)和玻璃培养瓶作为培养容器,比较不同培养方式对大花蕙兰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玻璃培养容器相比,以岩棉块作为培养基支持体,并配合CP使用的培养方式(CP.RW)对促进大花蕙兰试管苗生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6.
氯前列烯醇系前列腺素PGF_2的类似物,它具有强烈溶解黄体、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一般注射后 28h左右产仔。选择妊娠期 112~113d小梅山猪近交系母猪28头,注射氯前列烯醇2ml(0.2mg),结果白天分娩率为85.71%,比自然分娩组(40.15%)高45.56%,对产仔数、死胎数、断奶后发情配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7.
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规格一致、健康无病、初始体质量(43.42±0.75)g的矛尾复鳙虎鱼240尾,随机分到20个水族箱内,每箱12尾.饱食量投喂鲜杂鱼.然后不同时间取样,测定胃、前肠、中肠、后肠内容物的质量及其粗蛋白、脂肪和水分含量,探讨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矛尾复鰕虎鱼在刚摄食后胃内容物达到最大值,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减少,至22 h排空为0.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用来模拟食糜在胃中的变化;食糜在前肠、中肠和后肠出现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3 h和4 h.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2、9 h和10 h.试验结束时(投喂后26 h)前肠、中肠和后肠仍有剩余食糜.食糜中粗蛋白和脂肪含量在胃、前肠、中肠、后肠逐渐降低,但胃中粗脂肪含量高于食糜中的含量,而粗蛋白含量低于食糜中含量.  相似文献   
38.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坡防护林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壤水分和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树种——刺槐活立木解析资料的分析,将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沟坡宜林地划为三个质量等级,将沟坡造林立地条件划分为黄土阴沟坡、红土阴沟坡和黄土阳沟坡、红土阳沟坡四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引种、造林试验和调查资料,得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适宜造林树种.依据试验和推广情况,提出了深坑栽植、油松丛植、集流林业、雨季造林,冬季幼树埋土、ABT生根粉浸根等宜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推广的实用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39.
对31个芝麻品种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1个品种可分为14类,在类群间(D^2≥12.50)组配组合是有效的,类群内组配不利于遗传多样性和优良变异材料的选育。地理远缘品种在遗传上不一定远缘,而近缘品种由于选择方向不同可能成为遗传远缘。  相似文献   
40.
以5×10^6,1×10^7,1×10^8,1×10^9离子数/cm^2的N^7+离子束贯穿(50Mev/u^.)春小麦干种子及注入(16Mev/u^.)春小麦干种子1mm,研究离子束对春小麦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参试的3个春小麦品种离子贯穿种子的半致死剂量(LD50)在1×10^-8-1×10^9离子数/cm62之间,而离子注入种子的半致死剂量(LD50)范围在1×10^7-1×10^8离子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